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MSI及K-ras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hens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重荧光PCR及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SI状态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5.2%(55/1 066)。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性别、年龄、结直肠癌发病部位、T分期、N分期等构成比与同期收治的单发结直肠癌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TNM分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单发结直肠癌患者及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结直肠病变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35.5%(359/1 011)和41.8%(23/55)。55例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中,异时性双原发癌48例,同时性双原发癌7例;其他肿瘤先发41例;结直肠癌外肿瘤以消化系统肿瘤最为常见[41.8%(23/55)],最常见器官为胃[20%(11/55)]。与同期单发结直肠癌比,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中仅2例患者同时存在MSI-H状态和K-ras基因突变。

结论

直肠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病变部位,胃是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结直肠癌外肿瘤最常见器官;与单发结直肠癌患者相比,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存在MSI-H发生率高的风险,而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53.7岁。致压物按性质分类包括软性胸椎间盘突出5例、钙化或骨化型胸椎间盘突出7例、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型突出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胸脊髓病症状,其中7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采用局部麻醉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通道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椎管肿瘤、包括椎管内外沟通肿瘤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2017至2019年应用微创通道[Quadrant通道或MLD(Micro Lumbar Discectomy)后路微创牵开器系统]切除椎管肿瘤的31例患者(微创通道组),同时选择同期应用传统后路椎板咬除的开放手术切除椎管肿瘤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开放手术组)。从术中情况、手
肺隐球菌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长,是仅次于念珠菌、曲霉菌的第三大类肺真菌病,在免疫功能正常和低下者中均可发生,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易导致误诊和漏诊。深刻认识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病原学涂片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具有较高的快速诊断价值。治疗首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需足量足疗程。
在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创新性提出脊(柱)·(脊)髓共赢理念(简称脊·髓共赢),着力促进多学科合作,构建全面、系统和规范化治疗体系,切合国际神经外科发展潮流,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脊柱脊髓防治品质,充分展现神经外科学会大力推动脊柱脊髓学科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学科与国际神经外科发展现状、与国内骨科的脊柱脊髓业务量和影响力比
目的探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慢性创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22例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创面累及下肢、创面分型、创面持续时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肺炎及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彩色超声结果,确诊为DVT者
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重复畸形并异位胰腺病例的治疗经验,在全麻腹腔镜下行盆腔肿物切除、直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直肠和膀胱之间,质韧,肿物下部分与直肠关系密切,无法与直肠分开,在肿物下方约2.0 cm切断直肠,将肿物完全游离,将肿物及直肠近端残端提出腹腔,在肿物上方约2.0 cm处切断直肠,正常肠管端端吻合。
本文报道1例因"腰痛、下肢无力3个月,睾丸肿痛2个月,臀部及双下肢肿痛1个月",椎管内血肿清除术后入院患者。最终确诊为特发性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合并附睾炎,后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未再新发血肿。
目的探讨应用全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切除腰椎哑铃型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切除的12例腰椎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den分型,12例中Ⅲ型5例,Ⅳ型7例。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全部一期全切除,病理学诊断全部为神经鞘瘤(
作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通道技术包括了经皮通道下的显微技术(显微镜)、内镜技术和正在研发的微通道机器人技术。这些通道脊柱外科技术有各自优点和不足之处,显微镜和内镜技术两者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复杂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肿瘤。通道脊柱外科技术将是一种潮流和趋势,神经外科、骨科和疼痛科等医生要摒弃门户之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共同为造福脊柱脊
目的探讨通道椎旁入路显微镜椎管减压术与传统半椎板入路手术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将56例患者分成通道椎旁入路组(n=35)和传统半椎板入路组(n=21)两组手术,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