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与风物中把自己款款打开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张晓雪已经好些年了,她是一位安静低调、视野开阔、思考深邃、表现力丰富的诗人。组诗《纸上的森林与结冰的池塘》是她的一组近作,是诗人面对山水风物所写。本文主要从诗人面对这些山水与风物时的心灵图景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该组诗歌有一番异常别致而穿透心灵的景观,一种娓娓道来,安静渗透的语言气息与心灵秘语,令眼前的汉字好像获得一种天鹅的飞姿,我不得不驻足下来,反复打量这些文字以及她的主人。透过这些文本,我发现了一种诗人与大千世界彼此寻找与发现,相互观照与赐予的心灵密语及诗意的景观。
  从及物写作与非及物写作这个角度上说,晓雪的这组《纸上的森林和结冰的池塘》当属及物写作,一般来说这种及物写作的文本要比非及物写作的精神性文本易于表现,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与欣赏,但是真正要心灵、语言、风物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却更需要才华与智慧。
  我常说诗人的存在首先是心灵的存在,只有当我们心灵保持一种昼夜盛开的姿势,我们才能听到万事万物的声音,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写下的文字才有可能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既是我对自己的训导与反观,也是我对诗人及文本的最基本的态度。就当下的诗歌现场,我看到更多的是言之无物的空洞的语言外壳,是对心灵孤立的贩卖,或貌似才华的皇帝新装的尴尬与别扭,我渴望更多的心灵、语言、物象交相辉映的文本。在《纸上的森林和结冰的池塘》中,诗人安静的心灵为语言和物象提供了幽深而辽远的诗意发酵的场域,三者相互交融,演绎出心灵安静呈现,风物形骸彰显,语言凌空载物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文本。
  从整组诗歌来看,晓雪整体上摄取仰望的视角,径直走进物象内心,并在其中款款落座,品茗、神思……这种深入物象内部的观照与思考,再加上细腻的笔触与哀婉的情绪相得益彰,令她的文本既获得了显微镜的精湛魅力,又拥有源白物象内部的神思与奇韵。
  《无痕》(诗歌见前页)是诗人在艾青故居写下的文字,晓雪首先用一种忧婉的语调为该诗的情绪定下了一个基调。“再没有”的语调为诗歌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一是再没有热烈的脚步声,烘托出故居被遗忘的清冷;二是再没有艾青勾勒好的思想,这是对诗人思想的赞美与对诗人的怀念。晓雪哀婉的语调合着荒凉的情绪,对艾青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无以言表。
  晓雪的目光继续在故居里游走,思绪继续在时空里惆怅。她找到了已经熄灭很多年的“蜡烛”这极富表现力的物象,“永远熄灭了此处的日子”的哀叹穿越时空,令人悲凉。但晓雪笔锋顷刻反转,“但没有熄灭词语和对生活在别处的构思”,诗歌的力量与诗人的精神又获得了穿越时空的上升与彰显,晓雪惆怅的内心也获得了些许的安慰。因为“悲苦和空荡便止于他深而无痕的笔迹”……因为晓雪知道,伟大的诗性都是无痕的,因为纯粹至上而兀痕,因为无痕而久远,因为久远而伟大。
  我们再来欣赏诗人的《九瓣玉兰》(诗歌见前页),我们知道,当冰雪还在陡峭之时,玉兰花就已经绽开了玉雕般的身姿,她气香如兰,含蓄清幽,被人们赋予了高洁的精神。当面对从寒意中绽放的玉兰花,诗人被她高洁的灵魂所倾倒,尽管诗人的语言极简,看似轻描淡写的情绪,但是透过诗人捕捉到的“缝隙里/激情正在进行,颤栗/没有叶子的遮挡”的细节,我便领悟了诗人对玉兰的相知与欣赏,而这种相知与欣赏完全源自于诗人的内心与玉兰高洁灵魂的重叠与辉映。
  渴望被爱是万事万物的天性,但是爱过之后也许带来的却是伤害,这是大千世界的悖论性真理,而这样的真理也许是高洁与世俗的落差所致,所以诗人只能写到“被吻过的地方,泪水/取代了沉默”,尽管也许是激动的泪水,但是诗人眼里的玉兰却是“未见皱纹便坠落地上/这将是玉生树上,没有/瑕疵斑驳;风过处/听不到碰撞的声音/更难遇花瓣破碎。”
  是的,即使花期将逝,也见不到皱纹与瑕疵;即使坠地,也不会破碎……这就是诗人心中的玉兰,这就是与诗人心相合一的玉兰。
  但是,诗人知道,因为纯粹而高洁,又因为高洁而更加纯粹,这也许是所有诗人共同的秉性与人格的特征。因而即使当远处的樱花绚烂,令人醉生梦死,而对于玉兰来说,也只能是消失的事物,或仅仅是玉兰低微的陪衬…..
