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湖 人仙情未了

来源 :电视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62282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仙女湖》以晋朝干宝《搜神记·毛衣女》为故事原型,并结合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讲述仙女小七与墨者非乐历经波折的爱情故事。该剧由《宝莲灯》的编剧九年亲自操刀并出任艺术总监,以全新的独特视角来解读仙女湖不一样的神话传说。
  也许,与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有些不同,不再是像《天仙配》、《白蛇》、《小倩》里那样,总有一个非常文弱的书生遇到了一个妖或是仙,给大家一段让人期待已久的爱情故事。《墨仙》中的主人公墨者非乐,是墨家的一名弟子,他受过墨家非常正统的思想教育,不论武功还是智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但即使武功再高强的人也敌不过朝廷势力的追捕,作为墨家弟子的传承者,“非乐”执掌巨子令,肩负重要使命,与仙女“小七”的奇妙邂逅则为他打开了全新的命运之门。
  神话传说之所以吸引人,正因为其中有人仙恋的传奇美妙的爱情。《仙女湖》中的墨者非乐与小七并非一见钟情,小七总是拿她的法术在捉弄非乐,把他当做一个开心果。也正因如此小七将自己的情感以这种嬉闹的方式一点点地倾注到了非乐身上,直到她完全地爱上了非乐。但是在无情的天规天条的审判下,小七只能接受投胎转世的命运。而在非乐看来,他是很讨厌小七的,至少一开始时在非乐的心里是这么认定的,但是长久的相伴相随让他早已习惯了身边有小七的日子。直到小七要离开时,他才突然发觉身边似乎缺少了什么。
  陈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拿到剧本时就非常喜欢这个角色,编剧九年的剧本与以往看到的神话剧不太一样,除了非常神奇和魔幻的元素之外,还有一些很厚重的东西在里面。在剧中,不仅有神话剧本身的色彩,也将历史性的东西贯穿在其中,包括战国时期的一些战役,会看到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都在里面,让人感到在整个神话剧里面有种厚重感,非常完整”。
  陈龙 不被“梁山伯”和“罗密欧”所束缚
  电视指南:你所理解的墨者非乐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陈龙:他本身是一个受墨家思想教育成长出来的人,墨家在那个年代是不被推崇的,朝廷要把墨家斩草除根,他是唯一逃出来的。他对人、对花草、对动物都非常爱护,有一种由内而外想要去保护他们的冲动,但面对敌人破坏墨家时他是绝不会手软的,在他身上你会看到一种儒雅之气和侠义之气相碰撞的东西。
  电视指南:听你这么说,觉得这个人物非常的完美。
  陈龙:非常完美,而且他是个非常痴情的人。有场戏我的印象特别深,那场戏是墨者非乐和小七分别的戏,玉皇大帝要召小七回天庭,小七被迫离开他,非乐不仅在地面上追,后来还骑着仙鹤一直追着小七,追到仙鹤实在飞不动了,两个人远远地望着,那种无奈,那种生离死别的绝望,当时哭得自己都收不住了。我记得当时在监视器后面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演和看到这场戏的所有人全都哭了。拍的时候是在蓝布景拍,在效果还没有做的环境下面就已经把大家都打动了。
  电视指南:之前有报道说戏里的人仙恋很接近现实中的真实情感,你是如何理解这段恋情的?
  陈龙:是的,包括我演的时候跟贡米沟通也是,我说我们不要把它演成太虚幻的东西,因为既然小七愿意留在人间,她肯定也把自己当成人跟墨者非乐在生活,所以我说我们一切情感的表达要是大家能看得懂的沟通方式,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好,把这种情感表现得越淋漓尽致,越快乐,两人越幸福,到最后分别的时候才会让人心疼。
  电视指南:里面有特别设计的情节吗?
  陈龙:我记得我当时特地设计了一个小动作,这个习惯性的动作从小七一直延续到后来小小七的身上,就是小七下界投胎的那个女孩的身上。非乐为什么会认为这个小孩就是当年的小七,就是因为这个动作,(是什么样的一个动作?)我设计了一个摸耳朵的动作,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都会捏捏对方的耳朵。后来两个人分离了很多很多年之后,当我第一次碰到那个小女孩,她突然对我做出那样一个动作时,会让我有一种非常揪心的感觉,很亲切,又非常不确定,是又怀疑又想相信的那种感觉,但后来当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确认了她就是小七的时候,非乐整个人就崩溃了。这种延续性,我会把一种前世今生的因素加在里面。
  电视指南:和年龄那么小的林妙可演感情戏很怪吧?
  陈龙:妙可毕竟年龄小,很多东西要去引导她,我跟她演感情戏的时候肯定别扭啊,跟那么小的小女孩去演感情戏,我解释得会比较多,她可能理解得不是太透彻,但她能完成,能知道我在干吗,看到我在哭她都会有感觉。
  电视指南:你喜欢拍神话剧吗?
  陈龙:我以前对神话剧的信念感不是特别强,像吹口气东西就会变出来,转个身衣服就变出来,很多东西要靠演员自己去想象着表演,因为很多是要电脑后期去做的,我经常演这种戏时会笑场。以前不太喜欢拍神话剧,但拍完《仙女湖》以后很喜欢,感觉跟一般的神话剧真的不太一样,大家除了在看一些小孩很喜欢的很虚幻的东西和情节之外,会让陪着小孩一块看电视的大人心里有种比较沉重的感觉,我相信这部戏是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的一部神话剧。
  电视指南:自从你饰演了《新水浒》后,很多人都很喜欢你演的“武松”,你会不会有压力,担心大家拿你今后作品中的角色去做比较?
