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最看重的是制度变迁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brad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中天,生于1947年,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著有《易中天品三国》《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等。
  “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是中华文明飞翔的翅膀
  您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唐中期以后的怛罗斯战役和后来的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那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向内不向外了。一直到唐前期,我们的文明还是扩张型的。所以它从汉代开始能成为世界性文明。当时开疆辟土、派人出使国外,把礼乐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但是怛罗斯战役和几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就衰落了,自顾不暇。到了宋朝,是很明显闭关自守了。版图也最小,不断地以和亲、土地和金钱换和平,然后就造成当时好几个国家辽、金、西夏、大理等并存,南宋更只能偏安江南一隅。明代仍是闭关,郑和下西洋,回来后把所有的航海资料一把火烧掉了。到清代乾隆的时候又是闭关。关起门来以后,只能是糜烂。一方面是帝国制度从宋以后越来越走向成熟,尤其到清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站在帝国利益的立场上,清制度已经是最好的了。清代基本没有宫廷政变,没有大权旁落,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而且基本上没有民生问题。康熙年间永不加赋,GDP还不低,所以打败仗赔得起。还有民族问题清代解决得最好,他们长期和蒙古通婚,把蒙古贵族安抚了;册封达赖、班禅,把西藏安抚了;收复伊犁,新疆也安抚了。
  从一个中央集权、天下一统的帝国制度而言,清代已经是最完善的了。但是它腐朽、腐败、腐烂。
  您将“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称作中华文明飞翔的翅膀,中华民族的这两大特质又从何而来?
  应该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吧。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要经历春耕、夏耘、秋收。大半年过去了,冰雹、洪水、干旱都可能导致颗粒无收。靠天吃饭,太不靠谱。而且这与地理环境可能也有关系。比如在埃及,尼罗河改道后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非常肥沃,埃及人才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建金字塔。他们的作物不需要管。而我们这边不一样,需要小心翼翼地看护,老担心收不回来,所以必然会有这种忧患意识。
  一旦有了忧患意识,必须要有乐观态度,否则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人怎么活呢?也许世界上也有某个民族是只忧患不乐观的,那它肯定已经消亡了。因为一种文化心理如果不是互补结构就不能持久。
  您还概括出了中华文明的三大精神:人本、现实与艺术。中华文明这三种精神的内涵,与今天西方话语体系中对三者的解读有什么不同?
  西方的“人本”是针对“神本”而言的。我们与西方理解的“人”不一样,他们理解的是个体的人,我们理解的是群体的、伦理的人。
  现实精神呢?
  现实精神就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还是大陆农耕文明的特点。农业民族是每天都要下地干活的,得到才算数。麦子一定要割好装进粮仓里才踏实。很多中国人今天还是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要拿在手上才觉得踏实。
  艺术精神又怎么解读?
  和希腊民族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不同,中华文明的艺术精神是相对于无科学精神而言的。比如我们的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讲逻辑,是形象思维,而且一字多义。这是不科学的,科学要求的是准确,一个概念表达一个意思。而这种可以任意联想和想象的,正是艺术。
  这种艺术和希腊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希腊的艺术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的、热情的释放,我们是一种群体的,要与民同乐。我们的艺术是可参与的。琴棋书画的过程都是可观赏的。希腊的油画、雕塑在创作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看的。
  我不客气地说,很多学历史的人是不懂哲学的。他们没有思想方法,只能陈述历史事实
  您从文明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那您的视角呢?
  我是全球视野。
  为什么觉得全球视野这么必要呢?
  因为我们要寻找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在以往的中国通史著作中,这种全球视野是欠缺的吗?
  是欠缺的。翦伯赞先生有一点,但他也只是描述性的。以往历史学家写史只是描述,这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他们觉得不能以论带史,不能先入为主,更愿意先把事实讲清楚。但我不客气地说,很多学历史的人是不懂哲学的。他们没有思想方法,只能陈述历史事实,无法进行比较。对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民族等等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研究,所以作不了这个比较。
  您还提出要用现代史观来解读历史,现代史观又指什么?
  就是在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人性,怎么看待国家、法律、制度、道德、社会关系等等问题上,现代人和古人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同体现在何处?
  根本不同就是对人的看法的不同。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应该追求的,什么是人的幸福,这些观念现代人和古人是很不一样的。现在的观念更把人当人了,更注重个体了。当然我们古代也有这样的意识萌芽,在第六卷“百家争鸣”里我就会专门写到杨朱,他就有一些这样的意识。但中国走到后面却走了反路,到宋以后越来越不把人当人了。
  这应该也是由您所说的中华文明群体意识这样的内核决定的。
  对。越是集体的越不是“人”么。
  您刚才说到现代人与古人相比也有了一些转变,这种转变源自什么?
  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一定是自由经济,而自由一定是个体的。
  我从来就是客观的。这是一个学者最起码的品德
  从您宣布写这样一部工程浩大的“巨制”开始,就有人质疑您仅凭一人之力是否能完成?质量究竟如何?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您写到后面会越写越难,因为魏晋隋唐之后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阅读和取舍都将是难题,对于这些质疑,您是怎样考虑的?
  我只看那些靠得住的古代文献和少数几个靠得住的现代史家,比如张光直先生、许倬云先生等人的著作。我只看那些我认为是必要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心里会有一个靠谱的历史学家的名单的。   您将自己的这部中华史定位为史诗,这样的定位是出于什么考量?
  就是要好看,并且要有一个“气”贯穿其中。
  这个“气”是否就是您自己的史观和史识?
