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极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传承之下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二零一一版新课标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就必不可少。而古诗词因为写作年代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其其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诸方面和现代语文有一定距离,和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方面差距就更大。本人在多年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在此不揣鄙陋,与各位探讨并请教于方家。
  一,高度重视诗词诵读教学。小学教材所选古诗词,大多选自名家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语言凝练,深刻,隽永。所以,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因为,首先,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开始,是学习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第一步,是打开古诗词艺术宝库的钥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名篇,学生多次诵读后,不但能理解诗歌内容,也能体会到诗歌语言简洁,工整和谐的语言美;其次,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进一步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内容及形式美,是进一步深入领会古诗词意境的重要手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进行停顿诵读的教学。学生除了能更好的领会诗歌内容。更能体会到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春天之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后,诵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帮助,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教师在阅读中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多种方法激起和保持学生兴趣,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避免因为方式单一而学生丧失兴趣。切忌唱读。
  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途径。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小学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及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中年段的教学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高年段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答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受到优秀作品的影响,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目标不外乎诵读积累,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和诗文意境,进而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由此,诗文学习的过程一般为读(初知大意)---思(探究诗词内容及表现手段)---悟(感悟诗文思想内容及意境);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意境需要学生结合既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理解学习,也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感悟形象;如教学《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春天随风飘荡的柳树展开想象。当然一些必要文学常识,修辞手法的教学也相当必要,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就需要对学生讲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一句的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重点词句是为“诗眼”集中体现了诗歌精髓。抓住诗眼就抓住了诗歌的重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杜牧《江南》一诗时,抓住“千里”一词,莺啼、绿树、红花、村庄、城镇、酒店、寺庙等景物统统囊括其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超的医术想象力及诗歌宏大的意境。许习白老师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抓住“不须归”一词,引导学生领悟春江美景及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而罗蓉老师在教学《清平乐》一词时结合上下文 茅檐低小、大儿除草溪东,最喜小儿无赖等,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的含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适度拓展,古诗词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经历,代表作品,或者其他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人自身品格高洁,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的文化传统。教学杜甫《春雨》一诗时,还原了杜甫原诗《春夜喜雨》并补充了诗歌后四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而罗蓉老师在教学完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后,为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当然,拓展应该适度。
  五,慎用媒体,媒体能直观形象的体现诗歌内容,将诗歌表现的形象直接投射到学生眼前,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但也破坏了学生想象联想的意境,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主动性,个性化的理解。所以,使用媒体应当谨慎。
  诗歌教学既是内容的学习,思想的领悟,更是心灵的放飞,美的熏陶。教师若有心,必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生于己,都将大有所获。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具有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功能。音乐教育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生成长,要反映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的一般特性。教育使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文明,通过教育使人的技能、思维和品格得到不断提升。音乐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缓解繁重而紧张的学习压力。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流程与环节,需要通过一种特定的教学形式来展现,要在40分钟内通过一定的积累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应科学地对待课堂教学,建设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课堂,要建设健康有活力的课堂我们就需要改造我们的课堂。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教育部门也随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提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强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英语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知、自爱、自律自重应是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期刊
【摘要】教师与家长约谈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约谈前,教师与家长双方都要做准备。在交谈中,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园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是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成功的谈话、较好的沟通会使家园合作得更加紧密,因此幼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教师;家长;沟通  谈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最简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因此,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
期刊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题中的必考题型。高考对古诗词的鉴赏和评价,是阅读的最高层。许多考生面对诗词鉴赏题,不知如何阅读,不知如何下笔,使之成为考生丢分最多的题。本人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和大家交流。  鉴赏古典诗词,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  诗歌的标题往往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如《杭州春望》,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杭州春天的景色。《山居即事》写作者隐居生活,《赤壁怀古》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叩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它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拥有了中国灵魂
期刊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有所作为,除了需要掌握知识以外,良好的品质更为重要。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物理新课标将教学目的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向素质、由智力教育观念向综合教育观念转化,新大纲的着眼点也从考虑物理学科本身的学习需要变为考虑物理科学、物理教学、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整体需要。我们现在的高中物理新教材具有“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人、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等鲜明的特点,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