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需要的助跑速度与最佳的助跑距离探索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跳远助跑速度与助跑距离的深入探讨,并对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距离作出了对比研究,认为跳远成绩与其助跑的速度和距离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跳远运动 助跑速度 最佳助跑距离
  中图分类号:G8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42-003
  
  助跑是跳远完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为获得水平速度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准确地踏板及起跳做好充分准备。“助跑是跳远的基础,起跳是关键,跑跳结合是跳远技术的核心”
  赵国雄曾对速度在跳远中作用作过研究,指出速度是每个跳远运动员应具备的基础素质能力,是取得优胜成绩的前提,不但要发挥水平速度,还要摆得快,跳得快。然而,怎样才能“快”起来,怎样才能“远”起来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当今中外优秀著名跳远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数据对比法。通过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与外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成绩进行数据的对比,理论的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助跑在跳远中的作用
  跳远技术为四部分:助跑,起跳,腾空,着地。助跑是跳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赛成绩的好坏多半是由助跑决定的。在成功的跳跃中助跑给人的感觉是身体前冲,接触地面有弹性,勇往直前和敢于靠近踏跳板,信心百倍,踏跳有力。
  2.1.1助跑的任务
  跳跃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助跑和起跳是跳跃技术的主要部分。在跳跃运动中,人体是从静止状态开始向前跑进,以产生需要的水平速度,为改变运动方向的起跳动作,为跳得更远作好准备。完成这一任务的向前跑进阶段,我们叫做助跑。助跑是为完成有效的起跳作准备,是跳跃之源。起跳是助跑的延续,通过起跳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使人体向预定的方向腾起,起跳如无助跑之助,起跳决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跳跃运动是克服垂直障碍或水平距离的一项运动,其成绩的好坏决定于身体重心腾越高度和远度,这一高度和远度是助跑起跳而获得的,助跑和起跳不合理,身体重心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的高度和远度的,即使空中动作和落地都做得很完美,也不能认为是一次成功的跳跃。人体在离开地面以后,他的任何自身动作都不能改变即定的腾空轨迹,空中动作只能合理使用这一轨迹,提高腾空或落地的效果,从而在不定期的限度内,使运动成绩得到提高。所以,要达到一定的跳远成绩,必须以改进助跑和起跳技术作为基础。
  2.1.2助跑的作用
  从跳跃运动内在的技术结构可知,助跑是起跳的基础,没有正确合理的助跑也就没有正确的起跳,尤其是准备起跳阶段中最后一步助跳动作结构,对于起跳动作产生直接影响。助跑另一个要求就是为了加快起跳,为了缩短起跳时间而努力,这并不是发展起跳本身,而是以助跑为前提。所以,助跑是跳跃技术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谈不上什么跳跃技术。
  2.1.3助跑技术的特点
  世界优秀运动员大多采用加速方法助跑。根据加速方法的特点又分为匀加速和积极加速法。
  (1)匀加速方法:开始阶段步频较慢,在逐渐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最后几步助跑时,保持步长,提高步频。均加速方法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是逐渐均匀地进行。因此跑的动作轻松,自然,起跳的准确性较好,每次试跳成绩也较稳定。刘易斯和鲍威尔等优秀跳远运动员大多采用这匀加速助跑方法。
  (2)快速加速方法: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能较早地摆脱状态和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助跑开始几步步长较短,步频较快,上体的前倾也较大。这一加速方法产生助跑动作紧张和起跳的准确性不理想等现象。因此,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较少采用这种快速加速方法。
  2.2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作用
  美国的林德曼就曾经指出: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在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快速直接有效的助跑。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快速助跑是取得好的跳远成绩的首要条件,并且指出,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最大,要大于70%。而且,在跳远完整技术的几个部分中,助跑又是跳远技术环节中最容易改善的部分,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最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练员都是通过改进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来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1助跑速度的作用
  跳远的助跑是为了创造高的水平速度,如何利用运动员本身最快速度,要看运动员否具有合理的利用水平速度能力,同时获得合理的腾起速度。国外优秀跳远选取手的助跑最后10米速度可达10.65-11.25米/秒,我国优秀选手也能达到10.34-10.59米/秒,而我国选手的速度利用率已接近99%,高于国外选手的利用率(92%)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我国选手对速度的利用高于国外选手,但平跑速度普遍低于国外优秀选手,以致影响跳远成绩。绝对速度低是我国跳远选手与外国选手的最大差距。因此,绝对速度的高低将决定我国跳远运动员能否突破8.50米大关,提高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将是今后跳远界的重要任务。
  


