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北京录制现场,气氛火热。现场时而爆发阵阵掌声,时而嘘声一片。在主持人胡一虎的“刺激”下,嘉宾与观众多次进行激烈辩论,并不时迸发思想闪光点,节目录制出现多次高潮。
这些参与节目录制、并与嘉宾进行互动的观众,不是栏目编导请来的“托儿”。他们大多数都是观众网的注册用户。
根据电视栏目组需求,为节目招募“精准”观众,这一领域至今很少人涉及。而观众网的创立者张拓,在创建网站之时仅是一名在校学生。在经历了无钱、无人脉的窘境后,观众网从2009年3月成立至今,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垄断了国内130余个电视栏目的观众席位。
这不禁让人困惑,在网站成立之初,一个由在校生组成的仅3人的小团队,是如何搭建起连接全国百余家电视栏目和观众的这座桥梁的?
3人团队撬起全国观众平台
张伟的创业之路一波三折,倒卖过自考资料、在街头散发过印有投资商广告的纸袋……但均无疾而终。
2009年,中国企业家马云做客央视某著名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席中,坐着不少老大妈、老大爷。马云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台下的老人却听得昏昏欲睡。马云的连珠妙语在枯燥氛围中变得索然寡味。
这一切,被在该栏目实习的张拓看在眼里。后来张拓了解到,这些老人多是录制节目“专业户”。“大学生、白领族应该对马云的讲座更感兴趣。”张拓说,“栏目组苦苦寻觅观众,大学生想来参与录制却没有途径,做一个架起电视栏目与观众桥梁的网站应该很有前景。”
于是,还在北京吉利大学读书的张拓和另外两名同学,一同踏入了一块无人问津的领域——为节目录制现场招观众,他成立了观众网。迄今为止,观众网一直坚持“对注册用户免费”的原则,即凡是注册观众网的用户参与节目录制,均为免费,电视栏目组则根据观众网招募观众的人数支付相应费用。
“我们的工作团队不大,现在只有21人。”张拓说,“但是分工十分明确。其中11人做市场,分别负责北京不同区域的观众,并对接不同栏目组。”另外,观众网在北京各个高校还有80名市场兼职人员,他们随时组织线下各种活动来招募观众。观众网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撑起了整个观众市场的招募工作。
毋庸置疑,与节目内容、性质相匹配的观众,才能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与现场嘉宾达到共鸣。“能够精准提供符合节目要求的观众,是观众网的追求。”张拓说。
在观众网,工作人员将注册用户信息汇总成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涵盖用户所填写的兴趣、爱好、职业、年龄、地理位置等信息。根据已签约的电视节目对观众年龄、学历等相关要求,工作人员对用户进行筛选,并以短信群发的形式通知符合条件的用户。
据了解,观众网还针对大学生观众建立了“首都大学生第三课堂”这一板块,大学生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电视节目参与录制。
“目前,观众网的这个模式在国内是很成功的。一定程度上讲,观众网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服务观众的平台。”张拓介绍,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观众网的注册用户为35万人,且已经负责全国超过130个电视节目的观众招募。仅在北京地区,观众网每月招募的观众约两万人。
欲打造演艺圈的淘宝网
在张拓的办公桌上,数万张各界人物的名片摆成几大摞,格外显眼。
张拓说,观众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人脉资源,这也是观众网的未来竞争对手很难超越的一点。随着观众网的发展,其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除了观众的招募,观众网还有一些正在发展、但颇具分量的板块。比如“TV秀”——专注于影视行业资源展示与合作的网络平台。“这个板块想打造的是演艺圈的‘淘宝网’”。
经过与电视台的多年合作,观众网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人库”,库内有万余名节目编导、主持人、演员、企业家等信息。TV秀则以人脉优势、价格优势搭建起了“名人库”内专业人才需求方与专业人才资源的相互对接平台。例如,《鲁豫有约》想约韩庚做谈话节目,观众网则以业内较低的价格为栏目组成功邀约到韩庚;观众网会将合作演员的档期,定期发送到全国600名合作编导的邮箱中,实现编导和艺人的对接;根据栏目组需求,观众网还会为其提供符合录制要求的平民嘉宾。“粗略地计算,在北京录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个月大概需要百名平民嘉宾。”张拓说。
人脉资源让观众网能够健康成长。而在张拓眼中,能够撑起观众网长久发展的,是观众网的思想精髓——观众文化。
“观众本身就是文化”
“观众本身就是文化。”观众网CEO张拓说,“组织观众不是目的,是获取观众文化的手段。”
张拓始终认为,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实时互动功能的现场体验平台,一个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媒介氛围,更需要一个能出发自己声音的平台。观众网的注册用户可以在观众网这一平台上,通过写日志、发图片分享录制节目花絮,谈论节目录制感受。同时,观众网手机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LBS定位,了解到距自己较近的录制现场,还可以实现与5公里内的观众畅谈。张拓介绍,观众网手机版相应功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有业内人士评论,观众网既提供了普通观众一个“与明星面对面”的机会,又在无形中普及着“娱乐就在身边”的理念。
