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多关注角度在于市场配置和政府对就业的调控及引导上。在高校则以降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文章通过分析地方性高校内部就业市场的缺陷,针对目前地方性校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忽视的问题,提出了以加强就业优势群体就业指导为重点的工作意见。
【关键词】就业;优势群体;内部调控;指导策略
多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多关注角度在于市场配置和政府对就业的调控、引导上,以期望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比较占主流的看法是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当前情况下明显过高。因此,高校多年来花了大量的精力时间想方设法降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尤其是希望毕业要求的薪资标准低一点、工作环境要求少一点,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毕业生到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去工作。有甚者,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甚至定了一些充满计划色彩的条条框框,要求毕业生必须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但收效不大,“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现象仍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靠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的同时,要强化对高校内部就业市场的资源调控,充分利用就业信息,才能促进和谐就业。
一、地方性高校内部“市场缺陷”问题分析
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特别是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使用毕业生习惯,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性高校内部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这些高校就业市场具有相对固定的市场主体,即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和与用人单位需要相适应的毕业生,地方性高校这种内部就业市场在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个市场也存在“市场缺陷”,主要体现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失衡,导致就业信息利用率低。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市场资源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就业信息,是用人单位提供;另一类为毕业生,是高校提供。为了分析这两类资源的配置过程失衡状况,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生综合测评比例为参考,把毕业生就业优势群体、就业普通群体、就业弱势群体三类,前一类约占学生问好数的30%,后一类约占学生总数10%。另一方面我们也根据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位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荣誉、毕业关注情况等因素,把就业信息分为优质信息、一般信息、较差信息,相对应的就是好单位、一般单位、差单位,在现实的高校就业市场上,这些信息以一般信息和较差信息为主,即所谓的“好单位少,差单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毕业生方面观察发现,就业优势群体往往从就业一开始到其确定选择岗位期间,平均每人占有3个或更多的就业信息,尤其是优质信息。占毕业生总量30%的优势群体,不仅占据了全部的优质就业信息,还占据部分的普通就业信息,如果这些毕业生过晚地做出选择决定,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时效性和集中性的影响,他们选择后释放出来的多余的就业信息,就很难被其他毕业生使用,从而影响这些优质就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这些就业优势群体毕业生“屡屡参战”、左右逢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毕业生的参与就业竞争的积极性。从用人单位方面观察发现,好的用人单位为了能录用到好的毕业生早早进入高校,这些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拥有着对优秀毕业生的选择权,依靠当前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的主动地位和相对其他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在选择毕业生过程中全面考察,层层把关,精挑细选,细嚼慢咽,占有大部分的毕业生资源,而迟迟不作决定。紧紧地吸引着其他毕业生盼望不舍眼光,难以转向其他用人单位。使一般单位、差单位求贤若渴,门可罗雀,有甚者可能会影响这些单位参与高校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就业资源被优势群体、好单位过多、过长时间占有,在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非优势群体、一般单位、差单位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就业优势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加强对优质就业信息的协调就成为和谐就业的必然。
二、加强对优势群体就业指导和优质就业信息协调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要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时效性和集中性,大学生就业一般要求在几个月,最长也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内落实就业单位。如果在这时间内落实不了单位,就可能面临着待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一年的11月到次年的7月这就决定的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征。每年好单位大都在就业工作开始当年的12月份之间进校招聘,在此期间这些同学拥有多项优质岗位选择的机会,往往会占而不择,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不仅会影响自己就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他同学就业的积极性和获得选择机会,这些特性会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的相互影响。尤其作为就业领头羊的就业优势群体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二是就业优势群体和优质就业单位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要求。优势群体由于学业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处于优势地位,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并拥有符合意愿的用人单位信息数量处于优势地位,获得岗位选择的机会多,而就业普通群体和就业弱势群体获得符合意愿的用人单位信息数量少或无法获得,获得选择岗位的机会少,对于用人单位也可以类推。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时效性和集中性的影响,当就业优势群体和优质用人单位过长时间对就业资源拥有而不做选择时,就会影响到其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因此强化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和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协调是消除或弱化高校就业市场中的“垄断”现象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三是大学生和谐就业的要求。和谐就业是一种状态,其主要内容为:一是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等学校、毕业生及其家庭应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努力促进在校毕业生的平稳就业;二是社会各届要妥善安置待业的大学生,帮助其继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政策措施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营造积极、充分和相对均等、对称的就业竞争环境,就业优势群体是就业市场竞争中影响最大的群体,我们应该把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放在与指导就业弱势群体同等重要的位置,其实优秀生更需要指导。
