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生态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则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发展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且模式落后,没有给国民经济带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走上正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意识形态与体制上受到约束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经济体制的支持的,但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现在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问题,“三农”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但也出现了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在不断的推动农业机械化,使得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体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体制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不能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这类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因素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作为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可以长期发展的方式。这类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产出方法不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创新,导致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国家在农业技术的研究上投入较少,形成了科学技术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了农业科技成功低转换率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低效果、低发展的现状。
  (三)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严重缺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而经济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互配合来发展的。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通教育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农村人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政策下,许多的大学生群体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但农村本体的人力资源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物资与资金供给经常出现短缺和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备不足,尽管政策上已经给了农村经济发展许多的优惠但由于物力资源没有普及,导致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只存在小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阻碍。
  二、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机性
  在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资源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并且保证资源技术能够互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的目的是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进行,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能够不断地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推动发展。生产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生产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以及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情况现象的发生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来不断的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与更新农业发展的技术。但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未达到先进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发掘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能,有效利用我国的土地优势,对这些固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三)有效地提高经济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的模式
  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利用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来才对农业的产业机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再对科学生产技术进行提高,将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通过了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不断优化,在保证了环境的基础,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生产力
  生态农业经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而经济的提高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对发展的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优化与调控,有效地将能源与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循环,以上均以环境的承载量为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保证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
  环保农业是指的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这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根本。通过改善与控制生态环境来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严格农业生产的环节,多多开发绿色产品以及搞生产量的农产品。增加生产无污染和无农药以及无副作用的农业产品数量,并带动该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对于没有符合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产品征收税,以此约束企业和农民来发展生态企业和绿色食品。能够从基本上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以及人类的健康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建立有关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和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能源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创建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要尽量减少工业产品的发展并降低化工产品的使用程度,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完成生产和组织。通过采用能源型的经济生产模式,采用自然能源如充分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水能等来有效地减少石油等化工产品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生态农业的潜力得到挖掘。
  (四)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在农村地区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的有效地发展,并且通过将环保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立友好的联系,在农村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方面能够开发出具有环保价值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对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增加了動力。
  结束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重心大部分在农业发展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平衡农业发展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优化能源结构,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发展农业经济的效益,这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2]鹿丽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
  [3]谢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
其他文献
作者总结了多年哲学课教学经验后指出,要正确处理好哲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有利于继续保持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为本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更多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  经济大厦将更加稳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
物资供应是石油企业生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原料、材料、设备等物资的保障,就无法进行正常、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物资供应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资源、控制经营成本、保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课,掌握一些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无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在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以读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效益,想方设法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从而促进图书馆的生
爱伦·坡短篇小说以恐怖美学和死亡美学的哥特式风格为特征,读者能从其笔法诡谲的作品中品出令人如坠冰窟的恐怖色彩,对恐怖意象的渲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
文章以小学中年级语文为研究领域,从语用意识出发,倡导树立语用教育观,给语用一个准确的定位。从不同的课例中进行研究,让理念对接现实和对接课堂,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图书资料的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读者,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研究读者的阅读要求,提前做好文献的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