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空间中的青绿山水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绿山水,古已有之。在传承千余年的青绿表现中,石青、石绿、赭石、朱砂、蛤粉、金银箔等作为主要色彩材料和色彩取向。以其较高的固色性和稳定性,反窥过往时代风貌与瞬间画面的凝固。而东西南北、沙漠海洋、平原丘陵,在信息时代下地域空间已经缩小到俯仰屏幕之间,真实的风霜雨雪、阴晴雾霾、山水草木自有情,我处于目前的环境之中,能不有感触?因此将自我的生活体验和绘画技艺相结合,进行片刻尝试性的探索。
  我的创作系列即如题目所言的两个概念:青绿山水与生存空间,同时亦希冀二者彼道而行,成为今后探索的方向路径。青绿山水,除青、绿、赭三石色为“正色”外,加入紫、朱、金等“间色”。在以“正色”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作品如《青绿境》《金碧》《须弥》中,运用到传统的晋唐古法进行勾勒敷色,借鉴两宋青绿山水营物造境的林泉之心,凸显传统文脉延续下的承传汲取。同时又撷取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元素,诸如《五台山图》壁画,将作为点景构置的屋宇建筑抽离而出,运用到自我创作中,团聚叠耸。再结合写生的经验与体悟,对现实中的建筑进行夸张变形甚至反透视。目的在于根据基础阶段的临摹、写生、创作的三位一体绘画经验来置物造境。从自然之景、之境到胸中之景、之境,再由胸中之景、之境到画中之景、之境。

  除此之外,以“间色”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作品如《人间境》《在人间》《焰系列》,逐渐过渡到自我生存空间中的青绿山水。巴蜀之中岩石内富含铁元素,受到盆地湿润潮气,很容易被氧化成红色的三价铁,沉积岩层也被染成一片赤色,红层就此形成。红层的夹层中,由于不稳定的杂质,衍化出紫、红等间色,这便是在蜀中常见的紫红土壤。用传统青绿山水的技法来表现绘制一些心摹眼观之物,一取用胭脂为水色底,二用朱砂作为石质底,三又于其上敷以石青,由于胭脂与朱砂底的厚薄深浅不一,最终呈现出紫红色调的微差,使纯粹的朱砂暖色相与石青冷色相互为重叠,呈现出紫红的色彩表现。这一灵感来源于巴蜀石窟造像的敷色法,在家鄉的安岳石窟与大足石刻的造像敷色中,大量采用了朱砂色做底再敷青绿金银的传统技艺。
  而紫红层在丝丝入扣的盘剥之间,以金碧山水法的金线勾勒,偶然出现的不同形态的杂质,恰如海子《活在珍贵的人间》一般,一样幸福。
  我爱黑夜,即使光明让我看见现实中的大部分人、事、物。唯有黑夜,帷幕降下,不论是舞台中还是观众席,都仅靠内心来带动感官领略世界。这将会有一个由迟钝到敏锐,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不是有“五彩斑斓的黑”吗?大面积的黑色背景,感知到比较单一的外在世界。黑色的负空间,是迷惑,是不知表达的一种平涂。紫红色的山垛在黑色的负空间中,形成一种近似夜空下焰火的正负极。而在炽焰般的环境对撞下,有兀几生长的栏杆,也许是一种人迹所存在的证明。光怪陆离的树,剥落斑驳矗立其中,山岩依靠着身前的树,贪婪地享受树木的无声陪伴,红层与紫色山岩的相互叠加,无形之中开出了漫山的逆境之花,不知此刻是在山顶还是山脚,依偎在栏杆上,看到绝壁的花,此时的心情应是如何?
  最终,试图让紫红色与黑色打乱空间性的立体结构,施于平面性的表现,用色彩的对比区分形象,缩小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以期在创作过程中寻求一种心象,在强烈的表现欲与含蓄内敛的隐逸中生发,在看似合理的生长环境下,掩藏着的矛盾冲突正是作品所希望表达的生存空间。实如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粟一人,极易受到外在影响而改变自身最初的生长方式,却难以拒绝。诚如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道:“只要生命的火焰一天不熄灭。一个人在很久以前感受到的瞬息之间的快乐,就能击溃笼罩着其生涯的黑暗,宛如篝火在夜晚的旷野中发出的一线光明,能够击碎万斛黑暗似的。”
  疫情期间我尝试创作的一组作品《观人间》,便是更加直白地关注到生存空间中。对于疫情的影响,人们在过去的寒冬之中,默默然地留居户牖之间。而正是从这“想得却不可得”的无奈环境里,将视角寄于窗口的憧憬,从而让内心保持一方通风换气的地方。那刻,我想起王安忆在《波特哈根海岸》里面说的:“一个人看海,时间变得无限,空间也变得无限,只有风是有形有界限的,它吹过来时,人好像有了可依附的实体,不致在天海之间沉没。”透过不同户牖之间的分割,窗外的山脉、江水、天空、云彩都如管中窥豹般的映像出来。即使过往看过不同的,以此视角为切口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却仍是在这段寒冬光景中的感受最为真实,是鲜活而矛盾的,离得越近的地方越模糊,而远方恰是心中的向往,反而越发清晰可辨。所观的人间,现实比画面更加丰富且激烈,谨以此简单的表现来平复内心的重重起伏之态。