四是就业优势群体在就业选择中的心理特点的要求。就业优势群体虽然就业目标明确、自主择业的能力强,但在就业选择中也存在其特殊的问题。一是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当面临几个机会要做出唯一的选择时,害怕自己选择不到好的单位,而不知所措;二是选择中犹豫不决、观望等待容易错失良机;三是漫天要价,这山望着那山高令用人单位难以承受。因此,加强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引导他们尽快选择好自己的就业岗位,不仅对就业优势群体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其他毕业生的就业也具体极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化优势群体指导和优质信息协调的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择业道德,择业大局观。做好思想工作,提高就业大局观,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在照顾就业大局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就业工作,这些毕业生大都是党员、学生干部,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是能够做顾大局识大体的;引导他们在就业当中应该照顾其他同学的就业,避免浪费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第二,加强心理引导。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就业能力优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高、目标高远明确、心理处于紧张的状态、在有多个岗位选择机会时,决策犹豫不决。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帮助其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其选择适当岗位和发展机会,加强指导促其尽快抉择,我们就采取就事前说清、现场所督促、事专人指导等方式,促使其尽快做出选择
第三,强化管理适当控制信息拥有量。制定保障措施,如鼓励帮助优秀学生考研,采取拾缺补漏等,解决考研落榜生的就业之忧;采取事前说清、现场督促、事后专人指导等方式,促使其尽快做出选择;对个别“久占不择”的毕业生我们制定了警告、“断电”等措施;对个别毕业生带头早签约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诸如争取新的就业机会、甚至改变就业单位补救措施。从使早择业签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得以解。
第四,加强与优质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学校要加强与优质用人单位沟通,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录用方式,协调好选用毕业生方法以及进入学校就业市场的时机,以避免对学校就就业市场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连茜平.大学生分类就业指导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2]徐艳丽,张建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别、特点及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3]陈秋兰.当前我国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任争恒.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5]王泽兵.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6).
[6]邱萍,熊道陵.营造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环境的思考[J].职业,2007(17).
作者简介:陆乃麟,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关键词】就业;优势群体;内部调控;指导策略
多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多关注角度在于市场配置和政府对就业的调控、引导上,以期望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比较占主流的看法是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当前情况下明显过高。因此,高校多年来花了大量的精力时间想方设法降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尤其是希望毕业要求的薪资标准低一点、工作环境要求少一点,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毕业生到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去工作。有甚者,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甚至定了一些充满计划色彩的条条框框,要求毕业生必须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但收效不大,“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现象仍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靠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的同时,要强化对高校内部就业市场的资源调控,充分利用就业信息,才能促进和谐就业。
一、地方性高校内部“市场缺陷”问题分析
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特别是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使用毕业生习惯,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性高校内部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这些高校就业市场具有相对固定的市场主体,即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和与用人单位需要相适应的毕业生,地方性高校这种内部就业市场在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个市场也存在“市场缺陷”,主要体现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失衡,导致就业信息利用率低。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市场资源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就业信息,是用人单位提供;另一类为毕业生,是高校提供。为了分析这两类资源的配置过程失衡状况,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生综合测评比例为参考,把毕业生就业优势群体、就业普通群体、就业弱势群体三类,前一类约占学生问好数的30%,后一类约占学生总数10%。另一方面我们也根据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位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荣誉、毕业关注情况等因素,把就业信息分为优质信息、一般信息、较差信息,相对应的就是好单位、一般单位、差单位,在现实的高校就业市场上,这些信息以一般信息和较差信息为主,即所谓的“好单位少,差单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毕业生方面观察发现,就业优势群体往往从就业一开始到其确定选择岗位期间,平均每人占有3个或更多的就业信息,尤其是优质信息。占毕业生总量30%的优势群体,不仅占据了全部的优质就业信息,还占据部分的普通就业信息,如果这些毕业生过晚地做出选择决定,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时效性和集中性的影响,他们选择后释放出来的多余的就业信息,就很难被其他毕业生使用,从而影响这些优质就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这些就业优势群体毕业生“屡屡参战”、左右逢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毕业生的参与就业竞争的积极性。从用人单位方面观察发现,好的用人单位为了能录用到好的毕业生早早进入高校,这些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拥有着对优秀毕业生的选择权,依靠当前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的主动地位和相对其他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在选择毕业生过程中全面考察,层层把关,精挑细选,细嚼慢咽,占有大部分的毕业生资源,而迟迟不作决定。紧紧地吸引着其他毕业生盼望不舍眼光,难以转向其他用人单位。使一般单位、差单位求贤若渴,门可罗雀,有甚者可能会影响这些单位参与高校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就业资源被优势群体、好单位过多、过长时间占有,在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非优势群体、一般单位、差单位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就业优势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加强对优质就业信息的协调就成为和谐就业的必然。
