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外貌到气质他都与已故的刘少奇主席非常接近。
行家说他是中国演艺界屈指可数的优秀特型演员。
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王光美把少奇同志出访印尼穿过的风衣赠送与他。
他的演艺生涯伴随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1965年,郭法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即将毕业时,在延安王家坪的窑洞前留影。当同学传阅照片时,忽然发现:他真是太像刘少奇主席啦!当时少奇同志在人们心目中是了不起的国家领导,大家只是私下议论,郭法曾并没十分在意。
郭法曾1945年出生在天津,父亲是旧社会银行的高级职员,虽说平日也喜欢吹拉弹唱,可从骨子里看不起演戏这一行。郭法曾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时,骗家里说是考清华大学。真相败露后,父亲大发雷霆,并宣布只要他敢去上学,一切费用分文不给。他在中戏读书4年,全靠大哥每月寄50元供给。1967年毕业后,郭法曾先被分到样板团赶排京剧《杜泉山》(后改为杜鹃山)搞创作,这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但是没想到,剧目还没有创作出来,自己却被当成反动分子揪了出来,莫名其妙地蒙上了不白之冤,发配农场审查,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3年才平反。
郭法曾的妻子何玲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他与妻子是地道的青梅竹马,从小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小学起就是同班同学。两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彼此熟悉的两个人很自然地走在了一起,携手迈向了人生的风雨路。1973年6月,郭法曾夫妇被孩子降生前后的琐事纠缠,没能及时到广西电影厂和广西话剧团报到,而被断了工资和粮票。两个月后,他们几乎到了身无分文的绝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向天津的哥哥姐姐求助路费。调到广西后,郭法曾渐渐感悟,岁月飞逝,人生苦短,能演戏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于是就多方留心导演技巧,刻苦学习导演知识,很快就当起了导演。
接下来的几年,便是他们夫妻俩“浪迹天涯”的生活——到各省找合适的戏拍摄,以拍电视剧为主,1984年,他们共同为河北台导演的电视剧《危重患者》在浙江电视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奖,河北电视台就将他们夫妇俩调了过来,成为“名正言顺”的导演。
1987年拍摄《少奇同志在东北》剧组费尽周折找到郭法曾。因为此戏是少奇同志形象在影视中首次出现,各方面都很慎重。摄制组将5位候选人的材料,逐一报请曾任少奇同志秘书多年的邓力群同志确认。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向王光美同志请示,王光美同志非常含蓄地说:“这是你们摄制组的事,先谈谈你们的想法。”当时摄制组—致是看好郭法曾的,于是说出郭法曾的编号。光美接见郭法曾时,还请来跟随少奇多年的保姆,—起介绍少奇同志的情况。鼓励他大胆去演,争取把少奇同志演成功。
《少奇同志在东北》播出后,王光美同志特设家宴款待郭法曾夫妇,对少奇同志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出现就获成功备感快慰,对郭法曾的艺术功力和执著精神赞许有嘉。不久后,郭法曾夫妇再次探望王光美时,她找出了保存多年的少奇同志的遗物,让他挑选。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件少奇同志出访印尼等六国穿过的大衣,便成了王光美同志送给郭法曾的永久记念。
王光美同志说郭法曾比当时少奇同志胖一些,后背上的肉也略显厚。回来后他迅速减肥,每天只吃一点水果和疏菜,水也不能多喝,直饿得眼前金星乱蹦,两腿站立不稳,不到一个月他就减去了20多斤体重。”
从此凭借相貌优势,他先后在几十部影视剧中扮演这位领袖人物,其中有《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影片。郭法曾感慨良多:“艰难多变的生活道路,赋予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关键是你要在生活中勇于挣扎,学会挣扎,坚持挣扎。”
郭法曾演戏从不讲价。演《少奇同志在东北》时,导演问他要多少,郭法曾讲按你们的情况和规定办。因为剧组拍片的经费来源渠道各有不同,有的富一点,有的很穷,你讲大价就等于给人家出难题,都干这行道,知道其中甘苦,何必呢?这个戏拍了半年,还是破例,给他的片酬是3000元。圈内人都知道郭法曾不侃价,所以他人缘极好,朋友特多。
除了在荧屏上塑造刘少奇的形象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外,郭法曾还在很多古装剧中“抛头露面”。如《秦始皇》中的殇公、《大宋提刑官》中的白贤等。
