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西部写大美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著名黄河石画家杨德仁先生的画室看到王万成人物画册的,只翻几页,就被那画中的人物神韵牢牢抓住了眼球,一口气细细读完。画境中肃穆圣洁、古老神秘、彪悍质朴的藏区人物风情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到那梦境中的“香巴拉”。说起来真是有缘,第二天,我们去甘南藏区采风的团队中竟然就有我渴望相识的王万成,几天下来,我们已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了。
  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美院院长、甘肃美协副主席的王万成,在甘肃画坛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他的作品先后十几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全国性大展中获奖,几十次入展全国及省市书画大展,是甘肃画坛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几十年来,王万成以诗人般的情怀吟着大西北的人文风情,描绘生活在藏区的人民生活情态。他笔下的水墨藏民人物雄浑粗犷与清远雅逸相融,流光溢彩与笔精墨妙辉映,婀娜多姿与朴拙厚重并存。他以纯熟的笔触,画出了藏民雄强、善良、坚强、果敢、温柔、美丽的本质和乐观向上的天性。走进王万成绝俗的画境,一如走进神秘的藏区,聆听纯正的天籁梵音,那袅袅的香烟、转动的经轮、五颜六色的经幡,仿佛破译着一个民族最真诚的祈愿。这包含着王万成对少数民族同胞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意,包含着他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和超越,包含着他对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的把握和追求。这一切标志着王万成已走进了这一主题的深处,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提升,以及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换。由此,“以艺术去言说生活”成为了王万成不变的宗旨。这其中内蕴着王万成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文精神的自觉,体现着画家对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人们命运的永恒关注和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同情和赞美。
  长期生活在西部的王万成,深受西部文化的浸染与陶冶,西部人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对他的成长以及艺术创作,乃至艺术发展道路都产生着极为深刻又刻骨铭心的影响。这使他在风格、流派份呈的当今画坛和红尘滚滚的时尚之风中不为所动,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挖掘着“西部人”象征性的内蕴和生命内容、生命意义。
  王万成对高原、对藏区情有独钟,他对一个少数民族的偏爱和对藏民的永恒注视,是一种艺术的终极关怀,是人文精神的觉醒,是艺术回归自身的必然表现。正是在这个他钟爱甚至偏执的永恒主题下,他的绘画演绎出无比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示出无比深远的广阔空间和感人的生命图景。在王万成笔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绿草青青,牛羊肥美;那里少女美丽如盛开的格桑花,婀娜多姿,晶莹剔透;那里的汉子彪悍强壮,勤劳质朴,善良坚强;那里的老人饱经沧桑,平和安详。在他的作品中,有盼儿回归的老阿妈,有顶风冒雪的牧马人,有情窦初开的少女卓玛,有仰脖豪饮康巴汉子.……王万成笔下藏民人物的体态身形,散发着敦厚、善良、坚毅的气息,一张张或饱经风霜,或俊美秀润的脸上,透出的是纯真无邪的快乐、开朗、积极向上和笑对人生,满面纯净,满眼真情。尤其是那一组“阳光下的眼神”系列,王万成用皴擦与积墨写实,表现出一种象征意味的抽象内涵,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崇拜,把人们心中向往与敬仰的心境,用绘画形式提炼为生动的生命符号,在不同身份与表现特点中,读者读到的是一种超然世俗的沧桑感和对未来的渴望、向往,目光所及之处,是遥远的虚无与苍茫。
  总体瞻观王万成近年来的新作,如《黄河源》《转场》《雪域卓玛》《格桑》《祈盼》《雪野清音》等等,他对形象进行细微刻画的同时,更注重抒情的笔调。而且他的骨法用笔墨色变幻,清雅赋色,尤其对周围环境的渲染和肌理的恰当运用,使其形成了追求丰厚而不失空灵的画风。王万成把人物画得很从容,很精到,很洒脱,能把重墨画得鲜活,把淡墨画得飘逸,把精微处画得坚实,把密集处画得灵动。他的每一幅画中所必需的艺术元素都是齐备的,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聚有散,有疏有密,有泼有写,有工有意,有粗线与细线的对比,有墨块与色彩的映衬,有曲线与直线的分割,有人物与动物的相伴,有背景与主体的交融;所以在王万成的作品中,既有与传统理法相吻合的承继之法,又有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创新之举,既得古人用笔、用墨的形神之道,又吸取西方造型、色彩、结构之法,这些都是构成王万成画作独立艺术品格的需要;形是自己的形,景是自己的景,情是自己的情,都是特定地域的社会和人间万象的某种写照,其中包含着对藏区人民的人性诠释和人格的图解,由此形成了他笔下特有的民族风采和艺术特征。
  正值盛年的王万成,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民族风情,用自己纯正纯熟的笔墨去塑造他们执着的虔诚和厚重的固守,深刻揭示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思想,使最平凡的主题得到升华,他的人物作品是他人格的外化,是他心靈、个性、素养等内在因素和体裁技巧、图式等外在因素的“合金”, 他用一种纯粹而宁静的意识心灵,无拘无束地谱写西部生命的大美。
  王万成,男,汉族,1964年生于兰州市。198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选全国十届、十二届美展;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国家级展览银奖一次、铜奖四次、优秀奖二次、优秀作品(唯一奖项)三次,入选十余次;作品获省级特等奖一次、一等奖六次,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甘肃美术金驼奖金奖一次。2012年荣获“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10月《吉祥的草原》草图通过“中华家园”国家美术工程项目验收,2019年荣获甘肃省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文化公益活动。