  我们再来看看《瓯柑花》,我不知道瓯柑花是什么花,但我感受到了“瓯柑花”开放的暴力,这是一种生命的意志,就如同黑夜无法掩盖漫天的星辰。
  这是一种暴力之美中隐藏的秘密……是的,瓯柑花从午夜抽芽、到撒野、到被一滴水引诱,再到用幽静取代茉莉花单纯的苍白,再到滋生一场密密麻麻的风暴……我们都感悟到蕴藏在植物体内的生命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看《梅雨潭记》,随着诗人的指引,既看到没有被光阴褪去的绿,又感受到时间和梅雨潭被激流变成更大的深淵……
  透过这些诗句我已经身临其境,从激流到飞瀑,再到细雨,再到深潭,虽然每一滴都没有胆怯,但是要经历多少空茫,要承受绵绵无期的折磨,即使最后终成正果,成为碧绿的深潭,喜极而泣,但也许依然还没有得到排解,而这些历程与心路,又何尝不是人一生命运的真切写照呢?
  是的,象征着生命意志的绿色始终是肃穆的,因为她吸尽了千年的孤独,尽管有时似乎入睡,但是深潭的内部却始终汹涌着波涛,这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这种生命的形态蕴藏着智慧与力量。
  是的,也许看或者听确实是多余的,因为我们从精神到肉体都已经被覆盖、被吞噬,这样的感悟不仅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认知,更是感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卑微……
  纵观这组诗歌,瞬间捕捉与开掘诗意的幺妙也是文本的一个特征,令读者在不经意间就享受了颤动的诗意。
  从语言上来看,诗人的叙述总是不动声色,诗意总是在安静、细腻、灵巧、玄妙、智慧的叙述中豁然出现,这似乎构成了诗人文本的一个语言特征。文本的语言朴素至极,看似信手拈来,但朴实的语言却透出玄妙而又活色生香的诗意,令人叫绝。
  这样的特点,在诗人的其他文本中比比皆是。如果诗人的心灵没有昼夜盛开,心相没有与景物融为一体,我想这样的诗意无法豁然闪现。诗人在叙述中总是将远距离的把握与近距离的渗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远近结合打量物象的手法,同时为文本辽阔的诗意获得了更为灵动的美学空间。
  其实这个特征体现的不仅是诗人的叙述风格,我想这既体现了诗人而对世界时所选择的位置,也彰显了诗人面对世界的一种心灵状态,同时也呈现了其文本的美学意缔……
  其实,诗人而对世界把自己款款打开,这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仰望万物、洞悉世界、开掘诗意的方式,更是诗人的心灵与智慧;不仅是诗人的一种诗学立场与人生态度,更是诗人的一种心存世界、感念万物的至上境界……
  2017年9月12日于贵阳南鸥书院
其他文献
北汊大桥  谁起的名字  为什么我们行至此地  整车缺电被迫抛锚  一个没有门牌的修理厂  雨刷刷地下  我们默默地等  何必苦逼着脸呢  我和晓君——  一个想抽烟  一个想写诗  不再着急的时候  我们忽然想起了李白  ——并且灵光一闪  正在帮我们修车的小哥  他们也许就是李白的后人  白昼  周末的天空  总是复杂多变  时而有风  时而有阳光  今天的心情有点别致  我在一个人工湖内  
儿子入睡后,我对老婆说:雨后清新  我想去走走  老婆说:夜深了,不安全。  我说没事,兴许路上遇到尼采、但丁、奥威尔  至少,会遇到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影子  谁能拗得过一个有病的人呢  老婆放行,塞给我三截桃树的细条  民俗的指南里,如果碰着闲得发慌的鬼  那么,一截是棍一截是刀一截是剑  我却这么起名  一截是芒种,一截是寒露,一截是惊蛰  我搓在手心  像能搓出三十根须,六百嫩芽,九千桃花  
我最早在《诗歌报》发表作品是1985年1月21日,那首诗的题目是《红帆船》——这个题目标志着我那时创作上肤浅幼稚的浪漫主义倾向,但当时我却沉醉其中。半年以后(7月6日)再次在《诗歌报》发表的两首诗延续了这样的风格——《东海英雄剧》《红色发令旗》。两年以后,1987年5月6日,我第三次在《诗歌报》发表诗歌,诗歌的题目标志着我在创作风格上的变化——《跨越死亡之谷》。我开始从夸张虚饰的激情转向面对现实的
