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拨弦乐器之一,表现出了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和丰富的人文特质、深厚的人文积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系成熟于秦汉,盛行于唐朝。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古筝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现代民族乐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古筝来了解传统优秀文化、陶冶身心。对此,笔者在这里着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简要剖析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体现。
【关键词】古筝;艺术;审美
1 古筝文化的发展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汉族弹弦乐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战国末期和秦汉大融合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比较常见,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到达了鼎盛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的奏章中这样描述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用这段话来描述当时汉族传统筝歌的生动场面。作为一项传统的优秀民族行为艺术,在2008年6月7日被收录到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在古代,古筝的最大艺术存在价值就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当然,多见于达官贵族。进入到现代社会,古筝的艺术审美价值逐渐突显,熏陶了人们的心灵。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关于古筝艺术及其审美的研究领域,集中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古筝演奏的审美,第二是演奏音乐本身的审美。当然,笔者在这里主要从古筝演奏时的意态美、形态美、情态美这三个层面来探讨。
2 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展现
关于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体现的认知,笔者在这里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切入,第一是古筝器乐演奏过程中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第二是古筝艺术流派的审美价值体现。
首先来看古筝演奏过程中的审美价值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古筝演奏的形态美、古筝演奏的情态美、古筝演奏的意态美。① 关于古筝演奏中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古筝演奏者的创造力的结构,简单一点看,就是指由演奏者所演奏音乐的形态,包括多种音乐元素共同构成,继而形成一种基于音响的动态结构。总体来看,古筝演奏形态美属于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古筝演奏的实质就是动态性的演奏,不论演奏者的形体还是临床表演,均可以给受众一种视觉上的超然美感,并且这种美感是从内向外感发而来。此外,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呈现给受众的音乐旋律千姿百态,再加上演奏者丰富成熟的演奏技巧,将环境内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各种节奏的律动和谐美妙。以《高山流水》(王昌元)这一作品为例,这也是笔者常欣赏的几部古筝作品之一。在演奏时,通过大指细密的摇动、花指和提弦来表现出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让演奏者身临其境般传递这种意境效果,让观众感同身受。再比如《闹元宵》(李汴),也是这种效果,用速滑音细致的刻画出元宵节闹市街头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景。② 关于古筝演奏的情态美,顾名思义,集中体现在演奏者在演奏音乐过程中所寄予的情感和思绪。实际上这种情感和思绪简单的,同时又是复杂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态意境也比较丰富,有自然的情态美、有分层的情态美、有音乐立体效果下的情态美。还是以《高山流水》这部古筝作品为例,这里所提到的自然情态美,即在不同地区的演奏者可以演绎出别具风味的音乐特色,而这种地域性与表演韵味的差异性,恰恰体现出了古筝音乐的自然情态美。比如,在河南地区,多表现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在山东地区,多表现为纯朴古雅;在江浙一带,多表现为曲调优美。③ 最后是古筝演奏的意态美。笔者以为,与上述两种审美元素相对比,意态美的价值相对最“纯真”,相对比较清晰,但似乎又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正印证了那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意态美是整个古筝演奏中最具备审美价值的部分。以《出水莲》这部古筝演奏作品为例,通过将曲中的意境传递给受众,使得人们获取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心灵催化剂。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将莲花的高潔品质的烘托,通过运用揉、滑、提等指法尽情地、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音乐从内容、曲调、旋律、故事情节多角度,与意境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述着重探讨剖析了古筝演奏时展现出来的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对于欣赏者来说,起到着很好的审美教育功效,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为人们塑造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系至关重要。除了之外,关于古筝艺术的审美,也可以从古筝流派的视角来看待。就目前来看,古筝在我国发展、演变、传承上,大体可分为两大派系,即北方流派、南方流派。其中,北方流派主要是以河南、山东地区的古筝曲为代表,河南地区,多表现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在山东地区,多表现为纯朴古雅;南方流派主要是以客家汉乐筝和潮州筝为代表。此外,还有以浙江筝派一系的新生派别。不同地区赋予着古筝艺术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给观众多视角的选择,极大满足了市场大众化的需求。比如南方的《闹元宵》、《美女泪》、《百花引》、《高山流水》;南方的《出水莲》、《月儿高》、《西厢词》等。或刚强、或纯朴、或诗意、或委婉多情。
3 结语
审美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当然,对于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古筝文化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教育领域、音乐艺术专业领域、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或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领域,古筝艺术的发展前景均比较广阔,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正如前文所言,古筝之所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其令人动容的音乐魅力,以及在音乐弹奏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的那种优雅气质;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于高品质层次文化修养的追求。笔者以为,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发展大局势下,要想让我国的古筝艺术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美学的角度入手。
参考文献
[1]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曾雪飞.古筝表演的美学追求[J].民族音乐,2009(03):29-30.