“38岁~48岁年龄段的人,是《非诚勿扰》栏目的主流观众。”张拓拿起一份观众网的调研成果《非诚勿扰栏目观众反馈报告》对记者说。据了解,观众网针对不同的合作栏目进行了调研。报告中涵盖栏目观众观看栏目的频率、时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观众收看栏目的比例划分,以及观众对栏目不满意的地方等内容。
相比各类传媒公司和调查机构,在获取观众对电视栏目的反馈信息方面,观众网有着独特优势。张拓介绍,观众网调研信息来源有三:一是观众网在节目录制现场,组织观众填写调查问卷。“现场录制节目的观众,与在电视前观看节目的观众的感受有所不同,他们的感受也很重要。”二是观众网用户在网络上和在手机应用上所填写的网络调查问卷;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观众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众,包括著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
从今年11月份起,根据调研结果,观众网每年都会统计一份针对国内电视行业的《中国观众兴趣爱好指数蓝皮书》,该报告细分了观众喜欢观看的电视栏目领域,内容涵盖细分领域下观众的兴趣点、观众反馈、栏目特点、话题预测,并且对电视栏目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等。这类调查结果引起了业界和高校的重视,目前观众网正在与中国传媒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进行合作。
“目前,观众网每月的运营略有盈余,且已经着手第一轮融资。”张拓说。在谈到观众网未来的发展时,张拓介绍,观众网将全面改版,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凸显资源优势。他说:“预计在网站整合后的一年内,观众网的注册用户数将达到500万。”
相关链接
观众网刺激用户活跃度攻略——积分抢票
是否有用户在观众网上报名,是否有观众分享录制花絮,是否有观众回应观众网工作人员挂在网上的调查问卷,这些都决定了观众网是否能够招募到“高质量”的观众和对电视栏目的观众反馈调研能否顺利进行。那么,观众网是如何刺激用户活跃度的呢?
观众网采用了“积分抢票”的方式,即用户若想成功报名参与节目的录制,并获得节目录制的门票,需要累积一定数目的积分。这些积分不是用金钱买来的,而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的。所有新注册的用户,都会收到观众网送的10积分红包。若用户参加创建投票、发表话题、拍大头贴、上传图片、回复话题、发表日志、发表记录等活动,将分别获得5~10分不等的积分。若用户的话题被其他用户评论,将得到较高的增值分。而报名成功的观众如果未能参与节目录制,将会被扣除双倍积分。
这些参与节目录制、并与嘉宾进行互动的观众,不是栏目编导请来的“托儿”。他们大多数都是观众网的注册用户。
根据电视栏目组需求,为节目招募“精准”观众,这一领域至今很少人涉及。而观众网的创立者张拓,在创建网站之时仅是一名在校学生。在经历了无钱、无人脉的窘境后,观众网从2009年3月成立至今,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垄断了国内130余个电视栏目的观众席位。
这不禁让人困惑,在网站成立之初,一个由在校生组成的仅3人的小团队,是如何搭建起连接全国百余家电视栏目和观众的这座桥梁的?
3人团队撬起全国观众平台
张伟的创业之路一波三折,倒卖过自考资料、在街头散发过印有投资商广告的纸袋……但均无疾而终。
2009年,中国企业家马云做客央视某著名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席中,坐着不少老大妈、老大爷。马云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台下的老人却听得昏昏欲睡。马云的连珠妙语在枯燥氛围中变得索然寡味。
这一切,被在该栏目实习的张拓看在眼里。后来张拓了解到,这些老人多是录制节目“专业户”。“大学生、白领族应该对马云的讲座更感兴趣。”张拓说,“栏目组苦苦寻觅观众,大学生想来参与录制却没有途径,做一个架起电视栏目与观众桥梁的网站应该很有前景。”
于是,还在北京吉利大学读书的张拓和另外两名同学,一同踏入了一块无人问津的领域——为节目录制现场招观众,他成立了观众网。迄今为止,观众网一直坚持“对注册用户免费”的原则,即凡是注册观众网的用户参与节目录制,均为免费,电视栏目组则根据观众网招募观众的人数支付相应费用。
“我们的工作团队不大,现在只有21人。”张拓说,“但是分工十分明确。其中11人做市场,分别负责北京不同区域的观众,并对接不同栏目组。”另外,观众网在北京各个高校还有80名市场兼职人员,他们随时组织线下各种活动来招募观众。观众网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撑起了整个观众市场的招募工作。
毋庸置疑,与节目内容、性质相匹配的观众,才能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与现场嘉宾达到共鸣。“能够精准提供符合节目要求的观众,是观众网的追求。”张拓说。
在观众网,工作人员将注册用户信息汇总成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涵盖用户所填写的兴趣、爱好、职业、年龄、地理位置等信息。根据已签约的电视节目对观众年龄、学历等相关要求,工作人员对用户进行筛选,并以短信群发的形式通知符合条件的用户。
据了解,观众网还针对大学生观众建立了“首都大学生第三课堂”这一板块,大学生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电视节目参与录制。
