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之巅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人能做到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张国良不断地问自己。2005年初,当张国良捏着朋友从国外带回的黑色纤维束时,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于是他在年近半百的时候,以门外汉的身份带着一腔热情和7000多万元现金,毅然投入这个产业,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地里开始了碳纤维产业化攻关。
  彻底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
  碳纤维粗细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轻度是钢的四十三分之一,强度却可以达到钢的四至五倍。因为耐高温、抗腐蚀、导电好,它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广泛运用于国防航空、交通、医疗、纺织等领域。然而,由于技术问题,在我国碳纤维始终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而这,就是张国良的“心病”。
  “我的心里有一团火,我要做中国自己的碳纤维。”为了获取政府的立项支持,他甚至给时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的王永顺写了一首散文诗作为申请报告:“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正是心中的这团火,让对碳纤维一窍不通的张国良把自己完全抛进了碳纤维的世界。他查遍有关碳纤维的信息,记下3000多个主要工艺数据。筹划做碳纤维的半年多里,他读过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堆起来足足有两米高,几个月时间,他几乎访遍了国内研究碳纤维的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 0年,1 00吨T3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项目通过了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国产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但张国良很快意识到,通用级T300碳纤维已难适应航空及新兴工业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T700以上级碳纤维是现代化国防之急需,是国防尖端设备制造中最重要的新材料,上天入海、武器装备,都在等着高性能的碳纤维。发展干喷湿纺技术是今后碳纤维的主流。
  为了尽快突破这一瓶颈,张国良再度挂帅出征,这一攻关又耗时3年。


  T700级原丝生产出来了,张国良看着高品质的原丝,高兴地说这颜色多像自己小孙女张菁的皮肤,很有光泽,很滋润,引得爱人高慧也前来观看。201 1年10月17日,国内第一条千吨级干喷释湿法碳纤维T700生产线开始试生产。在张国良心里,T700、T800、T1 000、T1200……犹如神秘世界中一座座缥缈的山峰等着他去征服。他要攀登到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之巅,领略站立于几千米高度之上的磅礴气势。
  执著攻关做企业创新的领头羊
  2013年9月的一天,大雨初歇,张国良很早就到了在大浦工地的办公室。他和公司总经理陈秋飞隔着一张长长的会议桌站着讨论。末了,张国良说,不要刻意地追求數据,科研要的是实事求是。陈秋飞对张国良的批评心服口服,在他心里张国良既是董事长,又是师长。张国良每天要参加一两个讨论会,他把一天中80%的时间都用在讨论会和生产线上。
  在张国良看来,企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于是他建起了一个独特的创新平台———技术讨论会,有问题有压力大家到讨论会上解决。会议地点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车间,时间有长有短。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如果不发言说明没有工作思路。张国良会先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说给大家听,接着就开始讨论。
  会场的声音很少有停顿的时候,有时候是一对一,两个人在深入地对话,有时候一对众,有时候众对一,有时候多对多。群口的多,单口的少。群口如雨声一片,大珠小珠落玉盘,单口则字字珠玑,惜墨如金。
  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不顾忌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人人都是平等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职务的高低,张国良只是其中一个发言者而已。张国良有时候讲话很严肃,甚至听起来有点发怒,有点疾言厉色,但马上又和风细雨,潺潺流水,对一些小问题时不时露出关切的神情,有时候会加上手势,或加重声音,表达反对或赞同。
  做“中国碳纤维”的追梦人
  在碳纤维干喷湿纺领域,人们说这行当中国做得最好的就是张国良,张国良也一点都不谦虚,因为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出他现有的成果的。他说,人家能做一尺,我们要能做一丈;人家能做一丈,我们能做一个产业。首先要把每一寸都抓住!
