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对秦政的省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初,曾产生过一股十分强劲的“过秦”思潮,即批判秦之暴政,这对当时西汉王朝的现实发展及走向影响深远。在这股思潮中,《淮南子》推波助澜,作用独特,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与陆贾、贾谊等人一样,《淮南子》也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着眼,深刻省思秦政,认为其“不知治乱之本”,严厉批判其内在的根本弊端。但《淮南子》并未单纯局限于政治事件,而是秉持“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政治理性,立足黄老思想,从“治道”与“治术”出发,历史地鉴秦之失,谋汉之兴。
  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诸侯割据、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但秦是在“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乱如麻”中产生,给民众造成深重灾难,以致“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无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最终在“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中败亡。这对《淮南子》影响至深,促其深入批判与反思秦政之失:
  其一,秦政之失在穷兵以残民。秦之战争,目的只在于“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结果必然是“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由于《淮南子》的作者们离秦亡不远,对秦末战争仍记忆犹新,痛感切肤,所以严厉谴责秦王朝“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认为其无视“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的政治原则,难逃“兼吞天下而亡”的宿命。
  其二,秦政之失在滥法以伤民。秦信用法家“法胜民”,“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的治国理念,并付诸极端之实践,虽能逞欲一时,但终将适得其反。因此,《淮南子》斥责“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且“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鉴于此,《淮南子》认为“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力促统治者“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
  其三,秦政之失在争利以虐民。秦王朝出于“自为之故”,“欲以侵地广壤也”,使百姓“伏尸流血,相支以日”,难以维系生存。相反,统治者却“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以致“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在这种“与民为仇”的暴政中,秦自绝其路,必将败亡。
  其四,秦政之失在苛政以害民。不论战争、法治,抑或社会经济,真正造成民众痛苦的是专制君主政治,这也是一切所谓“暴政”的历史根源。秦王朝“释大道而任小数”,“苛削伤德”,根本否定“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的基本政理,只会“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因此,“天下席卷”的农民大起义,对秦而言,或迟或早,乃是必然之事。
  基于这种深刻的“过秦”反思,《淮南子》在思想上“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试图着眼于“治道”与“治术”,“鉴秦”之失,以此促进西汉王朝的良性发展。
  就“治道”而论,秦王朝之速亡的根由在其缺乏统治的正义性内涵。秦之于“治道”,其最大弊端就在于极端化实践法家思想,独君而虐民,以致严重削弱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基于此,《淮南子》力倡“无为而治”,反对秦之任刑法、尚农战的功利化政治,认为秦过于“有为”,以至“燎焚天下之财,罢苦万民之力”,使得“百姓怨矣”。因此,统治者应“约其所守,寡其所求”,“与民同出于公”,方能推动王朝稳定发展。从儒家思想出发,《淮南子》也强调“仁义者,治之本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批判秦之“物化”治道,断言“国无义,虽大必亡”。
  就“治术”而言,秦之实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西汉统治者借鉴和效法。如果说“治道”着重于王朝政治应具有的正义性内涵,那么“治术”则反映统治者在现实中运用具体的制度、权谋及策略时所体现出的有效性。换言之,“治道”为专制君主政治之本,而“治术”则是其具体运作方式。对秦所信用之“法”“势”与“术”,《淮南子》基于政治理性,既批判,也摄取,试图有所融通。
  对法家之“法”,《淮南子》首先站在黄老立场,予以痛批,认为其“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背离法律的正义性诉求,完全蜕变为工具性之政治手段。其次,从现实出发,《淮南子》肯定“法”存在的必然性,但强调“法生于义”,力主“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认为“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最后,《淮南子》主张“法与时变”,各因其宜。
  对法家之“势”,《淮南子》强调“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主张统治者应善用臣、民之众势,能“因其资而用之”,反对法家只见君,压制臣,不见民的政治局限,表现出弱化君主权威,提升臣、民之政治尊严与地位的可贵意识。
  对法家之“术”,《淮南子》极为重视。从实践来看,非但不排斥法家之“术”,反而认为“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强调“任术而释人心者也”是统治者必备的政治素养。基于黄老,《淮南子》强调“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认为统治者应“不先物为”,能有效运用各种政治权术控驭臣民。
  通过“鉴秦”之失,《淮南子》进而立足现实,凸显“胜秦”意识,探求实现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
