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下的语用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1977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旧是新瓶装陈醋,教学手段方法虽然新颖,但其理念、思想还是老一套,教师机械的讲解、空洞的说教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导致教与学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所倡导的“实践性”,也就是生本课堂的体现。笔者在此浅谈生本课堂下的语用教学策略。
  一、立足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到底学什么?这些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现在却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思考与追问。这归根到底,还在于很多语文课堂看似很热闹,但是没有目标可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真正的生本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学的内容,还关注学的方法以及效果。烦琐的分析,剖析的讲解,固然可以应付考试,但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对于教学来说,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目标固然涉及语文知识的积累,但更多的应是语文技能、情感以及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制定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
  1.年段目标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发展的,同样他们的身心也在不断发展,因而针对不同年段,即使内容相同,但教学侧重点也应不一样。研读新课标内容,就会发现专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实际,把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个学段根据教学内容相应分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对于内容,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生字词,三个学段都有要求,但是侧重点不同,目标也不一样。第一学段,侧重于识字写字;第二学段,侧重于字词在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作用;第三学段,字词教学侧重于理解运用。对于不同的学段,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这三个学段中的生字词教学之间也有联系,并且相辅相成,呈螺旋状上升状。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学段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让整个课堂教学高效。
  2.文本特征
  生本课堂追求的是个性阅读,也就是学生自己对文本教材进行独特思考和个性理解,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样对于教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地方,因而制定教学目标,就要结合课文特征挖掘不同点,以便让学生生成个性理解。从苏教版教材内容来看,其特征体现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还有作者精心构思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发现的眼睛去审视,去挖掘。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的特征就体现在作者通过语言、动作乃至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说,则需要一方面从人物特征出发,通过抓住其内心描写来感悟司马迁的品质;另一方面则学以致用,扣住文本写法进行迁移,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写作技巧,为其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立足儿童实际,强化语用教学
  美国教育家达科沃斯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相比传统教学,生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其目标也立足于学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學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的作用最终还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指向写作,通过各种途径唤醒学生的语用意识,尽可能地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铺平道路。在生本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将无意识的言语训练转变为有意识、有目标的说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唤醒学生的语用意识。
  1.在语言品析中觉醒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语言进行内化、提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语言对话,并且深入推敲品析,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内化,进而运用。只有让学生在语言品析中感悟到言语的魅力,体验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其语用意识才有可能被唤醒、激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最终得到提升。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推敲、品析,发现其言语表达的特点。比如在《海伦·凯勒》这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吮吸”“拼命”“如饥似渴”等词语进行品析,并指导学生在品析中感知其表现力,以便结合课文内容来想象海伦学习的画面,感受海伦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语用训练没有捷径,唯一的方法只有多读、多写、多品、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觉醒语用意识,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在语境创设中内化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时候往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要让学生强化语用意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用”上入手,而这最恰当的方式就是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给学生运用的机会。心理学专家认为,对于儿童早期语言教学,无须专门训练,只要儿童有健全的大脑、正常的听力与发音系统。还有就是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学会语言的运用。从这一点来看,学生的语言主要还是从环境中不断练习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学前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块消极地存储在大脑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现在所倡导的语用教学,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境,不断激活学生的词汇,以便让学生进行理解内化,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
  三、立足学科特性,突出技能训练
  虽然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但并不否认其工具性。从这一角度分析,语文教学也蕴含着技能,而对于技能来说,则必须要经历一定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对于言语教学来说,也是通过语境,让学生不断熟悉,进行理解内化,然后再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以便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的精心讲解,也不在于课堂形式的丰富多样,而是在于教师是否通过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否让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立足学科特征,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语用训练。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不能把语文教学上成单纯的语用训练课,这同样会让语文教学失去诗意。   1.在随文练笔中追求言意兼得
  语用教学,不仅仅是“用”,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习言得意,以便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但遗憾的是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来”,却忽略了“回”;只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注重理解分析,却忽略了其言语实践,忽略了言语运用的技巧与训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是不利的。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随文练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课文出发,借助作者精美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以便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比如对于《钱学森》这一课,笔者就曾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经过漫长的等待,钱学森回来了。此时,他就站在码头上,而你就是欢迎的群众,请你结合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欢迎词:优厚的生活、优越的条件、一刻也没有忘记、一刻也没有动摇……”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只有在读中写,在写中读,才能在有效推促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2.在迁移融合中追求行知合一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言语表达情感。教师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学习。而这不仅对于他们将来学好语文大有帮助,而且还能为他们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与生本课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对于生本课堂来说,教师需要的是“退让”,需要的是引导,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整理,去归纳,以便从中发现学习规律,掌握学习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合二为一。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从语用角度对文本言语、段落、结构乃至表达方式进行提炼,以便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真正通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途径实现传情达意的表达。