  还有史感。就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要有现场感。这个现场感要靠自己去揣摩和感觉。人是有直觉的,有时候不一定有依据。
  个人写史难免会被认为主观色彩较浓,您在写作过程中怎样既体现自己鲜明的史观、史识,又保证历史的客观性?
  我觉得这在我这里不是问题。我从来就是客观的。这是一个学者最起码的品德。很多人看我的书会看不懂,尤其是讲百家争鸣那一块,他们问我到底赞成哪一家?我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的立场是客观的,公正的。
  我讲到某一家的时候都会讲透,会站在它的立场上,把它的观点全部甩出去,让你听得点头称是,然后马上说另一家,让你觉得这也对。因为我是客观的,我不带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去看待历史。
  我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会带着历史的同情,回到历史的现场,站在他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为他想。
  从前几卷书来看,您的中华史写作不太像以往通史的写法,而是选取历史中的重要节点重述,您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是发生了变化。我最看重的是制度变迁。但凡在制度发生变化的拐点,我都不会省略。比如秦汉时期邦国制变成帝国制,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朝外朝等我肯定不会漏掉;魏晋时期贵族地主变成士族地主,门阀制肯定会有;还有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制,明朱元璋罢相、内阁制等也都是非说不可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变迁就是制度的变迁。当然还有牵涉到风气、时代精神的变迁我也会写到。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第48期)
  我最看重的
  是制度变迁。
  但凡在制度
  发生变化的拐点,
  我都不会省略。
  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制,
  明朱元璋罢相、
  内阁制等
  也都是非说不可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变迁
  就是制度的变迁。
  当然还有
  牵涉到风气、
  时代精神的
  变迁我也会写到。
其他文献
作为一位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天才,贝多芬在困难的时刻给我们以支持,给我们以鼓舞,用幸福的微笑给我们以奖励。  贝多芬为我们描绘的最终的和谐,  绝不是佛教的圆寂,更不是自满自足的太平盛世和均衡状态,而是欢乐  音乐的基本过程,是它首先在我们心中引起各种波动和不满足,继而把一切引向统一,达到和谐。解决不和谐,乃是音乐产生心理影响的主要活动方式。但,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可以说,还是靠它的形式手法;对贝
期刊
守身养性万岁!  这是适当不过的生活准则,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  卓尔不群、洁身自好、知足常乐,这三者意味着真正的幸福。守身养性万岁!这是适当不过的生活准则,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摒弃那些所谓上流社会用以消磨时光的无聊玩意儿吧,朋友圈要小一点,要和你有同样的个人爱好和生活经验,都有从事艺术的情操;文学和科学能占去你的全部时
期刊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出生于法国府蒙托邦市近郊,父亲约瑟夫·安格尔是蒙托邦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也是他的艺术启蒙教师。十一岁时,安格尔进入图卢兹学院学习绘画;十四岁时,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成为图卢兹城乐队的小提琴手,演奏了两年小提琴。安格尔在回忆自己少年学艺的情形时说:“当我见到老师从佛罗伦萨带回《椅中圣母》的临摹本时,我茅塞顿开,拉斐尔给我打开了眼界,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正是这个印象决定了我
期刊
阿·瓦·卢那察尔斯基  (1875—1933),苏联文学家、教育家、美学家和国务活动家。1929年起任联共(布)中执委会学术委员会主席。1930年任苏联科学院院士。其代表作有《文艺学、评论和美学著作八卷》。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又红又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
期刊
父亲知道,当我们挨饿时,如果他买毒品被莉莎发现,那将引来无休止的咒骂、侮辱、眼泪和争吵  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我真的努力了。我要做这样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时都高高地举起手,每次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就像米歇尔一样,上故事课时她是最棒的,每次都在同学们面前大声地朗读。或者像马科一样,总是知道数学题的正确答案。我努力地像他们一样,做个好学生,得高分。可是,事与愿违。我需要做的
期刊
禅师外出遇到了一个流浪儿,这孩子很是顽皮,但也非常聪明。于是,禅师把他带回了寺院,对他百般呵护,关爱有加,并让他当了寺院的小沙弥。禅师一边关照小沙弥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做人的道理。看到小沙弥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禅师便教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慢慢地,禅师发现小沙弥虽然聪明伶俐,但心浮气躁、骄傲自满。于是禅师决定点化一下聪明的小沙弥。  禅师送给了小沙弥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让他在值更的时候
期刊
生于1918年,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 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试验基地副司令员。  2014年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程开甲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问程开甲,如果当年
期刊
读完上期《讲刊》封面“问道历史”,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往事。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赴日参加学生夏令营。当我与一位日本学生交谈时,惊讶地发现,他是多么了解我们的历史,尤其对唐朝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我的知识范畴。我问他,为什么对中国的历史如此感兴趣?他回答,因为中国是我们重要的邻邦,唐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所以值得学习。  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始终不佳,他们在坦诚接受自己的历史、反省侵略亚洲
期刊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以北大的三十二楼为例,当年我和俞敏洪作为北大青年教师住在该楼的第二层。后来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成了伟大的企业家。
期刊
问/杨晓华  答/楼宇烈  中国的文化就是要让我们反省自己。环境是你破坏的,应该是你反省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如果自己的身心出了问题,也要向内,看自己的内心  这些年来,先生一直身体力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广泛。联系到中国近现代以来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和核心价值是相冲突的,因此其萎缩实属必然。  日本不就是以阳明之学来搞明治维新的么?他们提出“和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