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之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enumberon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1918年的伊豆之行创作的小说,在作品中他传承和创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写法。小说表现了舞女薰子与“我”之间萌生的一段朦胧的恋情,尽管这段“爱情”以无果告终,但这次伊豆之行使“我”体验到真纯美好的人际关系,从此消除了“孤儿气质”,伊豆也因此成为川端康成医治人生苦痛的地方。
  关键词:伊豆 舞女 古典文学 孤儿气质 美丽之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发表于1926年。小说描写的是一个20岁的高中生“我”,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和孤独到伊豆旅行,在旅行途中与一个14岁的舞女薰子相遇,产生似爱非爱情感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中经历过太多人情冷暖的川端康成因这次伊豆之行,使他的“孤儿气质”荡然无存。而根据这次旅行创作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则对他的后期作品《雪国》、《古都》等都产生过潜在影响。
   一 “孤儿气质”与《伊豆的舞女》的主题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第五部分,作者写道:“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①小说主人公的这番自白,其实正是川端康成当时的真实心境。话语中提到的“孤儿气质”,引起我们对他的关注,让我们主动走进他的心灵世界,了解导致他难于融入周围的人、环境的特别的身世形成的特殊性格特质——“孤儿气质”的原因。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的一个医生家庭,二岁时父亲患结核病去世,母亲因受病菌传染在他三岁时也病逝。正如川端康成在《少年》中所写:“从那时起,把自己胆怯的心封闭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感到忧郁和苦恼,变成一个固执和性格扭曲的人。”成为孤儿的川端康成跟随祖父母生活,姐姐芳子则寄养在姨父家。七岁时祖母离去,十岁时又失去姐姐,从此他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川端康成的孤儿生活体验在十五岁时,由祖父的病逝达到了极点。由此,他的内心一直被忧郁、悲哀包裹着,产生了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人生境遇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缺乏安全感、渴望爱却无法与正常人沟通交流的性格和气质——川端康成自称的“孤儿气质”。
   因为川端康成自身命运的坎坷多难,所以小说中的“我”尽管是“少爷”出身并且有着让人羡慕的身份——高等学校的学生,却乐于与混同乞丐的艺人同行,并请他们吃饭、相邀到旅店下棋。正是“我”对巡回艺人一行卖艺为生生活的理解、尊重与同情,得到女艺人们发现泉水等候“我”到来先喝的特殊优待,并且获得“是个好人。是啊,是个好人的样子。真是个好人呀,好人就是好嘛”②的评价。这根据社会上一般看法给予“我”“好人”的身份评价,让川端康成感觉到自己是个好人,增强了勇气去面对现实、不再逃避生活。此后,还作出使自己旅费全花光了、反而谎称学校有事,不得不提前结束伊豆之行的将一小包为数不多的旅费让荣吉带回去给夭折孩子做法事这一尊重生命的壮举。特别是在起程回东京的途中,“我”爽快答应矿工照顾失去儿子儿媳的老婆子回东京;在船上,“我”坦率地向少年说出流泪原因,并与少年同吃同睡。这一切事情,“我”之所以认为非常自然,其原因在于“我”在这次伊豆旅行中与巡回艺人一行从相遇、相识到坦诚相待的感情交流中,感受到“家”的温情,体验到“爱”的纯洁无私;学会了爱与被爱,得到尊重,体会到与他人的平等关系,性格变得开朗了。幼年的不幸和孤儿生活形成的“孤儿气质”——不善于跟人沟通而难于融入现实社会,对于他人的同情或好意本能地予以排斥……在伊豆半岛几天的旅行中,已经荡然无存。
   “孤儿气质”的改变,正是“我”改变自己不再成为固执而扭曲的人,不在每天生活在悲哀、抑郁中的目的。这医治川端康成扭曲心灵的爱,对爱的渴望、追求也成为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包含了真诚、尊重、感激的爱,能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从“我”与舞女的朦胧的恋情中剥离出来,使“我”心灵澄空、净化。时隔二十多年,川端康成在他的长篇小说《少年》里,追忆当时的心境,并不认为舞女是情窦初开,作为一个女人对“我”产生了淡淡的爱恋。因此,我们不能把“我”与舞女之间的感情理解为青年男女之情。《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就如日本评论家鹤田欣也在《川端康成的艺术》一文中评说的,也决不是“真正意味的恋爱小说”。
   二 《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
   自《源氏物语》以来形成的“物哀”美是日本文学中的传统审美观念。“物”—客观存在,“哀”—主观感情,“物哀”美强调将人世间一切让人感动的事物作为描绘的对象,同时赋予它们生命力。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相结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含蓄而深沉的美。川端康成从幼年开始即表现出对《源氏物语》的喜爱,因此他的作品几乎都受到这种古典文学特有的“物哀”精神的影响。《伊豆的舞女》就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优雅而纤细、颇具美感的传统,透过雅而美反映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愁,同时,也蕴藏深远而郁结的情感。
   1 薰子——美丽天使
   主人公薰子是一位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美丽少女。作者把她塑造成纯真的化身、美的化身,在刻画薰子这个形象时,主要从薰子的自身外形、表情、动作展示,同时结合“我”的主观感受等方面描写。一方面写她的外形美,如梳着具有古典美蕴的发髻,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闪动着一双娇媚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睛,笑起来像一朵鲜花。正是这清纯、圣洁的外形美,消除了“我”一时被茶店老太婆过于轻蔑的话煽起的让薰子到“我”的房间里来的邪念,使“我”对薰子的爱升华为精神之爱。作者在这里借用大自然中极具普通但又充满生机的事物“鲜花”、“梧桐”来描摹薰子,恰恰突显出薰子质朴、可爱、柔美的性格特点。同时激发我们从大自然中景物的自然凋零联想到舞女命运的不幸,这种“幽情”写法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无尽韵味。