瑞典诗歌评论家扬·乌拉夫·于连在评论女诗人安娜·吕德斯泰德的时候,揭示了女诗人身上存在一种植物性的“卑贱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一种“单纯的美和丰富性”,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生命的非凡奇迹”。?譹?訛其实,这种植物性的力量并非女诗人专属,在一些男性诗人身上也有体现。或许,我们大致可以把诗人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热衷于漫游的、动物性的诗人,他们的生活空间不断变化,写作的题材、风格、主题变动不居;还有一类是倾
我父亲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除夕夜得闲回家过年之时,他眼中的红血丝让我震惊。在我去厨房帮忙煮饺子、端饭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他就已经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我不忍看父亲劳累,也敬佩他的尽责。第二天,他要重返工作岗位之际,我主动请求去他所在的社区做一名志愿者。上“阵”之前,父母对我的安全百般叮咛。  我每天8:20到达社区指定的卡点驻守,下午5:00休息,两天轮岗一次。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社区
谈论曹宇翔这样的诗人及其诗作类型,我们很容易在“军旅诗歌”的写作脉络和惯性理解的层面上来推演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曹宇翔的一部分诗歌包括近作《黄河夜饮》《向大地致意》《儿想娘》等组诗或小长诗带有同样强烈的个性特征,并不能用“军旅诗歌”来统括,而是具有显豁而丰富的命运感,以及对人类宏大和永恒命题的重新揭示。比如《永定河星空》:“几十年我游历了沧桑大地/而星星还在原处竞一动不动/天幕之上该是怎样的另一
春天,村庄被植物绑架了  牵牛花、黄瓜花、丝瓜花、扁豆花、金银花……  顺着瓜架、草垛、桃树和一圈圈坟堆  一个劲地往上爬,那么专心、固執,一意孤行  雨水也浇不醒。母亲的病还没有好透  在村诊所,打了一天吊瓶,就忍着疼痛说没事了,仿佛为了证明,你提着竹篮颤巍巍地走到菜园,薅草、摘菜,顺便将腐烂的篱笆背回来,当作烧饭的柴禾,仅仅一天没有母亲拾掇的锅台,油盐柴米就慌乱了位置一天口服三次药片,白色的、
山中夜晚的湖水  是寂静的狂澜,是一山的树木  卸下的风  是风,在水面上发着细小的光  如果你恰巧在,你也会成为整个夜晚  或者夜晚里  间断发光的一部分  世界在湖水中亮起灯盏  静坐的人们在湖边举杯,你湿漉漉的  被微醺的水雾一点点淹没  成为水天交接的线条  语言的边界  有一刻,你和山和夜晚和湖水和语言  重新被发现  被发现曾被安慰,曾被  替代  花祭  每一片花瓣都下着突至的雨水 
扑棱着羽翼  向明处奔去  呼唤自己,呼唤伙伴  回声往复,擦亮了窗棂  风起了,凉了秋  穿透木结构,穿透叶片  枝桠震颤  我卸下坐骑  你也安顿好马匹  微光细微,语速倾斜  或烛焰翻卷,或波澜不惊  谁也不知道,一辈子  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  周遭弥漫着木香  青芒咄咄,淋漓酣畅  这温暖的老巢  报喜鸟,知更鸟  栖息的心灵家园  九单元的苹果  化整为零  从角落到角落  从点到圆,从
午夜时分的火车,依然灯火通明  每个人的疲倦,像车外偶尔闪过的店招一样明显  在混合着烟味、泡面味和排泄物味道的座位间  他们的身份界限模糊不清  衬衫在命运的摇晃中,头歪到了背心上  而我与这黑夜对视,走进了它深邃的瞳仁  在轰隆的车轮声中  它沉稳跳动的心脏  用力泵出树干、路灯、房屋、田野  以及一个,站得笔直敬礼的铁路工人  凌晨四点醒来  凌晨四点醒来,这个世界的声响  仍未有停止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