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鲜明的线性思维特征,包括射线形态的“主线”思维、线段形态的“双向细目”思维和环线形态的“底线”思维.线性思维一旦被专业认证参与者固化为线性思维方式,其势必遭遇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综合的师范生素养和一体化办学实际的困境.高校和师范专业面向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应充分尊重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价值,但同时又应该避免陷入线性思维方式,坚守师范专业的价值立场和学科立场,用心用情地办好师范类专业.
【机 构】
: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芜湖2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鲜明的线性思维特征,包括射线形态的“主线”思维、线段形态的“双向细目”思维和环线形态的“底线”思维.线性思维一旦被专业认证参与者固化为线性思维方式,其势必遭遇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综合的师范生素养和一体化办学实际的困境.高校和师范专业面向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应充分尊重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价值,但同时又应该避免陷入线性思维方式,坚守师范专业的价值立场和学科立场,用心用情地办好师范类专业.
其他文献
有分化才有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物质生产(产业系统)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和教化育人(教育系统)这种人类社会活动之间互动、交流和合作的状态.分工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分工导致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具备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互补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双赢是产教融合的动力.作为一个概念,“产教融合”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词,2017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之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三创”人才培养需要对“教什么”“怎么教”“在哪里教”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基于生态理论,本文提出以“三融四链四系”为特征的“三创”育人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素质能力知识融通、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教育教学实践融汇”三融合为育人理念,打造课程教学链、组织支撑链、全员融创链、实践平台链四大育人支柱,构建驱动体系、支持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四大运行体系.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三创”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需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如何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以及“为谁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这三个根本问题,分别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路径和目的 .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形成“六要素”体系,培养路径应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关键.以外语学科为例,其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六个方面,即设置渐进式的培养目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参与式的研究体验、提供多类型的资源支持、改变单维度的师资知识结构和打破传统式的组织壁垒.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