另一方面,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她的美,如作品第二部分舞女给“我”端茶来的情景,作者通过薰子臊红的脸、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的叙述,展示了薰子面对“我”害羞而紧张的心理。在第三部分汤野浴场中,裸体跑出浴场、伸展双臂、踮着足尖喊叫着的这些描写,则展示出薰子虽然混迹于风月场中,却仍然具有纯洁无暇的心灵。在第五部分去下田的路途上,薰子一直急匆匆紧跟在“我”身后,然而与“我”始终保持着不到两米的距离,一面与“我”亲切地交谈着;休息时,跪下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我”渴,想喝水,她马上提出去找找看;“我”说路边的竹杖做手杖正合适,薰子主动跑去拿了一根来给“我”。作者在这里抓住薰子喜欢“我”,但又出于羞涩不敢表露真情的微妙心理进行刻画。小说结尾部分,写薰子与“我”分别时,则通过外在形象和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如或蹲在岸边,一动不动,耷拉着头;或就一个劲地点头;或紧闭双唇凝视着远方;特别是最后挥舞着白色东西的经典动作,作者在这个具有日本传统“余情”意蕴的告别场面描写中,将薰子的依恋、愁苦、无助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川端康成能把处于朦胧爱恋中薰子这一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腻、真实唯美,正是由于他深受着日本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通过薰子在倒茶时慌乱的表情,天真无邪地从浴场中裸体跑出的情景,分别时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点头或摇头的动作,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时而典雅、娇羞,时而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跃然于作品中。也正是这种对日本女性的传统写法让薰子这个社会地位低下,但有着纯净的、高贵的心灵和纯洁的爱的经典少女形象,开启了具有日本古典美学实质,同时具有川端特质的一系列少女形象——《雪国》中的驹子、叶子,《千鹤》中的文子、雪子,《古都》中的千重子、苗子等。而“薰子”这一形象的现实影响更是深远:从作品问世到生命逝去的几十年里,川端康成一再收到读者来信询问:薰子还活着吗?要去世了,她的坟墓在哪?薰子的鼓现在保存在什么地方?
   2 伊豆——灵性的化身
   伊豆半岛的秋天,景色秀丽,风景迷人。作者有意把“我”与薰子相遇的故事放在流动如诗、静止如画的背景下,展示“我”与舞女之间充满纯真、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朦胧恋情。正是这淡淡的忧伤与秋天的伊豆融合在一起,使这个故事充满着诗意,带有浓郁的浪漫特色。从而展示伊豆的自然风情美和人情美。
   《伊豆的舞女》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日常生活片断描绘来推动故事发展。在片断描绘中,注重展现人物性格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小说中写天城山,山峦重叠,山谷深邃,森林茂密,处处显示出一派优美的秋色;写汤岛浴场,热气腾腾充满欢愉;写雨后伊豆一尘不染,天空晶莹透明;写铺满落叶的小径,曲折幽静。就是让“我”与舞女纯真的感情与纯净的自然相交融。作者还借用“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如作品第一段用骤雨笼罩着山麓向“我”迅猛扫来,大粒的雨点催促“我”赶路,实际是急切想追上巡回艺人们,暗示“我”被舞女吸引。最具灵性的描写是汤野黄昏时暴雨后的情景: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笼罩在水雾中已分不清远近层次;河水由黄变得浑浊,最后成为黄汤。水流声更大更响。这里通过“群山模糊、河水浑浊、流水声响”刻画了“我”忐忑不安的感觉。利用鼓声,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如小说特写“我”在暴雨声中,听到远处传来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鼓声时,想抓破挡雨板,探出身子冲到表演现场的疯狂举动,写出“我”对舞女的担心和牵挂,暗示舞女这朵美丽的鲜花随时会遭遇风暴袭击而凋谢。小说最后用美丽的伊豆半岛渐渐消失、“我”的记忆出现空白,身边充斥着的是生鱼味、浓浓的潮水味与“我”悲凉的心情交织,预示“我”与舞女这段纯真的感情也会随着岁月流逝,只能成为一段回忆深藏于心。
   小说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格调。就是这淡淡的哀伤,将没有未来的美好情感与伊豆美丽的秋色、与美丽的薰子、与具有美好心灵的艺人们交融在一起,使作品更像一首抒情诗。川端康成这种把“美丽”与“悲伤”结合,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并通过移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传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写作特色。收获了“一位和传统有着最深刻联系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日本的感情和感觉的作家”的赞誉。③
   从川端康成一生的创作来看,《伊豆的舞女》被人们称为其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他由最初的纯新感觉写法,到模仿西方的现代写实,到主动把日本传统写法与西方现代结合,成长为日本文学研究家叶渭渠所评价的充分体现日本文学特质的作家,正是以《伊豆的舞女》为界,迈出了第一步。此后的《雪国》、《古都》沿袭了以表现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写法技巧这一特色,并使之更加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川端康成也因此成为了日本第一个站在诺贝尔文学奖讲台上的作家。
   川端康成1918年的伊豆之行,确实是一次美丽的旅行。他在这次旅行中的收获,正如他自己在《汤岛的回忆》中写到的:“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川端康成自1918年首次到伊豆半岛旅行后,就与伊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是身体还是身心遇到伤痛需要治疗时,他都会选择伊豆,就如川端在《少年》中所写的:“现在,汤岛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注释:
   ①②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
   ③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艳凤:《纯情描写的佳作——〈伊豆的舞女〉》,《语文学刊》,1997年第5期。
