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政府出钱培养“村官”大学生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O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备在村里带领村民在平地上搞生态种植,山坡上搞立体养殖……”以前总觉得家乡贫瘠,现在眼界宽了,胆子大了,感觉到遍地都能生钱呢!“沙井乡营哨村的陈霞,在参加面授期间,和自己学习小组的另外4名学员谈起了自己的感想,对未来的路,陈霞已谋划“妥当”。自2005年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以来,陈霞就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学。今年,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委托培养专科班学习以后,陈霞的干劲更足了。
  “群众觉得我有知识,所以才给我投了信任票,我必须加紧学习,才对得起相信我的群众啊!”在素朴镇遇见以827张高票当选为和平村委会主任的张红勇,他兴奋地说,在家里就能上大学,这是我做梦也不敢想象的。不懂的问题,我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的方式上网查询,或者直接打电话问问辅导老师,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我一定要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带领村民搞蔬菜种植和发展生态鸡养殖,尽快帮村民脱贫致富。这是中央电大黔西县工作站2006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专科班学员的心声。
  黔西县工作站作为2006年秋季新增6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教学点,针对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村实际工作需要,黔西县2006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委托培养工程初步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招收选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村干部、村后备干部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央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高村干部的学历水平,办学形式为定向招生,开放式教学,自学与集中面试相结合,学制2年。每个专业40名,共80名学员。学员费用每年为1500元,其中1/3由地委组织部承担,2/3由县财政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委托培养所有费用设立专用帐户,专人管理。学员由乡镇党委有计划地推荐符合招生条件的村干部免试入学,今后每年按计划分年度推荐。针对农村成人学习的特点,采用“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上学、自主学习、累计学分”的方式,修满规定的学分可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对学员毕业后的待遇,黔西县从经济、政治上给予学生优厚待遇,从而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毕业后在村工作但不是村干部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村干部的重要选拔对象,同时也可以在村从事教育、卫生、农业推广、文化、中介服务、村办企业等工作。
  黔西县工作站作为2006年秋季新增6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教学点,按照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实行常务副校长负责制,在省电大的直接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及教学管理,特别是开展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接受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对其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在教学管理方面,黔西县工作站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了电大工作站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学、学习考核(评)和奖励制度,建立了班委和临时支部,充分发挥班委和临时支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针对多数学员居住山村,收视广播电视教学困难的实际,为确保学习质量,在督促学员自学的同时,加强集中面授辅导的力度。面授时间每一科目一般不少于3天,面授针对学员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实行基础文化辅导,切实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通过电大实施“村委托培养”方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教育,是农村人才实现“能培养、稳得住、用得起”的好办法。其目的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全国农业高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利用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站(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采取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他文献
1995年,西坪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之后几年又被命名为中级小康村。2006年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到今年年底,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将搬迁到新楼房居住。村民们反映,20年前农民种地就不用缴纳农业税,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仅这两项村里为村民补贴的钱就达200多万元。  山西省大同县西坪镇西坪村,全村1210户,4860口人。地处大同火山脚下,土地贫瘠,无矿产资源。他们的钱是从哪来的?6月12
山西省山阴县马营乡,一个地处雁北大山腹地的小乡镇,在乡党委书记段国强关于新农村建设与众不同的思路和作为下,正逐渐成为塞外大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颗明珠。    科学规划,集思广益得民心    2006年初,马营乡乡党委书记段国强刚一上任,建设小康型新农村的紧迫任务便摆到了面前。面对其他乡镇的大胆建设步骤,段书记果断提出:“不急不燥。理清方向。抓准目标。科学发展” 的建设思路。他的想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