  四、立足学生素养,整合生活资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于语用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教材教“厚”,以便真正让学生通过教材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而教师应学会整合教材,整合资源,尤其是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尽可能以教材文本为主线,串起整个课堂教学内容。遗憾的是当前还有很多教师仅仅是一本教材“打天下”,学生的生活资源仍处于一种零碎、片段状态,这就无法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尽可能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并进行整合、提炼,真正让其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毕竟对于语文来说,其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想通的。
  1.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对于苏教版教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认证过的,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这里的适合,不仅是指内容,更多的还包括语用。从文本内容与主题来看,重点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但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所处年代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而如果单纯地依靠文本则无法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学生与作者对话,他们也在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文本、作者相关的资源,尽可能让学生从各方面来了解文本,走近作者。遗憾的是,好心做了坏事,结果让课堂成了走秀,课堂除了热闹,什么也没有留下。拓展资源没错,但教师需要进行整合、取舍,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有紧扣学生实际,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重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充分拓展课外教学视野
  眼界决定境界。一个学生没有见过的词语他肯定在表达中不会运用。因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教学资源的作用,尽可能通过学校或家庭创建平台,组织各类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等等。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阅历,开拓他们的视野。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创编故事、成语开火车、诗词大会,等等。比如有位学生就把自己的课外积累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其片段是这样的:“我们一行人到西湖游玩,导游边走边介绍美景,而我头脑里却始终想着的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晴天的西湖我们无缘相见,但是听人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我们能看到雨中的西湖,也不虛此行……”对于生本课堂来说,其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还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只有学以致用,学而会用,才是真才能,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针对生本课堂,其语用教学策略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是,生本课堂立足于“生”,只有真正以生为本,强调学以致用,才能激活当前语文课堂这一池春水。这样的生本课堂,才可以说是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天山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即有效性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那么怎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更有效,让问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呢?笔者以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整篇课文的角度
  
“我爱你,正如我深深爱着我自己。”这是我的学生为自己的“采蜜集”——日记本写的开场白。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就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欣慰。小学生在人生舞台上刚迈步,他们心灵纯洁、渴求知识,对广阔天地充满了向往,他们会遇到风雨,会遭遇挫折……然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引导?怎么去领路?  受益于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每接任一届学生,我首先会让他们学着写日记。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会留下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空白。中国的语言文字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底应该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真的是不可“言传(文字传)”,而只能“意会”吗?王船山在《诗绎》中也说:“无字处皆其意也。”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准确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个个空白点激发想象,巧妙填补,课堂一定会妙趣横生,张弛有度,精彩纷呈。  一、添白:标点入手  标点是有
森林里谁都知道熊奶奶,因为她的年纪是最大最大的;大家还知道熊奶奶最喜欢的是美丽的鲜花和快乐的歌声,最害怕的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  当枝头的第一朵迎春花开的时候,小兔子、小狐狸和小松鼠悄悄地来到熊奶奶家的窗下,在那儿悄悄地挖呀挖,他们要埋下一个会让熊奶奶惊喜的礼物。什么礼物呢?三个小伙伴拉拉勾,谁也不准说,这是个秘密。  当他们三个悄悄地离开时,熊奶奶才从冬眠的梦中醒来:“啊,我梦到春天,春天真的来
我院举办的“科技艺术节”,打破了以往幼儿园较单一的“科技节”或“艺术节”模式,尝试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交融,使活动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师幼、家园的互动平台也更加宽广。  科技大巡游—小班孩子年龄小,对科技、艺术更多地是注重体验。穿着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的奇思妙想的“服装”去巡游,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巡游的主题有:风、飞船、我会飞、车……瞧,孩子们异想天开地把自己和设计的汽车连成一体,这“人车合
古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语言的宝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很大的很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意象,值得我们去记忆、传诵。教材中蕴藏着很多古诗文的影子,需要我们进行整理,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一、古诗文教学资源开发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学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诗文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课前开发  《三顾茅庐》主要写了刘备等人第三次拜请诸葛亮的故事,学生对“一顾”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许多三口之家有了生育“二胎”的想法和行动。但是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多的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养”,而是两个孩子的“育”,随着“老二”的到来,家中的“老大”突然发现妈妈晚上陪弟弟睡而不是陪我睡;奶奶吃饭的时候喂妹妹却让我自己吃;叔叔阿姨来家里看的是小弟弟而不是我……这一切让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开始焦虑、恐惧、担忧、无措。“二孩”家庭中“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就成了当务之
近年来,幼儿走丢事件屡屡发生。走丢或被人贩子带走的多半为幼儿。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很强的判断力,以及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必须重视孩子的防走失教育。我们幼儿园联合家庭专门开展了防走失安全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我不跟你走”——真实场景测试  测试l:新来的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老师扮演陌生人,孩子们会跟他走吗?  测试开始:带班过程中我假装很意外地
编者按:  幼儿园阶段,孩子应该获得怎样的发展?最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哪些习惯呢?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呢?河南省平顶山市平东幼儿园业务团长李阿慧和她的幼师团队,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总结出30个培养小妙招。李阿慧是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中原名师、幼儿教育专家。相信有她的团队为你的育儿支招,你的育儿生活会变得轻松、快乐又充满智慧。  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