  2.2.2如何利用助跑速度
  发挥助跑速度不是表现在绝对速度的利用率上,有时是在绝对速度的利用技巧上。刘易斯100米跑9.85秒,跳远8.91米,是奥运会上的双料冠军,他在跳远助跑上的利用率只有93.36%,说明刘易斯在助跳上没有全力地发挥他的绝对速度能力,他是讲究动作的轻松,为踏跳创造更好的能量贮备。我国运动员既然速度率高达98.9%,技术也相当高,为什么仍然不能创造出8.50米的速度呢?再者,前苏联运动员埃米扬从速度能力上看与我国运动员相差不多,却能跳出8.86米的成绩,所围绕各种因素相比,也只是腾起角大于我国选手,(见表2)跳远助跑速度的作用并非取决于速度利用率,而是靠对速度的合理利用,并伴有机能节省化的情况下发挥人体各技术环节的最大速度。所以,合理利用绝对速度,并能结合起跳,才是最佳的起跳技术。单纯盲目地追求速度利用是不可能创造更好的成绩的。
  从表2看到:埃米扬的各项数据都有不如其它美国选手,只是腾起角与比蒙相似,却能成为世界历史上当时跳得最远的第四人,证明了他有起跳技术能充分利用他的速度水平。所以,助跑速度的关键是绝对速度的能力与利用水平速度的技术。
  2.3助跑的最佳距离
  跳跃运动员经常采用的助跑距离不是过长就是过短。助跑距离过长,在到达踏跳板之前早达到最快速度,其后果是在最后几步跑的节律,积极性和速度均丧失;若助跑距离过短—跳跃运动员在踏跳之前难于发挥自身的最快速度。实践证明,在踏跳之前助跑速度提高0.1米/秒,实际上可以提高跳远成绩1—2米。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测出每个运动员的助跑距离?这是广大教练员及科研人员一直探索的问题。
  2.3.1助跑距离的一般测定
  助跑距离取决于跳跃运动员的身高和他的训练程度,而主要是加速跑的能力。根据40和100米起跑成绩即可很客观地评估加速跑的能力。可用下列数据作为标准,男子:40和100米跑成绩为5.7和13.0秒,其助跑可用12个跑动步;5.4和12.5秒—14个跑动步;5.2和12.0秒—16个跑动步;5.0和11.3秒—18个跑动步;4.8和10.9秒—20个跑动步;4.6和10.4秒以上—22个跑动步。女子:在相同的情况下,助跑应增加2个跑动步。
  可见,对于赛跑成绩为5.2—5.1和11.6—11.3(女子为5.4—5.3和12.4—12.0)的跳跃运动员最好采用17—18个跑动步的助跑(这时助跑距离约为32—36米)。身材不高,但跑节奏快的跳跃运动员助跑距离可缩短一些,反之则相反。随着运动员加速度的能力增强和40、100米跑成绩的提高,可增加1—2个跑动步,适当延长助跑距离。随着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跑速加快,助跑步数可加大到22—24(20—21)个,这就相当于43—46(38—40)米。
  

