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106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郭娜(1979-),女,讲师,博士,在站博士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主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认为目前该专业学生教育存在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设置与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因此也出现培养素质偏低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交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专业考核制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管理体系;专业考核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75-02
  可持续社会发展的理念被提出后,国家迫切的需求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年轻人为我国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贡献一份力量。因此,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土地规划与利用本科专业后,该专业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目前,该专业的创办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根据国家对该专业性质的厘定,认为学生可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培养:一方面,学生应具备各种土地测量、调查、工程、3S数据信息处理的能力,以这种培养方向作为目标的学校可授予学生工学学士学位;另一方面,学生熟练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能够科学分析、管理国家土地资源,熟悉土地资源管理职能及基本理论的学生可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如今,各类型大学几乎全部拥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涉及综合性、财经类、地质类、农业类、师范类等大学[1],甚至于一些专科学校也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使得国土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过剩,学生的培养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
  一、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成都理工大学,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属于在国内比较著名的地质类院校。随着我国大学合并、专属性院校综合化的一股浪潮侵袭,这所著名的地质类院校也及时转型成为目前的成都理工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从以前较为单一化的模式转变为综合性办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思维中产生,由最早的资源经济系衍生出来,以学生熟练掌握土地现代化信息技术、土地调查、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办学目标,授予学生工学学士学位。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目前已培养学生500余名,专业发展走过了近10个年头。教师队伍从最初的4个专业教师发展到目前的10人,教师知识水平也从最初的硕士学历发展为8名博士,其中3名博士后,2位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学历结构。该专业自开始招生以来每年计划招生60人,实际招生人数平均达到58人/年。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主要为70后和80后的教师,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存在极大的激情,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较强,系部每年科研经费超过400万,保证了本科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与科研合作能力,这也为部分学生解决了上学困难的问题。但是,经历了近10年的专业学生培养后,发现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知识水平过于通泛、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对专业方向理解不够、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比较迷茫,就业时被公司拒之门外的一些普遍情况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与学生再教育不匹配的问题
  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教师主要为一些年轻的有生力量,科研水平较高,学历水平普遍偏高。由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拉开层次,未形成老带新的格局,使得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自我摸索和前进。同时,鉴于年轻教师的阅历较浅,因此在学科申报、学科发展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也导致该专业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只能选报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学生对该专业信心不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3S技术、经济、管理等一系列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众多学科的平行进行而时常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同时,鉴于本专业没有后续的硕士点,因此想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只能偏离重点,而将主要精力转至其它方面。10年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报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仅占到1/10,更多的学生选择了3S技术、自然地理、生态、经济、地质等其它本校或外校的优势学科。对于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无法在国外的学科目录中找到land management这样的专业,因此他们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转型。对于教师而言,虽然科研较多,却无法为自己留下心仪的学生,这也导致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些边缘性的科研工作,学生为了挣取劳务费而为其工作,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致使学生的一些利益性思维产生和深化。
  2、教育管理体系与课程评价不完善的问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在四年中涉及峨眉地质实习、土地调查规划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并在大四阶段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然而针对本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学、管理学、3S技术等都没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目前,除利用学校峨眉实习基地外,并无固定实习场地及单位,地质实习变成仅针对普通地质学一门课程的实习,地籍测量实习也是针对测量课程设置的专门实习。仅剩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本是针对目前土地调查标准、土地规划理论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实习课程,然而在实习中由于无法与当地的土地规划部门挂钩,导致该实习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作用。学生在实践中没有真正进行社会调查,尤其对于土地使用制度等完全不熟悉,一切完全来自于书本。可以说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却从未进行过农村调查,从没在学习中走向农村,这可能是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国外的学生每年至少一个月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并写出调研报告,而我们的学生却是被动的学习,一切知识来源于书本和老师。教学体系设置不完善[2],课程评价也不到位成为我校土管专业存在的又一问题。
  3、考核制度不严格