   [2] 杜隽:《朴素而纯真的诗——〈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湖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3] 金锦善:《日本小说〈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田秀,女,1965—,重庆永川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其他文献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名著。女主人公黛西一直被认为是自私、空虚、拜金的世俗佳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黛西的蜕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女性需要意识到自身是与男性平等的“人”,并且要以有效的努力去实现与证明自身价值,才能改变社会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爵士时代 金钱社会 女性 蜕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美国地域女作家玛·金·罗琳斯本人在佛罗里达中北部荒野地区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其短篇小说《敌人》做主题探析,指出对于生活在荒野中的人们来说,生存是他们的最大敌人,而爱是抵御这个敌人的坚固堡垒。  关键词:玛·金·罗琳斯 《敌人》 主题 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玛·金·罗琳斯(1896-1953)由于创建了佛罗里达边远林区的地方文
期刊
摘要 在东北作家群中,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最为耐人寻味,她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身体与故乡渐行渐远。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凝结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她对故乡的书写越来越多,其笔触走进历史深处,渗透了对故乡生命原始状态出自本能的爱,展现了生命最为真实也最为残酷的挣扎,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凄迷的色彩。  关键词:萧红 故乡情结 生命原始状态 历史深处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康拉德的两部小说《吉姆爷》和《黑暗的心脏》的分析,对评论界的两种流行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康拉德虽然在反对暴力的基础上反对殖民主义,但他潜意识中的种族优越性,又使他不由自主地支持以西方先进文明拯救落后民族的文化殖民。  关键词:殖民主义 文化殖民 种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康拉德小说中的殖民主义问题,评论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期刊
摘要 《苏珊女士》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虽然小说没有在她生前正式出版,但是却深受她的喜爱。这部在她创作生涯中有重要影响的处女之作几经周折,最终和读者见了面,并向世人展示了这位天才作家早年的文学风貌。  关键词:《苏珊女士》 书信体小说 性格刻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一生惜墨如金,
期刊
摘要 贾平凹与张承志用独特的视角将黄土高原的地域环境、淳厚的传统文化、高原民众顽强坚韧的生存精神展示给读者,尤其是对赤子情怀的真实流露、审美意象的苦心营构、诗韵与率性的彰显,更显现出两位作家思想的锋芒和写作才能。  关键词:贾平凹 张承志 散文 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和张承志是经历了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后,将笔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和朱立元的多层次语言系统,通过对《呼啸山庄》体现在各层面召唤性的由浅入深的剖析,挖掘其相关构架上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审美,为学界研究该小说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  关键词:《呼啸山庄》 召唤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如何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期刊
摘要 19世纪末英国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除创作了大量长篇小说外,还著有极多精妙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诗人维隆的一夜》讲述了在巴黎一个风雪肆虐的夜晚,诗人维隆如何度过漫长寒夜的故事。作者一改其寻宝冒险小说中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用另一种方式生动地诠释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斯蒂文森用维隆的一夜经历向我们解读了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文学的价值究竟在何方。  关键词:罗伯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诗人史蒂文斯的作品《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是一首复杂精致的现代主义代表作。本文试通过揭示诗歌的联想和情感意义,来达到对此诗歌的理解。为此,本文把对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本人对于诗歌的观点的探讨同对诗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其所含意象的分析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诗歌所传达的联想和情感意义。  关键词:赏析 现代主义诗歌 联想意义 情感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期刊
摘要 《羊脂球》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在逃亡的过程中,所有人的真实面目也暴露无疑,因此它被视作“用一辆马车装下了整个社会各阶层人物”。本文通过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来分析莫泊桑这篇成名短篇小说的故事逻辑,以此来寻求《羊脂球》中救赎母题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关键词:符号矩阵 救赎 《羊脂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莫泊桑在《羊脂球》的故事中,为我们讲述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