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故乡,静谧而祥和。清凌凌的漳河,在村下流淌,河里有嬉戏的鸳鸯,也有洁白的天鹅;四围的青山,随着季节的改变,不断更换着自己的服装,总是那么自然得体。村里的人们,忙起来几乎不要命地奔波,起早搭黑,披星戴月,屁股不沾地。在冬春闲暇时,他们则尽着性情玩耍,有打瓦的,有跳绳的,有摆秋千的,也有讲故事、猜谜语的。这时候的故乡最有情趣,到处弥漫着富有特色的文化气息。
也许是性情的缘由,在故乡这么多的娱乐活动中,我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猜谜语。仔细回想,当年的猜谜语活动,就是启发联想、由此及彼、考验脑子灵敏度的急转弯游戏了。
说到猜谜语,就想起了父母亲,他们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肚子里却装有很多趣味横生的谜语。我刚刚懂事,父母便开始给我出谜语了。他们给予子女的启蒙教育,就是从猜谜语开始的。
在家里,母亲是名副其实的“总理”,她什么事都要管,可谓“日理万机”,一年四季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农忙时不用说,每天跟着男人们出工上地;冬春天稍有空闲时,又开始了纺线织布、拆洗被褥、推磨赶碾子。母亲白天忙,晚上也忙,常常忙到后半夜,才能吹灯睡觉。
像陀螺一样忙碌的母亲,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儿子,经常是一边忙着手中的营生,一边出谜语让我猜。
纺线时,母亲说:“从南飞来一只雁,腰里别着十八支箭,嗡嗡嗡,嬎(fan去声)个蛋。”问我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母亲的话里藏着玄机,托着脑袋半天想不出来,咕哝道:“这是个什么破雁子,你飞你的吧,身上带着箭干什么?又不是猎人。”母亲给我讲什么是谜语,谜面与谜底是什么关系。看我还是不清楚,母亲就夸张地摇车,夸张地抽线,还让我数纺车轮子有多少片木板。看我仍然不明就里,母亲指着锭子上的线坨问我:“这白白的、圆圆的像个什么?”——母亲一遍又一遍让我观察,给我讲解,直到启发着我说出“纺车”的谜底时为止。
帮母亲推磨,母亲也要给我出谜语:“道路弯弯不见头,石头层层不见山;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说完就问我:“说说这是什么?”因为我有了以前的经验,知道母亲的谜语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我也就“顺藤摸瓜,由远及近”,这回我很容易就说出了“推磨”的谜底。母亲微微笑了笑,接着又说:“说眼不是眼,眼睛把饭咽;石头垒石头,口粮往下流。”再让我猜。这回我更容易猜着了:“还是推磨呗。”母亲发现我已经找到了猜谜的门径,高兴地摸了摸我的头,就算是对我的最好亲昵与奖赏了。
母亲出的谜,多与身体和日常活动有关,既风趣又幽默。比如:
“一个南瓜圆又圆,七个窟窿在上边,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脑袋)
“半墙两个小圪窑,里边两颗黑葡萄。”(眼睛)
“解开倒了,捆起来跑了。”(人)
“一母所生弟兄多,先有弟弟后有哥。”(牙齿)
“我家有个陶乖乖,早晨走了黑夜来。”(夜壶)
“小时青蛋蛋,老来红蛋蛋,扯开没裆裤,露出黑蛋蛋。”(花椒)
“哇里呜,呜里哇,四条蹄子没尾巴。肚里轰隆隆响,嘴里吐黄沙。”(米车)
童年时,村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晚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单调。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睡得早,母亲担心我干扰她,也让我早早睡下。全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我一时睡不着,就缠着父亲说谜语——
父亲:“一个木箱子,铁匠铺里敲梆子。是什么?”
我:“风匣。”
父亲:“风匣不风匣,两头绣花叶,常在炕头歇?”
我:“枕头。”
父亲:“枕头不枕头,石板上边来回走,谷子黍子压破头?”
我:“碾子。”
父亲:“碾子不碾子,长着铁刺刺,地里一片子?”
我:“耙。”
父亲:“耙不耙,三条腿儿都朝下?”
我:“耧。”
父亲:“耧不耧,地角卧着独脚猴?”
我:“犁。”
父亲:“犁不犁,地角插了一杆旗?”
我:“鞭子。”
父亲:“鞭子不鞭子,杆上带片子,弯下腰来割麦子?”
我:“镰。”
父亲:“镰不镰,半空里一只碗,下雨下不满?”
我:“野雀窝。——早知道了,这些都简单,你说一个难一点的吧。”
旁边补衣服的母亲听见了,忍不住插话道:“一个小女儿,咕嘟红嘴儿,不吃三茶六饭,只喝一口红水儿。你猜猜?”
我没有猜出来:“你说的太难了,不要你出,让我爹出。”
父亲接着说:“枣也长,枣也大,三间房子放不下。你再猜。”父亲看我一时想不起来,就提示道:“我出的和你妈说的是一个东西,这会儿咱家里就有。”我突然明白了,脱口而出:“灯!”
