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科学课,培养环保小卫士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滲透环境教育理念,倾力打造绿色科学课堂,十分有利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环保种子,引领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从而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代代传承下去,对日后地球的环保行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环境教育;环保意识;绿色科学课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正日益突出。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我们日益稀缺的生存资源,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此相适应而产生的一门学科便是环境教育学。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全力推动各国加入到环境教育阵营中,要求每个国家都需要为改善环境而积极行动起来。我国同样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要求教育界做好环境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是符合国际、国家发展要求的,也是尊重环境、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呢?我们将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主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一、学会开发教材,把握其中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有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可供教师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如教材中有关生命世界、美化环境的植物、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可以与环境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与环保教育相挂钩,能够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这些绿色发展理念,浸润学生的心田,为学生初步形成环保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四年级科学教材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与空气有关的图片,如未污染的空气、已被污染的空气的图片。通过学习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空气被污染的原因。教师可以如此设计一个短片:“一堆小动物在赛车,小老虎、小狐狸、小狗、小鹿、小猫五位选手正端坐在驾驶位上,严阵以待。只听一声哨响,五辆赛车箭一样向前疾驰而去,身后留下滚滚浓烟和沙尘,呛得周边的小动物连连咳嗽。最后小老虎为了争夺第一,不小心将车开得太快,在即将到达终点时车突然着火了,小老虎情急之下在脱身的瞬间将‘火车’甩进了旁边的小河中……”看完这个短片,教师要求小学生找出其中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内容。小学生略一思考,便踊跃回答。如学生A:“他们燃烧的汽油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学生B:“小老虎的车在燃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有害气体。”学生C:“小老虎被烧坏的车污染了小河,河水蒸发进入空气,同样会污染空气。”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找到的答案。教师此时步步紧跟:“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些空气污染呢?”给予学生更长的思考时间,并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最后集思广益,整合各方的答案。教师在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环境严重污染的照片,强调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生活中的环保小卫士。

二、结合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环保意识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有助于锻炼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来渗透环保理念呢?这不仅对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师各项知识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本身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如了解我国的环境污染有哪些,分布特点如何,产生的危害有哪些,我们将如何应对等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开展相关探究式教学活动,传授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环保理念。
  以三年级教材下册课文《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视频:“在春雨绵绵的植树节,小学三年级(1)班的小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观赏学校里面各种各样的植物,在盛叹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探讨这些花草树木的美化作用,以及对环境产生的积极作用等。”短视频观赏完毕,教师自然而然将重点转移到“树木对环境产生的积极作用”这个话题中。首先,教师问:“怎样的环境让人喜爱呢?我们怎样才能创造让人喜爱的环境呢?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短视频内容思考答案。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当然是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让人喜爱。”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各有各的看法与对策,但不外乎多种植物花草,减少乱扔垃圾现象等等。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在制造垃圾,破坏环境,才需要我们去创造并维护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呢?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究竟有哪些,并鼓励他们探究、思考一些具体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方式。这样便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大大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的种种,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中,极大地促进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纵然他们无法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纵然他们的想法有些幼稚,但是这样一种环保意识已经深深地扎在了他们的心中,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不断发展,从而促使他们从小形成环保理念,并在生活中亲身践行。