[3]崔洁.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阴明娟.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4(18):70-71.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关键词】古筝;艺术;审美
1 古筝文化的发展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汉族弹弦乐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战国末期和秦汉大融合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比较常见,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到达了鼎盛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的奏章中这样描述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用这段话来描述当时汉族传统筝歌的生动场面。作为一项传统的优秀民族行为艺术,在2008年6月7日被收录到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在古代,古筝的最大艺术存在价值就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当然,多见于达官贵族。进入到现代社会,古筝的艺术审美价值逐渐突显,熏陶了人们的心灵。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关于古筝艺术及其审美的研究领域,集中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古筝演奏的审美,第二是演奏音乐本身的审美。当然,笔者在这里主要从古筝演奏时的意态美、形态美、情态美这三个层面来探讨。
2 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展现
关于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体现的认知,笔者在这里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切入,第一是古筝器乐演奏过程中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第二是古筝艺术流派的审美价值体现。
首先来看古筝演奏过程中的审美价值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古筝演奏的形态美、古筝演奏的情态美、古筝演奏的意态美。① 关于古筝演奏中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古筝演奏者的创造力的结构,简单一点看,就是指由演奏者所演奏音乐的形态,包括多种音乐元素共同构成,继而形成一种基于音响的动态结构。总体来看,古筝演奏形态美属于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古筝演奏的实质就是动态性的演奏,不论演奏者的形体还是临床表演,均可以给受众一种视觉上的超然美感,并且这种美感是从内向外感发而来。此外,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呈现给受众的音乐旋律千姿百态,再加上演奏者丰富成熟的演奏技巧,将环境内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各种节奏的律动和谐美妙。以《高山流水》(王昌元)这一作品为例,这也是笔者常欣赏的几部古筝作品之一。在演奏时,通过大指细密的摇动、花指和提弦来表现出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让演奏者身临其境般传递这种意境效果,让观众感同身受。再比如《闹元宵》(李汴),也是这种效果,用速滑音细致的刻画出元宵节闹市街头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景。② 关于古筝演奏的情态美,顾名思义,集中体现在演奏者在演奏音乐过程中所寄予的情感和思绪。实际上这种情感和思绪简单的,同时又是复杂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态意境也比较丰富,有自然的情态美、有分层的情态美、有音乐立体效果下的情态美。还是以《高山流水》这部古筝作品为例,这里所提到的自然情态美,即在不同地区的演奏者可以演绎出别具风味的音乐特色,而这种地域性与表演韵味的差异性,恰恰体现出了古筝音乐的自然情态美。比如,在河南地区,多表现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在山东地区,多表现为纯朴古雅;在江浙一带,多表现为曲调优美。③ 最后是古筝演奏的意态美。笔者以为,与上述两种审美元素相对比,意态美的价值相对最“纯真”,相对比较清晰,但似乎又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正印证了那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意态美是整个古筝演奏中最具备审美价值的部分。以《出水莲》这部古筝演奏作品为例,通过将曲中的意境传递给受众,使得人们获取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心灵催化剂。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将莲花的高潔品质的烘托,通过运用揉、滑、提等指法尽情地、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音乐从内容、曲调、旋律、故事情节多角度,与意境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述着重探讨剖析了古筝演奏时展现出来的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对于欣赏者来说,起到着很好的审美教育功效,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为人们塑造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系至关重要。除了之外,关于古筝艺术的审美,也可以从古筝流派的视角来看待。就目前来看,古筝在我国发展、演变、传承上,大体可分为两大派系,即北方流派、南方流派。其中,北方流派主要是以河南、山东地区的古筝曲为代表,河南地区,多表现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在山东地区,多表现为纯朴古雅;南方流派主要是以客家汉乐筝和潮州筝为代表。此外,还有以浙江筝派一系的新生派别。不同地区赋予着古筝艺术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给观众多视角的选择,极大满足了市场大众化的需求。比如南方的《闹元宵》、《美女泪》、《百花引》、《高山流水》;南方的《出水莲》、《月儿高》、《西厢词》等。或刚强、或纯朴、或诗意、或委婉多情。
3 结语
审美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当然,对于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古筝文化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教育领域、音乐艺术专业领域、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或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领域,古筝艺术的发展前景均比较广阔,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正如前文所言,古筝之所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其令人动容的音乐魅力,以及在音乐弹奏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的那种优雅气质;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于高品质层次文化修养的追求。笔者以为,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发展大局势下,要想让我国的古筝艺术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美学的角度入手。
参考文献
[1]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曾雪飞.古筝表演的美学追求[J].民族音乐,2009(03):29-30.
[3]崔洁.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阴明娟.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4(18):70-71.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