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溃疡病为毁灭性细菌性病害,经初步鉴定,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无荚膜,无芽孢。能耐低温、腐生性强。发病以春秋两季为主,春季为烈,低温高湿对其发病有利。该病菌株除侵染猕猴桃外,还能侵染桃、大豆、蚕豆、番茄以及薯、洋葱、魔芋。病菌可随菌脓从病部溢出,远距离靠苗木、接穗传播,近距离靠风、雨、叶蝉、枝剪传播,从植株的气孔、水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病菌在树体病枝上越冬,或随病枝病叶等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1 表现症状
春季,一般从3月上旬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0℃左右病害开始扩展,旬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遇阴雨高湿或扬尘有雾天气病害易流行,以主干、枝蔓发病为主,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很少。可在发病猕猴桃植株枝蔓上发现病斑,病斑皮层隆起,组织变软呈水渍状,从芽眼、伤口等裂缝口流出白色或蛋青溢脓,几天后转变成黄褐色,与猕猴桃伤流混合氧化后变为红褐色。病部用手挤压发软,撕开表皮。颜色发褐,以后病斑组织下陷,蔓延到木质部导致“烂皮”,接着病斑干缩,严重影响枝蔓营养输导,使枝蔓上部的枝、叶、果生长不良。如果病斑环绕枝蔓一周,完全切断营养输导,最后造成整枝整株死亡。
病菌侵染叶片,在叶片上产生1~3毫米褐色不规则病斑,在高温条件下,病斑呈红褐色,且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水渍状晕圈,病斑边缘因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叶片向内外反卷,主叶脉病部有菌脓溢出。谢花期温度较高,病害停止扩展。秋季果实成熟期前后,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发病,主要危害秋梢叶片,主干、枝蔓很少发病。
2 发病原因
(1)气候因素。春季遇阴雨高湿或扬尘有雾天气病害易流行,阴雨天气多而长,病害易严重发生。春季大水漫灌易增加田间湿度,加快病害发生流行:气温突降遇冻后,树体抵抗力下降,易染病原菌。秋季低温高湿(多雨),易引起第2年的大流行。越冬休眠期湿度低,低温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突然气温骤降,树体遭受冻害后,易导致后期病害发生。
(2)农事操作因素。修剪中机械损伤造成伤口多,愈合速度慢,有利病菌入侵。管理粗放,果园密闭,通透性能差,猕猴桃长势弱,有机肥施用少,高氮肥使用过度,枝叶旺长不健壮,欠缺硼磷肥,发病也严重。树体留果过多,加上使用果实膨大剂,树体超负荷,造成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易导致溃疡病菌的侵染。或果熟期延迟采收,造成树势衰弱,营养失调,也会降低果树抗病性。
(3)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硬毛猕猴桃品种发病较重,软毛猕猴桃品种发病较轻。红阳猕猴桃最易感病,秦美、金魁发病较重,徐香、海沃德发病较轻。
3 防治措施
由于溃疡病隐蔽性强,一般在侵染后未流出菌脓前很难发现,而一旦发现有菌脓流出,危害已经扩展蔓延,因此,对该病害要切实抓好预防工作,防重于治。如栽培选用抗病品种,建园选用健壮无病毒苗木,嫁接用从无感病史的健壮树上采集的接穗,坚持早秋增施有机肥等。另外,还要加强夏剪,节约养分,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喷药预防。在采果后、落叶后、冬剪工作结束后和春季萌芽前均可选喷1000~1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菌毒清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4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梧宁霉素800倍液等杀菌剂。市场上的农用链霉素效果不稳定,假劣产品多,可购买医用链霉素,以有效成分3:1比例配多菌灵喷施,另外添加果胶或藕粉,作为黏合剂,增强药效。在秋季修剪结束后至萌芽前可喷药2~3次进行预防,选用链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灵、中生菌素、波尔多液、施纳宁、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等药剂,每次间隔20天左右,不同药剂交替施用。对局部发生溃疡病的病疤,可用消毒刀具对病斑进行彻底刮除,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保护,药剂选用链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灵50倍液、5~1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噻菌铜20倍液、氢氧化铜20倍液、施纳宁50倍液等。涂药范围应大于病灶(上下范围)2~3倍,注意刮除的菌脓和病皮,要随时在地面铺设塑料纸集中收集,并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对受侵染的果枝要及时剪除,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对防治所用工具(剪、锯、刮刀等),在处理每个感病枝蔓前后都要及时用75%酒精等进行消毒。