  陈龙:会有一点,因为我自己可能也不太愿意去接古装戏了。当你在一个角色身上把你这十几年所学所演全部淋漓尽致地发挥完之后,突然一下子就会有种泄气的感觉,就是除非让我看到一个能很让我提气的角色,或者说我可以突破“武松”的时候,我才会去演,也许本身我也希望“武松”这个角色在观众心里多停留一些时间。
  电视指南:你比较喜欢饰演哪一类角色?
  陈龙:以前演的偶像剧比较多,我觉得30多岁了应该慢慢转型,所以现在接的角色都希望是Man一点的。其实我最想在一部戏里演两个角色,同样是我这张脸,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或者说是年龄跨度非常非常大的,从20多岁演到80多岁这种,这是我一直比较想要演的。
其他文献
从90年代的《渴望》始,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充分实践了中国性别文化中的惯性思维——女性是母性、勤劳、苦情和隐忍的象征。新世纪的十年,刘慧芳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一场场巧媳妇泼皮耍贫的家庭保卫战,与此同时宫斗戏也在另一个时空为女性剧场提供了一片天地。等到“闺蜜”这个词从都市女人间的昵称流行到电视荧幕上时,一个个华丽的女人帮开始在欲望都市中苏醒,从《粉红女郎》到《好想好想谈恋爱》,从正热播的80后《女人帮.妞
“十年寒窗苦,一朝题名时”是古代对读书人考取功名的描写,因为那时科举制度的严苛,所以有的人穷其一生也只不过是个酸秀才,也就有了“范进中举”式的疯狂。现在大学招生不断增加,早就没有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深刻感受,不过艺术院校除外,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三所学校堪称孕育明星的摇篮,虽然每年超过99%的淘汰率让人望而生畏,但是依然挡不住那些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们前仆后继地充当着
这些电影把悲伤都藏得很好,它们关注的既不是如何悲伤(感伤电影),更不是主人公能从多大程度上超越自己(励志片),甚至不是人生,而是生活的瞬间。    空中调情:生年,80后。感情状态,爱情绝缘体。爱好,空中调情(遇到喜欢的聊天对象,喜欢发窗口抖动)。最喜欢的电影,巴顿芬克。最喜欢的报纸,纽约时报。    1964年,龙应台十二岁。她在《目送》一书中这样回忆自己的十二岁:讲台上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口吻
《杨贵妃秘史》对多个著名历史人  物的恶搞和颠覆程度令人昨舌:李  隆基成了爱慕小萝莉的怪叔叔,杨  贵妃成了天真烂漫的文艺女青年,  李白又吃软饭又不靠谱还很琼瑶,  安禄山变戏子,谢阿蛮在皇帝和将  军之间来回劈腿。
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能看到中老年女性主持人的身影,很多电视台几乎是以5年,甚至更短的周期更换年轻漂亮的女主播,为的是在内容更新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在视觉上能“眼前一亮”。电视让观众赏心悦目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媒体同时还要提供更多除了视觉刺激以外的内容,这就不是靠漂亮脸蛋和妙曼身材能完成的。  道理大家都明白,我们也从英国那些风度翩翩的中老年男性主播们身上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但作为媒体工作人员的重要组
《刑警博客》颇有创新地以一名刑警记录的博客作为连接全剧情节的线索,讲述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三种不同的人生际遇。王哲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刑警,每天用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魏东因误入歧途,而必须背负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唐文生找工作屡遭挫折,当他发愁为什么总是碰壁时,一个危险的“机遇”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三个胜似亲兄弟的伙伴,在命运的捉弄下被卷入了天恒和吴氏两大集团之间的争斗中,王哲调查其中的案件,发现
动漫秀心灵相通的友谊    对于青藏高原那片充满神秘的土地,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想象向往着。《藏獒多吉》根据小说《藏獒》改编而成,故事讲述的是10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生疏的父亲拉格巴。一天,田劲在草原上救了一只金黄色藏獒,将它起名为“多吉雍直”,开始一起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草原上相续出现了人畜遇袭的案件,多吉被误认为凶手,田劲带着多吉雍直一路逃奔,最终来到了雪山。在那里,
从上世纪末中国内地开始引进海外偶像剧,直到后来港台偶像剧万人空巷的火热态势,偶像剧一直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反观国产偶像剧,一直在努力却从未被重视。为什么内地生活剧、情感剧,甚至战争剧都能收视长虹,唯独时尚偶像剧步履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试想,观众每天生活在为温饱而辛苦奔波的时代,有谁会去感同身受偶像剧中那尽显摩登和浮夸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偶像剧中所表现的人
郭敬明——“愿人们的爱恨,为你加冕”  七年前他因《梦里花落知多少》而身陷抄袭官司门,被质疑“丧失为文资格”;七年后他却是作家首富,统领80人写作大军、占领青春文学半壁江山。憎他的人说他浅薄拜物,连他的外形取向一同攻击;而随着他商业上的成功,作品上了《收获》、《人民文学》,王蒙保荐他入作协,北大教授陈晓明将他写入文学史,长江文艺出版社邀请他当副总编,莫言出书请他站台。他作品的销量更是一骑绝尘,吸引
幕后篇  “我原本以为《宝贝》是我的流水客。意思是:它是夹在我两部大戏中间缓口气,驾轻就熟挣点生活费的小打小闹。”六六说。《宝贝》的上一部《心术》,让六六写的心力交瘁,她经常跟人家说,写作这活,旁人看着轻松,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拿字换钱,这是拿命换钱。再下一部戏是写农民工,又是“硬骨头”。六六对于这种需要挠头皮且偏偏不是她感兴趣的题材,处理方法就是“趁结果出来之前,用以前所积累的信誉,捞笔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