  根据跳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气候条件,跑道状况和风向,助跑的距离可在适当进行调整。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通常缩短30—50厘米。在有利条件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助跑距离可延长20—40厘米。
  训练时可根据1个跑动步相当于2个走动步来标明助跑的段落,训练特别是在比赛时,要标明全程助跑各段落,必须用卷尺。
  表4是俄罗斯波波夫(1932年生)在多年训练的不同阶段助跑距离的变化:1—少年时代,2—青年时代,3—大学生时代,4—进入原苏联国家集训队,5—退役后。
  2.3.2“六秒定律”测最佳助跑距离
  人在全力跑时每次过到最高速度的距离的时间是基本上不变的,并且这个时间与距离都是可以测出来。据有关资料报道,早在1986年,美国的根里就提出了“当人体全力跑时,不论其运动水平高低,都有将在第六秒钟达到最大速度”。这就是人们说的“六秒定律”。后来我国研究人员刘济民采用先进的雷达测速仪对我国不同等级的短跑运动员进行测试,同样发现,“不同等级的短跑运动员都有在第六秒达到最高速度,没有一人能在此之前达到最高速度。”换句话说,不管什么等级的运动员在全力跑时,第六秒所跑的距离就是该运动员最佳助跑距离。
  2.4 助跑的最后几步技术
  最后几步技术助跑,一般指的是最后的六步。在最后几步的助跑中,运动员的速度应达到最高水平,并且为进行准确而有力的起跳作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几步助跑时,既要保持高速度又要起跳作好准备,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优秀跳远运动员的高超技术,关键就表现在这一时刻。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跳远运动员应在倒数第5~4步助跑时达到最快速度,尔后保持速度顺势跑下去并集中注意力准备起跳。然而,现在我们都有知道,技术娴熟的跳远运动员均不这样做。表5所示的是在一系列重大田径锦标赛中进入跳远决赛的运动员最佳成绩所作的概括性统计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他们在倒数第2步助跑时达到最快速度的试跳次数占总次数的50%以上,而在倒数第3步助跑时达到最快速度的试跳次数则只占到总次数的26%。数据还表明,最快速度在倒数第2步助跑时达到的和在倒数第3步助跑时达到的这两种试跳相比较,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就男子而言,是前者略优于后者,而对女子来说则是无甚至差异。
  


  不可过多地强调最后三步之间的比例关系。传统中“中,大,小”模式的比例不是绝对的。优秀跳远运动员很少人采用这种“中,大,小”的节奏。前世界纪录获得者比蒙的最后一步大于倒数第二步,相应为2.57和2.40米。所以,合理助跑最后几步的技术方法应该是强调保持较均匀的步长。
  
  3、结论与建议
  
  3.1助跑是跳远技术的基础,起跳是关键,跑跳结合是跳远技术的核心。助跑是完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为获得水平速度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准确地踏板及起跳做好充分准备。
  3.2 我国优秀跳远选手的助跑最后速度利用率高于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但我国跳远选手的平跑速度普遍比国外选手低,以致影响了跳远成绩。绝对速度低是我国跳远选手与世界选手的最大差距。
  3.3通过对中外各5名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成绩的对照可以看出:腾起角大的选手比腾起角小的选手的跳远成绩要好。
  3.4助跑速度依赖于助跑距离,不同的助跑距离是获得最大速度的必要条件。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他们的运动水平差异很大,他们获得最大助跑速度距离也各不相同。高水平运动员他们达到最高速度的助跑距离要比低水平运动员长。
  3.5 在最后几步助跑中,运动员的速度应达到最高水平,并且为进行准确地起跳作好充分的准备。合理的助跑最后几步技术方法应该是强调保持较均匀的步长。
  
  参考文献:
  [1]赵国雄.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J].田径,1993,(2)
  [2]赵玉英.浅谈跳远助跑技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1)
  [3]李燕强.浅谈跳远助跑的最后几步跑[J].体育科研,1998
  [4]王贵生.试论跳跃运动的助跑[J].贵州体育科技,1998,(4)
  [5]叶丽霞.速度在跳远中的作用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报,1992,(2)
  [6]王荣.对跳远运动员最佳助跑距离的探讨[J].田径,1999
  [7]波波夫.怎样提高助跑的速度和准确性[J].田径科技信息,1995,(4)
  
  Abstract:This thesis is mainly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rd of long-jum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un-up speed and approach distance. It shows an intensive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the two factors, namely run-up speed and approach distance, in the performances of some excellent long-jump athletes.
  Key words:Long-jump;Run-up Speed;Best Approach Distance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