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乐”之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ingxia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乐”之根源历来为研究者重视.本文试从其成长经历、价值取向、豁达心境等角度,探求欧阳修的精神境界,品味“乐”之意蕴,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要真正把握《愚公移山》主人公形象、寓言主旨,除了剖析主要人物,还需要剖析典型的次要人物——愚公之妻,尤其是愚公之妻的“献疑”,从而明晰作者构文的四大匠心:一是因“惩”而谋,因“谋”而疑,因“疑”而献;二是问而不答,问而避答,问而隐答;三是因问而答,因人而答,因要而答;四是因体之需,因文之需,因旨之需.
余映潮老师执教《木兰诗》,抓住阅读教学朗读、品析、积累三要素展开教学: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选点突破,带领学生品析重点段落,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穿插引进,丰富知识积累,感悟作品意蕴.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每个教学活动,都意在训练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泰格特的小说《窗》,以其独特的风格塑造了两位人性迥异的病人,情节曲折,结尾耐人寻味,艺术性地揭示了“扬善惩恶”的道德力量.本文从反形式逻辑角度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作一次新颖的解读,剖析内在的构思路径,让人感受到极致的审美愉悦.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是节选自《世说新语》里《方正》篇的名作.顾名思义,“方正”原本是一个动词,指形成正方形.意指不偏不倚,性格正直,品德善良.这一点也在《陈太丘与友期行》里得到了证实,因为友人失约在先,故而“元方入门不顾”的“反常”举动才能得到众人的理解.
期刊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被作者塑造得非常传神,可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中要重点解读新媳妇“吝啬”“羞涩”“倔强”的形象特点,并注意引发对女性的新思考、提升文本美感、超越时代女性文化等文本功能的探究.
长期以来,语文命题广泛采用先入为主式的“因点设题”,即依据考纲所列知识点去观照文本内容,以知识点与文本的契合之处命制相应的试题.这样的考查,由外而内,命题有“程式”,应对有“套路”;而且,考查的也仅仅是“考场知识”,走出考场可能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既与语文的能力关联不大,更与语文的成长、生命的成长相去甚远.这是语文试题命制的缺陷,饱受诟病.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因文设题”应运而生.
期刊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元人周德清赞其为“秋思之祖”[1].王国维认为其“尽得唐绝句之精髓”“乃小令之范”[2].历代文人之所以对这首小令赞誉有加,一方面是其选择独特的意象营造了别样的意境,另一方面是乡愁的诗情引发了历代读者的共鸣,更源自传统文化中浓浓的故土情结.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对其解读绝大多数以意象为主,而对其蕴藏的多重情思,或蜻蜓点水,或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这的确是一大遗憾.那么,这首小令到底蕴藏着哪些情思呢?
期刊
《植树的牧羊人》描写了 20世纪初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片落魄、荒芜之景.就是这样一个荒凉之地,却有一位老牧羊人默默守护.作者共与牧羊人见过三次面,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美,以及老人 所创造出的环境美.
对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的真实态度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贾府众人对刘姥姥不尊重,仅仅把她当个乐子来取笑;另一种观点认为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确实有着真心喜爱和欣赏.从中学语文教材节选内容的字里行间,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的真实态度.
寓言可以带领我们以一种奇妙的视角来领略自然万象,让我们尊重生命、明辨是非,还可以让我们批判不同寓言中所折射的生活哲学,去幻想更美好的人性世界.当触及了批判和幻想的层面,便真正触摸到了寓言的灵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