  “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分辨真相假象,抓住矛盾,解决问题,这是最能考验技术人员的。”忆及十余载的攻坚克难,张国良感慨万千。在做项目最艰苦的那两年,大家一直坚守在盐碱滩上的工厂现场。饿了,就在生产线旁边吃几口干粮,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睡,有同事几个月画了4万多张图纸。印象最深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蚊子苍蝇,有朋友来现场观摩,就发给他一个拍子赶苍蝇。大家就这样奋战在一起,摸索着实验。
  张国良自豪地说,他这代人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强的,总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这个愿望非常强烈。令人开心的是,搞碳纤维的老一帮还在坚持,年轻的也来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他们成为我国唯一、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
  张国良常说,“嫦娥”“玉兔”都登月了,中国人,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帆欢劲风满,破浪如追奔。张国良率领他的团队攀上了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如雄鹰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令人惊叹。
  邢大军据《莫愁》王成章/文整理
其他文献
1987年4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倒塌的陕西法门寺佛塔进行重建勘察时,无意中发现塔基地宫遗址,并进而发现佛祖指骨舍利及一批珍贵文物。  据佛典记载,2500余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后,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舍利子。据史籍记载,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有19份佛祖舍利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并在全国建了19座宝塔安置供养,现今的法门
期刊
冬日暖阳。我们一行驱车30分钟便来到位于房山区良乡镇东石羊村南的“老田农业”基地———房山区最大的绿色果蔬生产基地。  担任北京老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老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苗木种植分公司总经理的田从和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草莓、西甜瓜等无公害特色水果,以及西红柿、黄瓜、芹菜、菜豆、茄子、丝瓜、苤蓝、茴香、尖椒等蔬菜。一眼望去,丰收在望,赏心悦目。  多年来,“老田农业”坚持以安全、健康为核心
期刊
就地理位置、治安管控、客流量而言,哪里是咱北京疫情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北京西站就是其中之一。北京西站拥有全部武汉方向列车,日常50余对。疫情期间,北京西站客流量锐减至每日2—3万人左右,但依然是北京各大火车站之首。北京西站1996年建站,占地约50多万平方米,日均客流量25万人,节日高峰期40万人。  在那里,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在那里,有一个人,一直在战斗。他,就是北京铁路公安处北京
期刊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年逾古稀临危受命,轻伤不下火线,连续奋战五十多天,他有着怎样的心愿?抗击疫情的哪个瞬间,触动了他的泪点?《面对面》栏目专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3月19日,已经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了50多天的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
期刊
因为我是属于那种只要不睡着了,就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眼、耳、鼻、舌、身、大脑都要接收着点儿什么的人。这次疫情对我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别误会,我并没被感染,也没有亲戚朋友被感染。  疫情发生后,为防感染,国家号召大家“非必要不出门”,这都快三个月了,何时可以恢复到跟从前一样?目前,还没有消息。所以这段时间,我都一直是本著“非必要不出门”的原则,尽量待在家里,不往外跑。  当然,班还是要上,大部分工作
期刊
如果看到标题有疑问:杨丽萍是仙女,怎么说农民?  那么,有两点确定:第一,我们和自然有隔阂;第二,这专访有必要。  杨丽萍有一句:“他们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  “跳命”不是不要命,而是生灵本来就栖息于自然。天地、自然、生灵恬然相处,本来就是血液中的底层含义。楊丽萍用舞蹈关注、追溯和表达的,就是这些正在消退的意义。“跳舞”,是职业;“跳命”,不是。  云南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儿:杨丽萍前世是“
期刊
许言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也是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负责人。他亲身经历并主持了中国文物援外修复的许多重大工程。接受本版(以下称《世界遗产》)采访时,他仍远在尼泊尔参与新的文物修复工作。受到疫情影响,中国文物修复工作队的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工地上度过……接受采访时,许言(左)和中国文物修复工作队,仍在尼泊尔文物修复工地上,争取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工作。  记者:采用“四原”原则,对修复世界
期刊
因新冠病毒禁足防疫,居家幽静之中略感寂寞,很是期待三五好友畅话笑语、大块朵颐美食的日子。这三五好友中多是发小。  北京人把打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或同学叫发小,关系亲密度甚至超过很多亲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生活中除了血缘关系,另外最亲近的关系似乎就是发小了,这种关系当初感觉没那么重要,却如酒一样,经过多年窖藏才冒出香气。  发小这种关系的选择权不在我们自己,完全是偶遇。而这种偶遇发生在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
期刊
三个男人,祖孙三辈,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的三代矿工,书写了一段时代传奇。  爷爷冀廷贵,1965年从部队退伍后进矿的老煤矿人,先在营盘湾矿做井下工,1988年到神东原神府东胜煤田上湾煤礦建井一队,1992年退休。父亲冀永平,1989年进入上湾煤矿建井三队、连采队、运转队,现为开拓准备中心工人。冀宏波,冀永平之子,2012年大学毕业进入上湾煤矿,先后在运转一队、党政办工作,现任综采一队党支部副书记。
期刊
2020年的这个第一季度,相信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段日子里经历的一些事情,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多年后都会记忆犹新。  在新冠疫情来临的时候,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区变得安静和空荡了,人们都居家隔离,躲避疫情;然而,还有一些人却站了出来,有保安、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有普普通的社区居民……他们就像一道屏障,在这场抗“疫”战争中阻挡住了“敌人”的入侵,保障了社区一方居民的安全。  起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