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城市生态景观发展研究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上海是环境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增加,交通繁杂,污染严重,加以人多地少,以往绿地很少而其结构又不合理,造成生态赤字的源和流。而指望中心城的局部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极其有限的,对城乡绿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由点成面形成生态环带是上海绿化未来发展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 区域绿化;由点成面;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042-02
  
  上海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与日俱增,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绿化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市政课题。本文主要就城市绿化如何有序发展,提出了绿化发展的新模式——有点成面纵深,城乡统一规划。 所谓城乡绿化统一规划就是用城市周边的郊县绿地来缓解城市环境污染压力的一种绿化形式,同时利用这种环境优势对城市过密的人口交通等进行分流,使市区中心地带有条件多建更广阔的绿地,再把这些绿地用走廊绿化带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真正的绿色都市。由于这种绿化是由城郊向市区,由点向面发展的,所以叫“统一绿化、由点成面”。以下通过四个方面内容阐述了“科学绿化”论点。
  
  1 上海市绿化发展现状
  
  1.1 上海城市绿化分布状况 近阶段上海的城市绿化发展是由各个区域指标自行分配实施的,经过努力,至2006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林业建设平稳发展,年内新增造林面积4394公顷,其中防护林38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1.6%。。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型城市,城市绿化建设离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上海人多地少的城市格局,要想再增加绿化面积需要极大投入,需要统一布局以避免规划不当造成浪费。
  1.2 外部因素影响上海绿化发展 如今的上海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钢筋水泥的大楼比比皆是,造成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绿化用地得不到充分保障;交通拥挤带来了道路的不断拓宽,使得绿化用地相应紧缩。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得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城市绿地的景观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城市绿地始终处于被钢筋水泥及各种污染包围的格局。
  1.3 园林部门自身因素的影响 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前几年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论证,将“森林引进城市”,使一些不适合城市生长的深山大树移植到城市中来,其结果是造成大批树种受损,使得有限的绿化费用打了水漂。从移植大树搞绿化的“大树热”到近几年的移植南方热带植物成风,这些都是市、区园林部门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和科学论证的结果。在各自为阵的绿地建设中,绿化面积不协调、不合理、不规范,使城市绿化浪费了太多的资源。
  
  2 城乡绿化统一规划的建立
  
  2.1 树立绿化发展的城乡生态整体观 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从城乡的共同利益出发,变城乡之间的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为相互结合,相互打破“围墙”,使城乡融为一体,以适应环境建设的需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科学的整体观念。为了充分发挥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必须对绿化建设进行再认识。
  2.2 “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理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廊道与基质。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的相交频率和有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大小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2.3 构筑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除了城乡块状、线状、带状绿被,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生态绿地范畴。所以城市绿地建设不是单纯的大绿地建设,而是集空间、大气、水体、土地、植物、动物、微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这对特大城市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各种形式的环绕型防护林,以带状网络的空间布局保护着城市和市郊。使城市绿地与都市(包括林、牧、渔业)有机结合,构筑城乡融合的多联系、多层次、多效益的绿地,让城乡绿化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市区绿地外延向郊区渗透,郊区绿地(农林牧)成为城市外围的嵌体,作为城市的绿色生态库。
  
  3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3.1 整个上海市的绿地系统建设应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立足于实现林网化、水网化的城市绿地系统 充分结合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块-线-环”的城区绿地系统。“块”即市区内的大型绿地,包括各类大型绿地。既是城市绿肺,也是城区旅游休闲中心,是城区森林的核心主体。“线”即由外、中、内环线等高驾沿线绿地组成的生态廊道,国道公路两侧林带构成生态防护性绿道。“环”是指将公园绿地组团、市中心大型绿地组团、大型高尔夫球场和城郊大型绿地和湿地等用生态走廊形式串联起来,组成环状城区城郊相连接的城市绿地系统。
  3.2 大中小型绿地的整体布局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因此在市区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共青森林公园为城市绿地基地,50多处各类城市公园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3.3 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的组成 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林带、防护林带、滨河绿带、区域组团隔离绿带等组成,是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从生态学意义上来看,线型绿色空间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的割裂,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水资源,形成生物廊道。通过廊道可把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了生境的连接性。因此,结合城市线型绿地实施城市“林网化水网化”的绿地体系建设,将城市与乡村连接成一体,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3.4 上海市区内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绿化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 让人们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随着城市形态的进一步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自然景观渗透入市区,而城市肌体延伸到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4 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环境的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 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城区,自然山水风光有限,大多数绿地都为人工建造。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提出城市与丛林共融的原则,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原则,有意识地保护生态,并建立起水景渗透的立体网络。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已经形成的现有水体、地形地貌等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环境,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环境多样性。在绿地中再现山水自然景观,创造清洁、舒适的优美环境。
  根据多项科学研究调查,发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影响。近年来,绿化景观行业更加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从植物配置上来看,上海市园林植物群落的区系成分应与本区域自然植物群落区系有一定相似性。上海郊县的佘山风景区域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是城市绿化植物选择的重要对象,通过对乡土植物的引种和开发运用,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构建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绿化来。
  随着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国际上先进的环保生态理念不断输入,上述城乡统一规划形成绿化环带的建设理念也将在实践中日益完善,“城中林、林中城”的布局思路相信将在未来使上海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层次达到更加显著的提高
  
  5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实现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的道路[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 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
其他文献
英国代表性的《富尔顿报告》提倡的新型行政理念,成为“二战”后英国文官现代化的宣言。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如何
1VOD的建设思路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杭州市公用通信网在规模容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通信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程控化,建设了以光纤为主干,基于SDH、ATM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大容量、宽频带的信息传输网络。1997年底杭州电信建成了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