  我试图以开放性的视觉方式来表现传统工笔画图像的审美范式,获取超越现实与精神的想象空间,以表达当代语境下工笔画图像的观念性,从而展现绘画中图像本质意义延伸与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这便是我的生存空间中的青绿山水。
  敏感潮流,避开流行。
  喜欢的很多,我很乐于接受,却并不想试图从此中获取救赎。当一方逐渐模糊的时候,便会有清醒的逐渐萌生。

  蒋超凡
  1991年出生于四川,现居重庆。201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导师李月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作品曾发表于《美术》《美与时代》等刊物。
其他文献
根据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学说,人的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运用该理论对《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三位女主人公的人格心理进行分析后发现,三位主人公分别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兴起了社会经济史研究风潮,现有史料不敷运用是当时学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史料整理和社会调查资料成为“他山之石”。《食货》学人通过直接翻译和间接索引为当时中国学界提供了较为全面及时的日本研究动态。《食货》青年学人更是以汉译日文成果为媒介,从点滴史料和微小问题入手,经过爬梳考证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对日本学术观点进行了认同或批驳的对话回应。
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2014—2018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旅游效率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对河南省旅游效率及其动态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调整后河南省旅游技术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规模效率严重制约了旅游技术效率的提升;旅游技术效率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更加明显且主要由规模效率地区差异拉大导致;旅游技术进步变化对TFP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强。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全面收集整理郭沫若养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梳理出郭沫若养生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静坐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检视郭沫若养生研究的全部文献,发现77%的文献资料是关于郭沫若静坐养生的相关研究及报道,其主要内容分别涉及关于静坐的外在身型及姿势、呼吸方法及技巧、内在心神意念的把控及要求。在检视涉及郭沫若养生的“饮食养生”文献资料之后,其内容主要是“食”“喝”“饮”三个方面。而在检视“精神养生”的文献,则只有“郭沫若把王阳明思想及静坐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和一种实践活动”来看待。通过以上内容
假设人们不会哭了、不会笑了,也不痛苦与悲伤甚至连基本的呼嚎都不会了……久而久之,这张脸是不是变得僵硬、木讷、呆滞。相反,苟且之笑、谄媚之笑、虚伪之笑其背后的真相我想一定也是呆若木鸡和表情木讷,因为都是在一种非正常的情形下改变了生存状态所致。这样的神态与形象并不限于职业类型,不管是长的、扁的、方的、圆的脸型都能发生这样的表情。  “相由心生”这句话是说形象由心相所趋使,指的既是形象也是心态。俗话说的
期刊
岭南大地,红芳绿笋(唐·戴叔伦),青山不老(宋·郑刚中),孕育了品格、精神与价值自成一脉的岭南画派.自20世纪初以来,岭南画派吸收中原各地以及外来因素,通过长期融汇创新延绵
期刊
“建筑初步”是为了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制图能力设立的课程.疫情条件下,文章以乐山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9级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难点,基
美国是江西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国,美国旅赣人数占美国旅华人数的比重一直在1%上下波动,跟周边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对2005年至201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旅赣游客人数在2012年后总体呈下降态势;美国游客在江西的分布呈现分散化趋势。鉴于此,江西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美国游客的旅游营销力度,提高江西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区域旅游合作,多渠道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关注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保护性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心理韧性水平。通过梳理文献,文章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内外保护性因素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直接影响、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多为调查研究、横向研究、现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围绕实验研究、纵向研究、干预研究推进。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之路,从古代希腊开始,经过了“从哲学到数学”与“从数学到哲学”这样两条道路。在笛卡尔的推动下,哲学陷入到以数学为方法论的思维中去了。通过胡塞尔的努力,哲学重新通过现象学保持了自身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存在论路向。将意识把握为意向性的基础解决了近代以来意识无法超越内在到达外在对象的困境,意向性本质上意味着超越性,意味着开启了一种对待存在现象的新世界。胡塞尔通过现象学找到了整个科学的基础,确立了先验自我的存在意义,同时利用现象学对意识领域的全部考察,以严格科学形象出现的哲学重新接续并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