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28859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主体的互换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所需,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都起到推动作用。关于师生角色转换的问题,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 师生主体互换的必然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促使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理解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二、 师生主体互换的表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要达到师生共享的境界,就需要教师从以往的主体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从被迫地学变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这些转变的表现主要有:
  1.从师问到生问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予以解答。而新课标的提出促使我们做出改变,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大胆地改变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问。
  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我及时予以鼓励,接着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这时的孩子们积极地走进文章,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自然愿意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2.从师说到生说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三顾茅庐》中刘备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去请诸葛亮。对此,同门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刘备诚心可鉴。我伺机而问:“你们是从哪里发现的?”同学们又再一次的回到课文中努力寻找。大家议论纷纷:“从‘半里’‘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半晌功夫’‘一个时辰’等词语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从‘轻轻的’‘不要惊醒’等感受到刘备是个有礼貌的人。”教学角色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从师总结到生总结。
  在学习《失落的一角》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过后,静静地沉思。
  片刻后,师问:“听完、看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曾经有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弄丢了他的一角,他在寻找他失落的一角时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如停在他身上歇脚的蝴蝶,和他聊天的蜗牛,它还能停下来闻闻花香,沐浴阳光。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找到了他那失落的一角。这时的他又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圆了,但是他转得很快,蝴蝶再也无法在他身上歇脚,蜗牛再也无法陪他聊天,他再也无法闻闻花香。这时的他不快乐,虽然找到了他那失落的一角。他停下来了,良久他放过了那失落的一角,又继续前行,唱着“我要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的同学说“:圆在寻找那他失落的一角时拥有了许多的朋友,就像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有同学朋友相伴一样,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
  学生们的精彩表达震撼了我,孩子是人世间最有灵性的生物。我们应该勇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
  三、 师生主体互换的益处
  在一节练习课上,我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我问大家谁愿意上来当发言人,同学们争先恐后。当小老师走上讲台时,其他同学坐得笔直。小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大家认真地在下面积极配合。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师生主体的转化带来的好处比比皆是,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上一二:
  1.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小老师上课,同学们的心情比较轻松,同学们可以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知识的天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熟悉的教材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勇气及胆识得到了不断的锤炼,切实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纪律观念。对于讲课学生来说,更能够发现“背”与“备”的不同。体会到老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付出与辛苦,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增强纪律观念。
  4.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使之体验成功的感受。师生主体的互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让老师了解了学生所需,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师生主体互换的准备
  要想实现师生主体的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良好和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代表的意义,即学生信任教师且尊重教师,学生愿意与教师合作。本人认为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认识学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
  教育者只有具备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增进互相认识、互相了解的深度,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2.发挥爱心,付出关怀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树立爱的观念,才会去尊重每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是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3.建构良性的沟通与互动
  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放低要求,放宽标准,给他们足够的自信天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假以时日,慢慢营造,更需要老师点点滴滴的堆积聚集。
  综上所述,更好的实现师生主体的互换依赖于老师的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一颗热爱工作的心、一颗“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心。让我们携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其他文献
师:新学期伊始,师生们常常在一起回顾“暑假”,说说新学期要注意的问题。比方说:饮食,防溺水,防火,防……反正就是要注意安全问题。  生:对,安全问题!安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难防范的。写作时,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话题、要求。  生:老师,假如写事关安全的作文,是不是写写自己的认识就可以了?  师:认识当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主张先对“安全问题进行分类”。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
下面我们就用人工制冷的原理,在不弄湿手、不倒出水的情况下,把一小块冰从盛有水的碗里捞出来。
“我最怕应用题了!”“我对图形没什么信心!”“一遇到找规律的题,我就晕了!““我为什么每次都是因为看错题目而做错题呢?”很多同学都因为克服不了自己的弱点而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如果任由这些弱点发展下去,最终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其实,弱点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鼓足勇气克服它,数学学习才会变得豁然开朗。请直视“弱点怪兽”的眼睛吧,然后秒杀它们!  避难就易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趋向,但一味地看见难题就绕着走的
当我们坐在舒服的汽车上时,可能会舒心地听歌,悠闲地欣赏窗外的风景。但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生命丧失在车轮之下呢?我们嘴里唱着“红灯停,绿灯行。”如今又有几个司机遵守法规呢?就因为大多数司机超速行驶,而导致一些血案的发生。(铺排手法写得很是感人,问题的提出更是令人警醒)  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男孩,在跑向对面街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惨剧。这是司机的大意,还是男孩的
今天上午,我们正在上数学课,突然校园里响起了“嘟嘟嘟嘟——嘟嘟嘟嘟”的警报声。(自然地交代事情的起因)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喇叭里就传来教导主任响亮而镇定的声音:“各位师生请注意,校园有火情,请大家听从指挥,火速撤离到安全地带。”话音未落,我们就赶紧从书包里拿出毛巾,倒上水,捂着口鼻,猫着腰,冲出教室,蹲下来有序撤离。我们教室在三楼,一路下楼的过程中,我看见老师们在各个拐角指挥疏散,同学们也特
下午,大家如往常一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突然,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紧接着,一阵“叮铃铃”的铃声伴随着广播“老师、同学们,现在发生火灾,大家不要惊慌,请大家有秩序地紧急疏散……”同学们从各个班级里迅速跑出,沿着各条楼梯下楼,没有人吓得尖叫,也没有人惊慌失措,一切都在秩序井然中进行着……(开头气氛从舒缓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扣人心弦)  这熟悉的场景,相信同学们都记忆犹新,对,这就是消防演练中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中,读的作用得到了重视和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由词入手,读出韵味  生字词的朗读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词语。例如在处理《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时,我重点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