……在我和父亲猜谜的过程中,一个晚上过得很快,母亲也准备睡觉了。这时,父亲让我把灯吹灭。我运足了气,好不容易才把灯吹灭。父亲又出谜语了:“再给你出一个谜语,猜出来睡觉——冬天胖,夏天瘦,也没骨头也没肉。”
我联想刚才的动作,很快就猜到了:“出的气吧。”
父母看我猜对了,一家人笑起来。这笑声,伴随着我们进入了梦乡。
夏天的饭场上,也是人们猜谜的好地方。天空月明星稀,地面凉风习习。吃过饭后,余热难消,村民仍然散坐在一起,山南海北侃大山,尽情放飞着思绪,也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良辰美景。
这时候,孩子们也完全自由了,有的做游戏,有的听大人讲故事,有的则互相猜谜语。
在邻居的几个孩子中,珍珍、苗苗大几岁,已经上学了;黑蛋、豆豆小一些,还在家里玩。那时,村里还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都处于散养状态。珍珍和苗苗作出一副大姐姐的样子,要给黑蛋、豆豆出谜语。
珍珍:“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你们快猜。”
苗苗躲在珍珍背后,使劲地揪自己的耳朵,向两个孩子挤眉弄眼使眼色。这个动作被眼尖的黑蛋看见了,急忙说:“我猜出来了,我猜出来了,是耳朵。”
珍珍似乎发现了什么,但没有吭声,继续出谜语:“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栽在地底下。你们说这又是什么?”
苗苗一时想不起来应该怎样比划谜底,发了愁。黑蛋看不到提示,也只好与豆豆趴在席子上,双手托着脑袋老老实实思考起来……
心急的苗苗无计可施,不耐烦了,责怪珍珍:“你出的谜语太难了,我来出一个简单的吧。你们听着: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黑蛋和豆豆想了一会,也没有猜出来。这时的猜谜现场就有点骚动不安,珍珍和苗苗两个人争执起来——
珍珍:“你的谜语比我的还难呢。”
苗苗:“我的不难,辣子谁没有见过?”
珍珍:“见过就能猜上来?我说的萝卜都还吃过呢!”……
两个姐姐争吵起来,黑蛋和豆豆也趁机捣乱,这场猜谜活动眼看无法进行下去了。
争吵到后来,苗苗和珍珍争着用上了最“毒”的一招——
苗苗:“我破谜,你不猜,”
珍珍:“稀屎抹你两圪腮。”
苗苗:“我用铁锨铲,”
珍珍:“你用舌头舔。”
黑蛋、豆豆虽然刚才没有猜出谜语来,现在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却急不可耐,也顺口念叨起来:
“我用套子(棉花)擦,
你用嘴不(品)咂。
我说呸呸呸真脏,
你说喃呦喃呦真香!”
——儿歌到了最后 ,是他们四个人一起说完的,已经分不清谁是谴责者谁是被谴责者,搅和成了一锅稀粥……
申树风
也许是性情的缘由,在故乡这么多的娱乐活动中,我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猜谜语。仔细回想,当年的猜谜语活动,就是启发联想、由此及彼、考验脑子灵敏度的急转弯游戏了。
说到猜谜语,就想起了父母亲,他们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肚子里却装有很多趣味横生的谜语。我刚刚懂事,父母便开始给我出谜语了。他们给予子女的启蒙教育,就是从猜谜语开始的。
在家里,母亲是名副其实的“总理”,她什么事都要管,可谓“日理万机”,一年四季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农忙时不用说,每天跟着男人们出工上地;冬春天稍有空闲时,又开始了纺线织布、拆洗被褥、推磨赶碾子。母亲白天忙,晚上也忙,常常忙到后半夜,才能吹灯睡觉。
像陀螺一样忙碌的母亲,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儿子,经常是一边忙着手中的营生,一边出谜语让我猜。
纺线时,母亲说:“从南飞来一只雁,腰里别着十八支箭,嗡嗡嗡,嬎(fan去声)个蛋。”问我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母亲的话里藏着玄机,托着脑袋半天想不出来,咕哝道:“这是个什么破雁子,你飞你的吧,身上带着箭干什么?又不是猎人。”母亲给我讲什么是谜语,谜面与谜底是什么关系。看我还是不清楚,母亲就夸张地摇车,夸张地抽线,还让我数纺车轮子有多少片木板。看我仍然不明就里,母亲指着锭子上的线坨问我:“这白白的、圆圆的像个什么?”——母亲一遍又一遍让我观察,给我讲解,直到启发着我说出“纺车”的谜底时为止。
帮母亲推磨,母亲也要给我出谜语:“道路弯弯不见头,石头层层不见山;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说完就问我:“说说这是什么?”因为我有了以前的经验,知道母亲的谜语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我也就“顺藤摸瓜,由远及近”,这回我很容易就说出了“推磨”的谜底。母亲微微笑了笑,接着又说:“说眼不是眼,眼睛把饭咽;石头垒石头,口粮往下流。”再让我猜。这回我更容易猜着了:“还是推磨呗。”母亲发现我已经找到了猜谜的门径,高兴地摸了摸我的头,就算是对我的最好亲昵与奖赏了。
母亲出的谜,多与身体和日常活动有关,既风趣又幽默。比如:
“一个南瓜圆又圆,七个窟窿在上边,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脑袋)
“半墙两个小圪窑,里边两颗黑葡萄。”(眼睛)
“解开倒了,捆起来跑了。”(人)
“一母所生弟兄多,先有弟弟后有哥。”(牙齿)
“我家有个陶乖乖,早晨走了黑夜来。”(夜壶)
“小时青蛋蛋,老来红蛋蛋,扯开没裆裤,露出黑蛋蛋。”(花椒)
“哇里呜,呜里哇,四条蹄子没尾巴。肚里轰隆隆响,嘴里吐黄沙。”(米车)
童年时,村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晚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单调。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睡得早,母亲担心我干扰她,也让我早早睡下。全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我一时睡不着,就缠着父亲说谜语——
父亲:“一个木箱子,铁匠铺里敲梆子。是什么?”
