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人物轶事】
   喜欢美食:鲁迅很喜欢吃糕饼糖果等甜食。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饼给他,他喜欢得不行,藏起来自己偷偷享用,舍不得给别人吃。只有在女士来做客时,才“大方”地拿出来,因为女士们胃口小,只能吃个一两片而已。
   他还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一次他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而是跑到鼓楼街把它给卖了,买了一大串红辣椒回来。每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唏嘘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他的胃口很特别,喜食蛇肉、龙虱、霉干菜,而且从不吝惜钱,经常请友人吃饭,且不看菜单一口气就能点出“木樨肉”“酸辣肚丝”“炸核桃腰”“三鲜铁锅蛋”“糖醋软溜鲤鱼陪面”等好几道菜来!
   白红小象: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在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鲁迅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
  【世人评价】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法捷耶夫:“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经典掠影】
  死火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新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作者鲁迅,选自《野草》)
  赏析品读
   “死火”象征着一种惨遭迫害却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作者借它歌颂了一种身处逆境却永不沉沦的奋斗精神。人如果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与其被动地被黑暗吞噬,还不如迎着黑暗去抗争。作者对冰山、冰谷和死火的描写,情景逼真,诗意盎然。“冰山”“冰谷”象征着严酷、可怕的人生之渊,“死火”被拘囚在冰谷中,有炎炎的形,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这就是作者所描述的“死火”形象。作品洋溢出了火一样的激情,对身处逆境却仍在不断进取的勇士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而对那些自甘堕落的人则是一种提醒。
  【名家经验谈】
   1.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2.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3.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現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
其他文献
元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是说开头要像凤头那样小巧精美。明人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使人为之一震。”由此看来,一篇文章的开头若小巧精美、新颖别致,定能抓住读者的心。   具体写作时,有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1.开门见山,让读者一目了然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你写的是什么。有的同学写作文,往往篇幅过半才出现中心事件或中心人物,让读者看得
期刊
【片段导入】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期刊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人也都要学着去解决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就像一座座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甚至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珠峰”,但只要你坚持不懈、肯于攀登,这些困难都会被解决。   还记得小学时,老师说要举行科学比赛,实际上就是制作小作品去演讲。我的作品有些新奇,能检测出食品的温度和湿度。我本想把这个机会留给班长,让他帮我演讲,因为我胆小,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大声说话,但妈妈坚持让我自己去演讲。  
期刊
文题呈现   请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思路导航   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写记叙文,那么在写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天”不是随便的一天,而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也就是文中要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我”回家晚了,为什么会晚?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是作文的主人公,即人物。“我”身上发生
期刊
我独自走在一片白雾中,周围没有任何东西,除了我脚下这条白得发亮的路。①  这条路一直看不到尽头,不知是因为这白雾过于弥漫,还是说这路根本就没有尽头。我一直向前走着,忽然,前方出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黑影,我不知怎的,发疯似的向黑影狂奔而去。渐渐地,黑影逐渐变大。当我快到黑影前方时,突然,一阵强光袭来,我下意识地用手挡住了眼睛。  过了一会儿,我缓缓地睁开眼睛,一树的桃花映入我眼帘。不知怎么的,眼前的这
期刊
你从遥远的历史走来,你在沧桑的岁月中奔腾,你在战火中川流不息,你以浑黄的河水在国际上一展风采,你以响彻云霄的水声名震华夏,你以磅礴的气势闻名环宇,你代表炎黄子孙,滔滔不绝地奔流于四海……   黄河,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百折不回,一往无前。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黄河,去感悟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去探究她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期刊
“起床啦!”我睁开眼睛望向窗外,外面一片漆黑。我便又倒在床上继续睡。   结果,还没躺三秒钟,妈妈就来到我的房间,把我拽起来,说:“快点起来刷牙、洗脸,还要去晨跑呢,注意牙要刷干净,要磨出聲音才可以,脸也要洗干净……”我极不情愿地起了床,穿好鞋,来到卫生间,匆匆收拾了一下,便下楼去了。   妈妈特别爱惜她的钢琴。在她眼里,钢琴似乎比我还金贵哩!我躺在琴凳上,妈妈看到了,便会说:“起来,会把琴凳弄
期刊
【课内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
期刊
秋风瑟瑟,校门口的草地上堆积着大片大片的枯草,为整个秋天刷上了荒凉的色调。从今天开始,小野正式成为这个学校的学生。但与其他学生不同,小野没有崭新的书包和校服,只有一套从邻居家借来的长袖长裤。②  九月的秋天,冷得有些意外,小野的长袖在风中颤抖。小野吸溜着鼻涕,昂首走进教室,仿佛要完成什么神圣的使命。这是他开学的第一天,从此,他将在这里扎根,如野草般拼命生长。③  学校里的老师很友好,但身边的同学似
期刊
剪纸匠人们仅用一把剪刀,一张薄薄的單色纸,便剪出了南方江河的清丽婉约,剪出了北方群山的粗犷古朴,剪出了劳动人民的气质神韵……  追本溯源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目前,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  发展过程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在敦煌莫高窟就曾出土过唐代及五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