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iq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引导探究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耐心鼓励,不断进行示范引导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通过长期训练,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解决各种新问题。
  关键词:政治教学;问题引导探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探讨的话题。
  什么是问题引导探究呢?问题引导探究中的“问题”,是指不受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探究”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互动。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放松学生思维的嵌制,学生能对思维进行移植和重新组合,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问题引导探究呢?
  一、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自主感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氛围,这是教学中问题引导探究成功的前提。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问题呈现方式,不断变换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广阔性。其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展示近来社会关注的国内外大事,让学生思维的焦点与教学重点正面撞击,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2.变换方式。保持学生思维活力,设计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心智,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手段多样。可采用图示、表格、漫画、诗词、多媒体、小实验、小短剧等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保持思维的持久性。
  二、深入钻研、挖掘教材,设计多角度、多变式的教学问题,提升问题的综合性。
  政治教学要随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通过多角度的设问,引起学生思维的冲动,让学生从问题中得到启发;通过多角度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问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进行“政府职能”教學中,我设计了一组三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结合材料,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破解交通拥堵难题的意义(从为什么角度)。②结合材料,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破解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不断提高的“进口标准”(从如何角度涉及政府四个职能)。③运用《政治生活》中经济职能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解决材料中农民“卖粮难”和居民“买粮贵”并存的问题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从如何角度只涉及“经济职能”一个职能)。
  三、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是教学中问题引导探究成功的关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1.温故知新。在政治教学中,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大胆创新。创新往往开始于模仿,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异,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发散与活跃之中,敢想前人之未想,敢问前人之未问,学会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刨根问底。如果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往往就很容易遗忘,这时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结论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比占有知识更重要。“问题引导探究”教学,把问题作为切入点,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和经验背景,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深入问题,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思维能力。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并运用直观形象、比较分析、自我质疑等方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复述、精制、组织等思维策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独特性、深刻性、批判性。
  2.学以致用。要把一些课堂上尝试解决的问题和能力要求(如审题能力、比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转化能力等)内化成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发散与聚合:既要求学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出发,使思维呈放射状,即“发散”,又要考虑将若干信息综合起来归类、求同,即“聚合”。二是理论与实际:既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追踪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将理论知识作为纵坐标,实际问题作为横坐标,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系,使学生在问题碰撞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三是点与面:既要求学生尽量围绕学科知识的重点,在探究时对问题的设问进行深入分析,又要求学生由点辐射到面,通盘考虑,联系所有相关知识点,重新整合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网,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巧妙设计多角度、多变式教学问题,耐心鼓励,不断进行示范引导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通过长期训练,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成为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者,这才是问题引导探究教学的成功,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焕发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体操的风格具有多样性,音乐的选择不仅能够决定艺术体操动作编排和表现风格,而且能够使优美的舞姿赋予艺术化的灵魂。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女子特有的体育项目,它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它的艺术性,在音乐选择上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音乐选择直接影响动作编排、感情激发、潜力挖掘,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选择  1.艺术体操中音乐的特征  “音乐是听觉空间里的舞蹈师”,也就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
终身体育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学生阶段,增强体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可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尚能“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学生时期的体育成了他人生的“插曲”。所以,我们在日常体育教育中,应把对学生进行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体育
本文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问题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式及流程,通过资源建设的过程的设计,解决移动学习资源的现有问题,从而提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锻炼习惯的概念入手,着重阐述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两个关键因素,以及如何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
《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1.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
教育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其提高自身素养,是中学教育的宗旨。因此,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培养信息素养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不少农村中学刚刚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对计算机还不是
摘要:高中政治五步教学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五步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被强势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组织好课堂,初步形成高中政治五步教学模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