  《淮南子》认为“汉代秦立”是秦暴政的必然结果,应天顺人,“若转闭锤”,具有历史的正义性。而且,“汉政胜秦”已汉初历史所证明,彰显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的政治理念。但《淮南子》并不认为现实的政治发展就已完善,相反,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认为统治者只有继续坚持黄老路线,实现“身国合一,身国同治”,才能实现“通治之至”。对此,受《吕氏春秋》之熏染,《淮南子》认为“治身”即是“治国”,而“治国”之要就在“本任于身”。“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淮南子》这种看法,与前者所言“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若合符契。
  对“身国同治”的强调,既是《淮南子》反思秦政的历史结果,也是其劝谏西汉统治者的理论表现。“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换言之,当统治者自身难治之时,即是王朝衰败之际。因此,《淮南子》主张“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试图基于“治君者不以君,以欲”的政治认识,影响汉武帝的政治实践,促其继续践行黄老思想。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朋友从天台山归来,给我一份礼品。古来有言:宝剑赠义士,红粉赠佳人。对于我这样的茶痴,还有什么礼物能比得上眼前这一盒新绿的“罗汉云蘖”呢。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拈起三五枝,放到口里,用舌尖与牙齿细细地研磨,体会那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的苦涩。  纤细的茶,深凝的碧绿,找来玻璃杯,放少许新茶进去,冲入热热的开水。一时间,透明的杯子里,那些新叶上下翻滚,浮沉,水定了,茶叶都站了起来,齐刷刷地,像养了一
期刊
深呼吸的方法,源远流长,迄今仍风靡全球的瑜珈功,也非常强调动静结合状态下的深呼吸。  ◎方法  选择场地:凡有立足之地,皆可练习,如:室内、阳台、窗前、床边,但尽量选择在空气新鲜的户外。凡是空气新鲜、负离子浓度高的地方,皆为理想场所。  呼吸方法:足跟并立,足尖略呈外八字,双手自然下垂,双目平视。双手经体前向前上方举起,掌心相对;抬头看前上方。深吸气、收腹、提肛、提脚跟;补吸气三四下,使胸廓充分扩
期刊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这首广为传唱的《母亲》,是天下母亲的共同写照,歌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截取一个个小片断,唱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母亲是一首歌,质朴深厚而又绵长。  ◎慈母心  母亲,这是不容任何人玷污的词汇,它纯洁、真挚,不掺一丝杂质。恐怕没有哪一种爱,能越过母亲对子
期刊
徐志摩有诗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低头,因了眼前的那个人;温柔,缘于心头转转折折的情感。李白《长干行》里的小女子,与夫君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想象那十四岁的新嫁娘,含羞的模样如花半开,捏着手帕一角,任你怎么呼唤,就是不应,就是不抬头,青涩的娇柔极其可爱。南朝乐府《西洲曲》是江南少女对江北情郎的相思,有一句“低头弄莲子
期刊
受某些养生节目的影响,女人似乎成了“血虚”的代名词,随时都应该补一补。于是乎,补血药大行其道,阿胶、四物汤、固元膏供不应求。但是如果不顾自身体质而盲目进补,反而是“自找麻烦”。  ◎阿胶的用法  女人应不应该补血呢?应该,但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大家平时认为阿胶是补血的,其实它止血的功效比补血要强。阿胶是用驴皮熬制而来的。由于它能止血,血流不出去,也就成了“补”。可见,它是“曲线补血”的。所以如果平
期刊
有的朋友会问我:“某某大夫到底行不行,开的药方是不是真有用?”我就跟他说:“假如说你感冒了,你去看西医,大夫会告诉你没什么事,多喝几杯水,吃点维生素,再过几天就好了。这样的医生是比较善良的医生,因为他知道,有些感冒吃几天药就会好,不吃药一个星期也会好。维生素只起增强体质的作用,并不是专门治这个病的。有些病人相信这个医生,他的病就真的好了。西医会如此,在中医中也有类似的‘安慰剂效应’。”由此引发的一
期刊
讨论大学设立国学学位,是“国学热”升级换代的标志。当然,这轮国学热已是现代中国第二次国学热了,两者似乎是有一定区别的。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哪有什么中、西?  待到十九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
期刊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遭余殃。”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宝藏就是善念、善行、善心和善人。2012年我曾经到韩国釜山参加国际狮子会大会,当时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肤色、各阶层、各年龄的数万人,无论自己的背景、经历、地位、财富如何,都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到釜山:善。作为全球性最大的慈善组织,狮子会的宗旨就是播散爱的种子,让善在人心中生根。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期刊
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打出了不断变幻的旗帜,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上演了彼此交锋亦相互融合的场面。其中,儒、墨、道三家对后人影响尤为深远。  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精神的超脱与人格的自由,主张将自然之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
期刊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其热议话题涵盖了儒学伦理的当代境遇、对中国传统和儒家思想伦理观念的新解、经典诠释学等范围。  ◎走出“博物馆”发掘儒学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西方现代文化的全幅冲击,以至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认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应走出博物馆,认真思考三个问题:能否显现出和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