我:“风匣。”
父亲:“风匣不风匣,两头绣花叶,常在炕头歇?”
我:“枕头。”
父亲:“枕头不枕头,石板上边来回走,谷子黍子压破头?”
我:“碾子。”
父亲:“碾子不碾子,长着铁刺刺,地里一片子?”
我:“耙。”
父亲:“耙不耙,三条腿儿都朝下?”
我:“耧。”
父亲:“耧不耧,地角卧着独脚猴?”
我:“犁。”
父亲:“犁不犁,地角插了一杆旗?”
我:“鞭子。”
父亲:“鞭子不鞭子,杆上带片子,弯下腰来割麦子?”
我:“镰。”
父亲:“镰不镰,半空里一只碗,下雨下不满?”
我:“野雀窝。——早知道了,这些都简单,你说一个难一点的吧。”
旁边补衣服的母亲听见了,忍不住插话道:“一个小女儿,咕嘟红嘴儿,不吃三茶六饭,只喝一口红水儿。你猜猜?”
我没有猜出来:“你说的太难了,不要你出,让我爹出。”
父亲接着说:“枣也长,枣也大,三间房子放不下。你再猜。”父亲看我一时想不起来,就提示道:“我出的和你妈说的是一个东西,这会儿咱家里就有。”我突然明白了,脱口而出:“灯!”
……在我和父亲猜谜的过程中,一个晚上过得很快,母亲也准备睡觉了。这时,父亲让我把灯吹灭。我运足了气,好不容易才把灯吹灭。父亲又出谜语了:“再给你出一个谜语,猜出来睡觉——冬天胖,夏天瘦,也没骨头也没肉。”
我联想刚才的动作,很快就猜到了:“出的气吧。”
父母看我猜对了,一家人笑起来。这笑声,伴随着我们进入了梦乡。
夏天的饭场上,也是人们猜谜的好地方。天空月明星稀,地面凉风习习。吃过饭后,余热难消,村民仍然散坐在一起,山南海北侃大山,尽情放飞着思绪,也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良辰美景。
这时候,孩子们也完全自由了,有的做游戏,有的听大人讲故事,有的则互相猜谜语。
在邻居的几个孩子中,珍珍、苗苗大几岁,已经上学了;黑蛋、豆豆小一些,还在家里玩。那时,村里还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都处于散养状态。珍珍和苗苗作出一副大姐姐的样子,要给黑蛋、豆豆出谜语。
珍珍:“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你们快猜。”
苗苗躲在珍珍背后,使劲地揪自己的耳朵,向两个孩子挤眉弄眼使眼色。这个动作被眼尖的黑蛋看见了,急忙说:“我猜出来了,我猜出来了,是耳朵。”
珍珍似乎发现了什么,但没有吭声,继续出谜语:“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栽在地底下。你们说这又是什么?”
苗苗一时想不起来应该怎样比划谜底,发了愁。黑蛋看不到提示,也只好与豆豆趴在席子上,双手托着脑袋老老实实思考起来……
心急的苗苗无计可施,不耐烦了,责怪珍珍:“你出的谜语太难了,我来出一个简单的吧。你们听着: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黑蛋和豆豆想了一会,也没有猜出来。这时的猜谜现场就有点骚动不安,珍珍和苗苗两个人争执起来——
珍珍:“你的谜语比我的还难呢。”
苗苗:“我的不难,辣子谁没有见过?”
珍珍:“见过就能猜上来?我说的萝卜都还吃过呢!”……
两个姐姐争吵起来,黑蛋和豆豆也趁机捣乱,这场猜谜活动眼看无法进行下去了。
争吵到后来,苗苗和珍珍争着用上了最“毒”的一招——
苗苗:“我破谜,你不猜,”
珍珍:“稀屎抹你两圪腮。”
苗苗:“我用铁锨铲,”
珍珍:“你用舌头舔。”
黑蛋、豆豆虽然刚才没有猜出谜语来,现在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却急不可耐,也顺口念叨起来:
“我用套子(棉花)擦,
你用嘴不(品)咂。
我说呸呸呸真脏,
你说喃呦喃呦真香!”
——儿歌到了最后 ,是他们四个人一起说完的,已经分不清谁是谴责者谁是被谴责者,搅和成了一锅稀粥……
申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