二、加强对优势群体就业指导和优质就业信息协调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要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时效性和集中性,大学生就业一般要求在几个月,最长也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内落实就业单位。如果在这时间内落实不了单位,就可能面临着待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一年的11月到次年的7月这就决定的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征。每年好单位大都在就业工作开始当年的12月份之间进校招聘,在此期间这些同学拥有多项优质岗位选择的机会,往往会占而不择,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不仅会影响自己就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他同学就业的积极性和获得选择机会,这些特性会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的相互影响。尤其作为就业领头羊的就业优势群体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二是就业优势群体和优质就业单位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要求。优势群体由于学业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处于优势地位,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并拥有符合意愿的用人单位信息数量处于优势地位,获得岗位选择的机会多,而就业普通群体和就业弱势群体获得符合意愿的用人单位信息数量少或无法获得,获得选择岗位的机会少,对于用人单位也可以类推。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时效性和集中性的影响,当就业优势群体和优质用人单位过长时间对就业资源拥有而不做选择时,就会影响到其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因此强化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和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协调是消除或弱化高校就业市场中的“垄断”现象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三是大学生和谐就业的要求。和谐就业是一种状态,其主要内容为:一是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等学校、毕业生及其家庭应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努力促进在校毕业生的平稳就业;二是社会各届要妥善安置待业的大学生,帮助其继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政策措施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营造积极、充分和相对均等、对称的就业竞争环境,就业优势群体是就业市场竞争中影响最大的群体,我们应该把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放在与指导就业弱势群体同等重要的位置,其实优秀生更需要指导。
四是就业优势群体在就业选择中的心理特点的要求。就业优势群体虽然就业目标明确、自主择业的能力强,但在就业选择中也存在其特殊的问题。一是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当面临几个机会要做出唯一的选择时,害怕自己选择不到好的单位,而不知所措;二是选择中犹豫不决、观望等待容易错失良机;三是漫天要价,这山望着那山高令用人单位难以承受。因此,加强对就业优势群体的指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引导他们尽快选择好自己的就业岗位,不仅对就业优势群体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其他毕业生的就业也具体极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化优势群体指导和优质信息协调的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择业道德,择业大局观。做好思想工作,提高就业大局观,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在照顾就业大局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就业工作,这些毕业生大都是党员、学生干部,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是能够做顾大局识大体的;引导他们在就业当中应该照顾其他同学的就业,避免浪费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第二,加强心理引导。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就业能力优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高、目标高远明确、心理处于紧张的状态、在有多个岗位选择机会时,决策犹豫不决。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帮助其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其选择适当岗位和发展机会,加强指导促其尽快抉择,我们就采取就事前说清、现场所督促、事专人指导等方式,促使其尽快做出选择
第三,强化管理适当控制信息拥有量。制定保障措施,如鼓励帮助优秀学生考研,采取拾缺补漏等,解决考研落榜生的就业之忧;采取事前说清、现场督促、事后专人指导等方式,促使其尽快做出选择;对个别“久占不择”的毕业生我们制定了警告、“断电”等措施;对个别毕业生带头早签约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诸如争取新的就业机会、甚至改变就业单位补救措施。从使早择业签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得以解。
第四,加强与优质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学校要加强与优质用人单位沟通,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录用方式,协调好选用毕业生方法以及进入学校就业市场的时机,以避免对学校就就业市场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连茜平.大学生分类就业指导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2]徐艳丽,张建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别、特点及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3]陈秋兰.当前我国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任争恒.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5]王泽兵.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6).
[6]邱萍,熊道陵.营造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环境的思考[J].职业,2007(17).
作者简介:陆乃麟,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