  百余幅作品、十余篇论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美术研究》《雕塑》《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多家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出版有《王万成画集1》《王万成画集2》《王万成画集3》《当代中国画实力派画家作品集-王万成》《中国当代实力画家系列-王万成·艺术研究》等二十余部。《收获》《迎接曙光》等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现代美术馆、甘肃省博物馆及民间机构和个人收藏。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表现主义这个艺术概念最早出自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联邦德国,之后迅速在美国和西欧的艺术界盛行。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于之前传统的艺术表现,将追求自由精神的奔放理念和个人情感的率性表达充分融合进油画艺术创作,使油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得到了革命性的创新,新表现主义的诞生为传统美术赋予了全新的面貌,可以说开启了具有叛逆精神的现代艺术的活泼新时代。新表现主义的独特风格流入我国之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油画艺术
期刊
摘 要: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潜意识的支配。画家创作绘画作品的原动力也是一种情绪宣泄,表现主义的代表爱德华·蒙克一生的作品风格大都围绕死亡等主题,这与他幼年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潜意识;本能;表现主义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这本被称为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书中,他提出了“冰山理论”,将人的心灵即意识比作一座冰山,
期刊
摘 要: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在此情况之下,文彭最先倡导学习古法。文彭發现治印新材料——灯光冻石一事,打破了文人只篆不刻的局面,篆刻不再只是工匠们的专属。  关键词:文人篆刻;文彭;新材料;个人风格  一、引言  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宋元时期,有一部分文人开始参与治
期刊
摘 要:每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甚至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对艺术家作品的研究,从情感表现出发,更能抓住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文章以梵高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为例,对他的作品从色彩、线条、整体画面效果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体会绘画中梵高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梵高;绘画;情感;鉴赏;艺术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流派的绘画大家,后印象主义是相对印象主义而言的绘画流派,它不仅
期刊
摘 要:“‘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白描是源自古代的“白画”,是指单用线条勾勒自然物象而又不施颜色的一种画法,有时会用淡墨渲染。白描中的“线”都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白描中的每一根“线”都富有极强的概括能力,白描中的“线”是从描绘
期刊
摘 要: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徐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墨葡萄图》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的中国美术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习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互碰撞。徐渭能汲取前人精粹,不断更新技法,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大胆变革,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开创了一代画风,被誉为“明朝一代才人”。在徐渭的影响下,后世画坛涌现出许多风格疏放的文人畫家。文章以
期刊
摘 要:八大山人,本命为朱耷,明末清初画家,是明朝宗室,清兵入侵明朝被灭后落发为僧,法号传庆,后其作画时常用八大山人落款。八大山人一生作品无数,其中以水墨写意为世人所熟知,与石涛、髡残、弘仁并称为清初四僧。其画风十分具有个人色彩,画中所反映出的孤傲落寞正是画家人生经历的写照。  关键词:八大山人;写意花鸟;构图;用色;落款  一、八大山人写意花鸟创作背景  (一)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  明朝崇祯十
期刊
摘 要:复古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重要审美维度。对于复古的追求使得中国山水画弥散出一种悠远的古意,这种古意是对于时间源头的回溯,是对于造物之初伊甸园的重建。而这种古意是由中国山水画中频繁出现的四大母题所综合建构的,它们分别是:光的消隐、气的涌现、空间的无限延展以及人物的自由逍遥。这四大母题以不同的变体出现在历代山水画中,营造出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山水画的追求复古的审美空间,使得山水画成为了让一代代中
期刊
摘 要:葡萄牙著名作家佩索阿所说:“我是一座桥梁,架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愿之间。”文章借助中国山水画的“势”与“气”分析山水画美学以及中国画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展示其在电影叙事结构中散点式的表现方式,同时,以中国画作为代表性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理念通过对中国画的精神、手法以及用色等研究,以有形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其在中国性的传统人文精神与艺术创作表现之间融合转换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山水画;人文精
期刊
摘 要:美术课堂充满着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活动并不存在标准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试错,使他们在“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从美术课程内容来看,剪纸这一传统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与社会价值,来自民间的剪纸艺术与学生对生活的自由表达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通过试错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效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