  学校对各专业的毕业率和授位率都做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专业课教师不得不放松对学生的考核。例如学生考试不过关,可通过补考,补考不合格可通过重修。对于专业理论课而言,专业课教师在重修的环节只能让学生通过,因为学生要毕业,不能影响其整体毕业率。这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否毕业本不应是学校的一个考核指标,也不应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理由,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为何这些学生能够通过高考,因为高考制度很严格,不可能存在侥幸,所以他们努力并且认真的学习;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目标是毕业找到好工作,因为大学的考核制度很宽松,所以学生们知道宽松的学习一样可以获得毕业资格,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社会后也时常遭受挫败。   三、改革的思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与国家职能部门密切挂钩的,学生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针对目前各种院校都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来说,各学校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于成都理工大学而言,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于依托优势学科,掌握土地技术为重点,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加强专业的对外宣传,教师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只有加大对外宣传,才能让大家了解,改变大一新生的迷茫现状;同时,教师也应与外界多交流,在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上展现自己,让大家真正认识和熟知。另外,加强专著及教科书的编著,这不仅对教师有益,而且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也极其有利。
  2、在课程设计及专业考核上狠下功夫
  目前的课程设计体系基本符合土地技术的培养目标,但仍然存在部分课程设置重复或不合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一门交叉性学科,对于这种专属性不强的学科来说,在教学时仍然应该有重点的针对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例如可将课程体系整体分为经济类、管理类和技术类[3],配合这三类课程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1)农村农户走访调查实践:如何把经济模型、经济评价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设置假期农村土地调查实践,让学生走访农户调查相关的土地政策、实施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分析当地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2)土地部门实习实践:深入土地基层单位,例如土地所、县级土地局进行实习,掌握土地管理的职能分配,利用管理学理论调研目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针对特定地区的解决办法;(3)土地信息技术实习:采用3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完成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使用定量化的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陈述。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论学习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对这些实践类课程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例如学生必须提交调查报告,报告中需附调查数据、照片等信息,写出详细的调查过程及相关的问题分析思路,设置学分限制。
  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本专业教师普遍学历较高,但对于专业的深入程度仍然不够。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地质调查、经济评估等,对于真正从事土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这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很不到位。要培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应该加强本专业教师对于土地技术的掌握,强化对他们的专业化训练,不能因高学位、多科研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真正需求的科研支撑和队伍后盾,要鼓励教师从多种渠道积极申请土地研究方面的课题。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
  基金支持:本文受院级教改课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7-50
  [2]唐焱,黄贤金,曲福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2,2:31-33
  [3]黄义忠,谭荣建,白云芳.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探讨[J].地矿测绘,2007,23(1):46-49
其他文献
采用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对川西北某隧道应力进行实测和分析,得到了各测点原岩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为第一主应力,构造应力在测试区域内占优势,区域应
共同作用指的是井壁和冻结壁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文章介绍了冻结壁和井壁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并对顾北煤矿井壁和冻结壁共同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迭不竭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使命和要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着眼于高校教育现实实际,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重点解决教育理念突破、教育改革、教育环境营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创新;教育机制  习主席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
文章主要针对软弱地基采用“粉体喷搅法”施工的工程实践效果,对“粉体喷搅法”加固软弱地基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专业,属于传统延袭专业,对应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而增长创新却相对缓慢。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政策调整的集中,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出现的原因,并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缓解就业压力,尽可能的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
土石坝的渗流是当前施工质量安全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隐患。大坝能否安全运作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混凝土防渗墙可以作为挡水建筑物强化的一种加固措施,防渗效果是目前比较认同和
通过研究比利时瓦隆区国土规划与农村整治的任务与实践,深入探讨了土地规划在国土整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有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土地管理与农村整治的紧迫性,以及土地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进行了中外对比分析,从洋为中用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
文章针对预拌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从预拌混凝土的特点出发,分别提出生产企业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要点.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应用中是如何从遥感影像上直观,准确的得到所需的信息,为本专业服务。文章从地学应用部门在进行遥感影像处理时遇到的几个问题,多光谱数据的选取与合成;多源信息
本文在分析产业结构成长与经济区扩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区扩的空间模式:倾斜式空间扩张模式、均衡式空间扩张模式和协调—倾斜式空间扩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