“目前,观众网的这个模式在国内是很成功的。一定程度上讲,观众网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服务观众的平台。”张拓介绍,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观众网的注册用户为35万人,且已经负责全国超过130个电视节目的观众招募。仅在北京地区,观众网每月招募的观众约两万人。
欲打造演艺圈的淘宝网
在张拓的办公桌上,数万张各界人物的名片摆成几大摞,格外显眼。
张拓说,观众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人脉资源,这也是观众网的未来竞争对手很难超越的一点。随着观众网的发展,其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除了观众的招募,观众网还有一些正在发展、但颇具分量的板块。比如“TV秀”——专注于影视行业资源展示与合作的网络平台。“这个板块想打造的是演艺圈的‘淘宝网’”。
经过与电视台的多年合作,观众网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人库”,库内有万余名节目编导、主持人、演员、企业家等信息。TV秀则以人脉优势、价格优势搭建起了“名人库”内专业人才需求方与专业人才资源的相互对接平台。例如,《鲁豫有约》想约韩庚做谈话节目,观众网则以业内较低的价格为栏目组成功邀约到韩庚;观众网会将合作演员的档期,定期发送到全国600名合作编导的邮箱中,实现编导和艺人的对接;根据栏目组需求,观众网还会为其提供符合录制要求的平民嘉宾。“粗略地计算,在北京录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个月大概需要百名平民嘉宾。”张拓说。
人脉资源让观众网能够健康成长。而在张拓眼中,能够撑起观众网长久发展的,是观众网的思想精髓——观众文化。
“观众本身就是文化”
“观众本身就是文化。”观众网CEO张拓说,“组织观众不是目的,是获取观众文化的手段。”
张拓始终认为,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实时互动功能的现场体验平台,一个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媒介氛围,更需要一个能出发自己声音的平台。观众网的注册用户可以在观众网这一平台上,通过写日志、发图片分享录制节目花絮,谈论节目录制感受。同时,观众网手机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LBS定位,了解到距自己较近的录制现场,还可以实现与5公里内的观众畅谈。张拓介绍,观众网手机版相应功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有业内人士评论,观众网既提供了普通观众一个“与明星面对面”的机会,又在无形中普及着“娱乐就在身边”的理念。
“38岁~48岁年龄段的人,是《非诚勿扰》栏目的主流观众。”张拓拿起一份观众网的调研成果《非诚勿扰栏目观众反馈报告》对记者说。据了解,观众网针对不同的合作栏目进行了调研。报告中涵盖栏目观众观看栏目的频率、时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观众收看栏目的比例划分,以及观众对栏目不满意的地方等内容。
相比各类传媒公司和调查机构,在获取观众对电视栏目的反馈信息方面,观众网有着独特优势。张拓介绍,观众网调研信息来源有三:一是观众网在节目录制现场,组织观众填写调查问卷。“现场录制节目的观众,与在电视前观看节目的观众的感受有所不同,他们的感受也很重要。”二是观众网用户在网络上和在手机应用上所填写的网络调查问卷;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观众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众,包括著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
从今年11月份起,根据调研结果,观众网每年都会统计一份针对国内电视行业的《中国观众兴趣爱好指数蓝皮书》,该报告细分了观众喜欢观看的电视栏目领域,内容涵盖细分领域下观众的兴趣点、观众反馈、栏目特点、话题预测,并且对电视栏目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等。这类调查结果引起了业界和高校的重视,目前观众网正在与中国传媒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进行合作。
“目前,观众网每月的运营略有盈余,且已经着手第一轮融资。”张拓说。在谈到观众网未来的发展时,张拓介绍,观众网将全面改版,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凸显资源优势。他说:“预计在网站整合后的一年内,观众网的注册用户数将达到500万。”
相关链接
观众网刺激用户活跃度攻略——积分抢票
是否有用户在观众网上报名,是否有观众分享录制花絮,是否有观众回应观众网工作人员挂在网上的调查问卷,这些都决定了观众网是否能够招募到“高质量”的观众和对电视栏目的观众反馈调研能否顺利进行。那么,观众网是如何刺激用户活跃度的呢?
观众网采用了“积分抢票”的方式,即用户若想成功报名参与节目的录制,并获得节目录制的门票,需要累积一定数目的积分。这些积分不是用金钱买来的,而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的。所有新注册的用户,都会收到观众网送的10积分红包。若用户参加创建投票、发表话题、拍大头贴、上传图片、回复话题、发表日志、发表记录等活动,将分别获得5~10分不等的积分。若用户的话题被其他用户评论,将得到较高的增值分。而报名成功的观众如果未能参与节目录制,将会被扣除双倍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