(责编:孙展)
行家说他是中国演艺界屈指可数的优秀特型演员。
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王光美把少奇同志出访印尼穿过的风衣赠送与他。
他的演艺生涯伴随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1965年,郭法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即将毕业时,在延安王家坪的窑洞前留影。当同学传阅照片时,忽然发现:他真是太像刘少奇主席啦!当时少奇同志在人们心目中是了不起的国家领导,大家只是私下议论,郭法曾并没十分在意。
郭法曾1945年出生在天津,父亲是旧社会银行的高级职员,虽说平日也喜欢吹拉弹唱,可从骨子里看不起演戏这一行。郭法曾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时,骗家里说是考清华大学。真相败露后,父亲大发雷霆,并宣布只要他敢去上学,一切费用分文不给。他在中戏读书4年,全靠大哥每月寄50元供给。1967年毕业后,郭法曾先被分到样板团赶排京剧《杜泉山》(后改为杜鹃山)搞创作,这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但是没想到,剧目还没有创作出来,自己却被当成反动分子揪了出来,莫名其妙地蒙上了不白之冤,发配农场审查,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3年才平反。
郭法曾的妻子何玲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他与妻子是地道的青梅竹马,从小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小学起就是同班同学。两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彼此熟悉的两个人很自然地走在了一起,携手迈向了人生的风雨路。1973年6月,郭法曾夫妇被孩子降生前后的琐事纠缠,没能及时到广西电影厂和广西话剧团报到,而被断了工资和粮票。两个月后,他们几乎到了身无分文的绝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向天津的哥哥姐姐求助路费。调到广西后,郭法曾渐渐感悟,岁月飞逝,人生苦短,能演戏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于是就多方留心导演技巧,刻苦学习导演知识,很快就当起了导演。
接下来的几年,便是他们夫妻俩“浪迹天涯”的生活——到各省找合适的戏拍摄,以拍电视剧为主,1984年,他们共同为河北台导演的电视剧《危重患者》在浙江电视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奖,河北电视台就将他们夫妇俩调了过来,成为“名正言顺”的导演。
1987年拍摄《少奇同志在东北》剧组费尽周折找到郭法曾。因为此戏是少奇同志形象在影视中首次出现,各方面都很慎重。摄制组将5位候选人的材料,逐一报请曾任少奇同志秘书多年的邓力群同志确认。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向王光美同志请示,王光美同志非常含蓄地说:“这是你们摄制组的事,先谈谈你们的想法。”当时摄制组—致是看好郭法曾的,于是说出郭法曾的编号。光美接见郭法曾时,还请来跟随少奇多年的保姆,—起介绍少奇同志的情况。鼓励他大胆去演,争取把少奇同志演成功。
《少奇同志在东北》播出后,王光美同志特设家宴款待郭法曾夫妇,对少奇同志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出现就获成功备感快慰,对郭法曾的艺术功力和执著精神赞许有嘉。不久后,郭法曾夫妇再次探望王光美时,她找出了保存多年的少奇同志的遗物,让他挑选。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件少奇同志出访印尼等六国穿过的大衣,便成了王光美同志送给郭法曾的永久记念。
王光美同志说郭法曾比当时少奇同志胖一些,后背上的肉也略显厚。回来后他迅速减肥,每天只吃一点水果和疏菜,水也不能多喝,直饿得眼前金星乱蹦,两腿站立不稳,不到一个月他就减去了20多斤体重。”
从此凭借相貌优势,他先后在几十部影视剧中扮演这位领袖人物,其中有《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影片。郭法曾感慨良多:“艰难多变的生活道路,赋予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关键是你要在生活中勇于挣扎,学会挣扎,坚持挣扎。”
郭法曾演戏从不讲价。演《少奇同志在东北》时,导演问他要多少,郭法曾讲按你们的情况和规定办。因为剧组拍片的经费来源渠道各有不同,有的富一点,有的很穷,你讲大价就等于给人家出难题,都干这行道,知道其中甘苦,何必呢?这个戏拍了半年,还是破例,给他的片酬是3000元。圈内人都知道郭法曾不侃价,所以他人缘极好,朋友特多。
除了在荧屏上塑造刘少奇的形象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外,郭法曾还在很多古装剧中“抛头露面”。如《秦始皇》中的殇公、《大宋提刑官》中的白贤等。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