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情感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来加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呢?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以情感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各种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哥哥一样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长期以来我坚持上课提前五分钟进教室,下课后延长五分钟离开教室。这增进了我们间的友谊与交流,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以情激学法”,以情感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深挖教材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课时,课文中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接着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课前调查到的爷爷、奶奶在旧社会的生活情况,有一位同学讲到自己奶奶苦难的童年时泪流满面,激起全体同学对旧社会的恨,对新中国的爱。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三、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并与他们一起学习关于“遵守纪律”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 谈完话天色已晚,我让他们回家吃饭,他们却坚持去上晚自习。我立即打电话告知家长放心,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如:在教学七年级《爱的冲突》这课时,首先请一个学生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接着介绍随着我们的不断长大,与父母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为爱不断产生冲突。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五、以行为实践激情
  组织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评价,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另外,我们还要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并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也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一项途径。
  六、教师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晚自习后,还护送路远的同学回家。讲 “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不怕累冲锋在前。从我的实际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情感教育的实施还要求政治老师自觉地去培养自身丰富的情感。只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用“心”去教学生,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使学生得到一种情感的体验而不轻易把自身不良的情绪转驾于学生身上。有一位学生在评价他们的政治老师时说:“他上课时那真诚的笑容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们的心田,我们哪能不因此而感动呢?”由此可见,教师健康的心理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把“情”融入教学中去,以唤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投身社会实践,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总复习不是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将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中变化的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总复习的要求;才能达到三个“化”。下面就来谈谈如何进行三个“化”。  一、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
期刊
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能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缩短师生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书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
期刊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在于通过听觉能够刺激唤醒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从而在心中呈现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反之亦然,其它艺术学科的信息作用于各种感官,也能激发听觉神经,从而产生乐感。白居易在《画竹歌》里说看绘画的审美感觉是“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宋祁在《玉楼春》中说“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视觉与听觉审美艺术水乳交融的绝唱。本文试图就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艺术通感,
期刊
内容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头戏,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良好德育人氛围,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才能 抓住根本。 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要求在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在提高,特别是学业成绩的要求提高,也引起教育内部激烈的竞争。这种局面给教育工作者以压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问题,引起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未成年人 道德 建议    随着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好转,
期刊
管理,简言之就是由管理者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把一组相关要素整合起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的实践过程,在学校管理中有许多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调配好,这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关系到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学校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人、事、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根据我在学校管理中的体会,我认为,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关键的两个要素是人的要素、事的要素。  一、人的要素  “事在人为”,人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期刊
以住对体育课的评价都是对运动的体能和运动的技能的评定,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大多数学生都成了体育学习的失败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相抵触的。在教学中如何对体育与健康课进行评价呢?根据教育部推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评价方案。  一、教学评价过程  1、出勤
期刊
原有政治课教学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缺点。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来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第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第二,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和创新。高中
期刊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以新的角色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以应试教育角色向以素质教育角色的转换。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师角色不仅是知识的
期刊
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到“分类讨论”的问题十分常见,因为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而且考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然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阅卷中发现学生在解此类问题时,考虑不周全导致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教与学中,尤其是在中考复习时,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  本文将主要从近年来中考试题中举例说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这对提高同学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