三、结合实践操作,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都知道,造成环境污染的其实就是垃圾,各种各样的垃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然而,垃圾一定是垃圾吗?谁给垃圾下一个没有用处的定义?其实垃圾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用对了,自然变废为宝,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那么如何变废为宝呢?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意识到“垃圾”的重要性。
  以三年级上册《塑料》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给学生一堆“垃圾”,其中有塑料袋、废纸、干电池、粉笔头、易拉罐等等,然后要求学生对这堆“垃圾”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分类标准不宜太过复杂,按照是否可以回收利用的标准来进行操作就行。按照这个标准,有的小学生将废纸、干电池、易拉罐等归为一类,视为可以回收利用,其他的不可回收利用;也有的学生仅仅将废纸与易拉罐归为可回收利用的行列。教师便提问:“干电池为何不能回收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不太理解废弃的干电池回收后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此时教师就可以从一节干电池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这个角度来说明遗弃干电池的严重危害,如一节干电池将造成周围土壤永远失去利用价值,其内涵的汞元素可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些废品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危害,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自己随手丢弃干电池这样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可取!接着,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塑料袋是否可以回收利用呢?是不是用完一次之后便可以丢进不可回收垃圾桶内呢?其实不是的,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短视频,说明垃圾袋也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而且在生活中垃圾袋可以被反复利用,如在超市中用来装商品的塑料袋带回家之后留着下次购物再用或用来装垃圾,将塑料袋当作保鲜袋盛装食物放置在冰柜中等等,这些都是可行而有意义的例子。对于易拉罐、塑料瓶等“废品”就留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变废为宝”了。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后办一个“变废为宝”展,展出学生的杰作,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升。

四、結合科学实验,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


  科学实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实验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实验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与生活实际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上述所有教学案例中,其实都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毕竟结合生活实际才能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深化环保意识。但科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综合性的、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而上述案例皆是以教室为主要讲解阵地,缺少室外活动的策划与参与,因此教师有必要将教室变为“实验室”,带领学生领略一场神奇的科学实验。
  以六年级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索植物净化空气的“奥秘”。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视频,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操作。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其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因此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先熟悉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得出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入的是二氧化碳,产生的是氧气。至此,植物能够净化空气的“奥秘”被揭示,真相大白,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认识了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观的层面。且以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的渐进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教学局面,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意识与理念,对于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启蒙性的作用。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并促进他们将之践行于生活实践中,为我们国家的环保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支坚实的后备军,引领生态环境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梁圣鹏.绿色课堂,低碳校园——浅谈科学课中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策略[J].师道(教研),2017(03):116.
  [2]方国群.浅谈小学科学学科“环保”教育资源的开发[J].基础教育论坛,2016(28):23-25.
  [3]黄璐璐.打造绿色科学课,培养环保小卫士——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1):5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山东现代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一个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做出来的新探索,反映了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理念下,探索新的校企合作的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必经之路,这种探索也必将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一线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感受,从课堂教学理念、视频选取与制作、配套学习环境、学生自学积极性、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翻转课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解决对策  一、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有些教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用观看视频代替教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形式,是强化教学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课程为例,从课程特点和定位分析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路径思考,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有一定启迪意义。  【关键词】毛中特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路径方法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摘要】“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治学的终极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要从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德育思想入手,以“真”历练孩子,引导孩子,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做到明明白白做事,真真切切做人。  【关键词】求真知;做真人;历练;引导;感化  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
【摘要】文章结合《匆匆》一文,从结构之美、诗意之美、语言之美和表达之美四个方面进行了品味,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品词析句;课堂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的题材并不新颖脱俗,语言也没有过多的华词丽句,但是所散发出的浓郁诗意以及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使其至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品
【摘要】影响学生体育中考项目测试成绩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运动天赋、应试时的心理水平、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策略和手段、体育锻炼的环境(如天气、场地)等。基于教学实践与相关研究文献,研究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传授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合理组织模拟测试以及增加锻炼所需的物质保障等策略提高学生体育中考的成绩。  【关键词】体育中考;测试成绩;影响因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中考测试成绩作为当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写字教学形式单一,练习枯燥,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给写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习字的热情,很难培养与延续学生对习字的兴趣;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识字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故事渲染,感受美韵添兴趣  低段的孩子们特别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抓住这个特点,教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图、文、声、像、光、色并茂的特点把小学数学课堂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师不仅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更直观、更形象地揭露、凸显小学数学本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本质;有效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8年防城港市教育
【摘要】以学为主,以学论教,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对于一所农村学校而言,如何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学习、应对考试等方面让学生习得方法,进而打开自主学习之门,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  【关键词】学法指导策略;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单元主题教学课型;课后复习  【基金项目】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中学
【摘要】问题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教师来说,即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魅力 《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