1 表现症状
春季,一般从3月上旬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0℃左右病害开始扩展,旬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遇阴雨高湿或扬尘有雾天气病害易流行,以主干、枝蔓发病为主,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很少。可在发病猕猴桃植株枝蔓上发现病斑,病斑皮层隆起,组织变软呈水渍状,从芽眼、伤口等裂缝口流出白色或蛋青溢脓,几天后转变成黄褐色,与猕猴桃伤流混合氧化后变为红褐色。病部用手挤压发软,撕开表皮。颜色发褐,以后病斑组织下陷,蔓延到木质部导致“烂皮”,接着病斑干缩,严重影响枝蔓营养输导,使枝蔓上部的枝、叶、果生长不良。如果病斑环绕枝蔓一周,完全切断营养输导,最后造成整枝整株死亡。
病菌侵染叶片,在叶片上产生1~3毫米褐色不规则病斑,在高温条件下,病斑呈红褐色,且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水渍状晕圈,病斑边缘因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叶片向内外反卷,主叶脉病部有菌脓溢出。谢花期温度较高,病害停止扩展。秋季果实成熟期前后,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发病,主要危害秋梢叶片,主干、枝蔓很少发病。
2 发病原因
(1)气候因素。春季遇阴雨高湿或扬尘有雾天气病害易流行,阴雨天气多而长,病害易严重发生。春季大水漫灌易增加田间湿度,加快病害发生流行:气温突降遇冻后,树体抵抗力下降,易染病原菌。秋季低温高湿(多雨),易引起第2年的大流行。越冬休眠期湿度低,低温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突然气温骤降,树体遭受冻害后,易导致后期病害发生。
(2)农事操作因素。修剪中机械损伤造成伤口多,愈合速度慢,有利病菌入侵。管理粗放,果园密闭,通透性能差,猕猴桃长势弱,有机肥施用少,高氮肥使用过度,枝叶旺长不健壮,欠缺硼磷肥,发病也严重。树体留果过多,加上使用果实膨大剂,树体超负荷,造成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易导致溃疡病菌的侵染。或果熟期延迟采收,造成树势衰弱,营养失调,也会降低果树抗病性。
(3)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硬毛猕猴桃品种发病较重,软毛猕猴桃品种发病较轻。红阳猕猴桃最易感病,秦美、金魁发病较重,徐香、海沃德发病较轻。
3 防治措施
由于溃疡病隐蔽性强,一般在侵染后未流出菌脓前很难发现,而一旦发现有菌脓流出,危害已经扩展蔓延,因此,对该病害要切实抓好预防工作,防重于治。如栽培选用抗病品种,建园选用健壮无病毒苗木,嫁接用从无感病史的健壮树上采集的接穗,坚持早秋增施有机肥等。另外,还要加强夏剪,节约养分,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喷药预防。在采果后、落叶后、冬剪工作结束后和春季萌芽前均可选喷1000~1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菌毒清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4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梧宁霉素800倍液等杀菌剂。市场上的农用链霉素效果不稳定,假劣产品多,可购买医用链霉素,以有效成分3:1比例配多菌灵喷施,另外添加果胶或藕粉,作为黏合剂,增强药效。在秋季修剪结束后至萌芽前可喷药2~3次进行预防,选用链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灵、中生菌素、波尔多液、施纳宁、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等药剂,每次间隔20天左右,不同药剂交替施用。对局部发生溃疡病的病疤,可用消毒刀具对病斑进行彻底刮除,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保护,药剂选用链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灵50倍液、5~1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噻菌铜20倍液、氢氧化铜20倍液、施纳宁50倍液等。涂药范围应大于病灶(上下范围)2~3倍,注意刮除的菌脓和病皮,要随时在地面铺设塑料纸集中收集,并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对受侵染的果枝要及时剪除,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对防治所用工具(剪、锯、刮刀等),在处理每个感病枝蔓前后都要及时用75%酒精等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