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性语境看中小学教师评价之变革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代性语境中走来的教师评价曾对教育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和激扬教师生命的需要,教师评价需要进行变革。
  现代性一词是歧义迭出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谓的现代性一词,主要指大约自17世纪以来依照所谓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那些基本原则(自由,平等,理性,进步等)而首先在西方产生和建构起来然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曾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管人们愿不愿承认,理性,尤其是科技理性已经统治了人类,成为我们评价事物的标准,控制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基于此,学者普遍开始反思这种建立在科技工具理性之上的思维方式,并提倡回归人文,回归生命,走和谐的人文之路。
  一、现代性语境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生命
  教师评价(teacher evaluation)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采取多种方法搜集评价资料,对教师个人的资格、能力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知,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程序,不同的评价方法都会导致不一样的教师评价。而我们现在的教师评价普遍是在一种现代性语境中进行的,它虽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成效,但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评价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之处。
  1.现代性语境教师评价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效率理性”。工具理性是最典型的现代性语境,它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
  在现代性语境中,教师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实在和精确的,有明确目标的,当评价达到这些标准或者常模后便能达到最大的效率。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评价的首要目的是鉴定、管理功能,并不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这种价值取向的弊端在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尤为突出。
  在工具理性的强大影响下,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陷入“科学主义”的偏执之中。“科学主义”倾向使评价为了获得更精确和实实在在的资料,有意识地把自己和生活世界划分开来。这种教育评价只看到客体的外在表象及数学逻辑所创造出来的形式结果,却看不到主体及评价科学的原本目的,忽略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带有“管理主义”和“科学主义”色彩的教育评价过程中,人的非本真状态往往都比较严重。换言之,传统教育评价是外在于人之存在的事物,故人在其中失却了本真的生活、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2.现代性语境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生命的激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修道之人也。但是长期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却导致对教师群体的生命忽视,教师沦落成“工匠”,失了魂魄,没有活力。对此,早有学者指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所有的知识都是精确的、标准化的,“紧张”的反义词只能是“放松”,“轻松”则是错的,冰化后便是水而不能是“春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围绕着日渐精确、难度日渐上升的机器奔跑,在焦虑与紧张中运转着,稍有一个齿轮不够吻合便会被体罚、淘汰,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被碾碎而成为牺牲品。学校成为测验的场地,学生是所有测验的被试,教师是所有测验的主试,学校行政人员是所有测验的监察者,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都成为测验的奴仆,所有人的命运都由测验来宣判。教师只是教的工具,而不是一位思考着的学者,更不是传道之人。现代性语境下的这种知识观导致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生命的典型例子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上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教学评价客观化,追求评价对象客观化,实质就是将教师对象化、人性物化,违背了生命主体性、能动性的本质。强调评价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防止评价者个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等主观因素渗透评价过程,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归根结底,就是否定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极端的“技术理性”。这种理性走向极端,会使科学与人类陷入危机,更会使教师的生命暗淡无光,失去生命的激扬。
  二、积极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性教师评价
  1.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就是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教学能力,甚至是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形成过程,其主要集中于教师个体的教学专业素质的养成。它重视教师个体层面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强调教师在“成事”中“成人”。另外,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专业自我意识,从职业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向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的自主专业化,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反思取向”,而这都不是简单的可以通过“实证”而进行评估的,有时这些教师个人成长更多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是难以测量和言说的。教师在基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识及其实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批判性的研究,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理性,拓展专业自主,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速成和达成某一外在目的。它需要相应的教师评价与之适应,但是如今的教师评价更多是强化各项指标的达标率,如学历达标等。当我们的教师队伍呈现高素质、高学历的时候,这个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教师评价标准将被更合适的评价标准替代。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近几年来教育评价变革的方向之一,它坚持“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持续成长和发展”的评价观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持续成长和发展,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自我完善和追求卓越的过程,以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四是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五是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六是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七是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八是扩大交流渠道;九是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方案;十是注重长期目标。总之,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完善,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自己。
  2.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激扬教师生命的需要
  教育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灵魂之间的碰撞;学校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寓所,应该是“诗意般栖息之地”。没有被称为“中小学生命之源”的教师的生命活力,中小学只能是死水一潭。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怀。教育在促使生命超越纯动物性存在而成为“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教育评价所关注的正是教育活动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上的合理性——通过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教师不断扬弃现存教学中不合理的成分,寻求更合理、更适合人本性的教育。因此,通过教育评价可以确保教师始终可以“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并在这样的教育中不断实现超越和完善。所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于教师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真实性,呼唤还原教师生命。发展性评价的真实性诞生于教育评价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发问和追寻中,积极追求着人在教育评价中的回归。真实性实质为:对“人”的评价,着眼于生成人的独特性与创造力,着眼于人的本真性的发扬。在真实性情境中,教师以主体身份进行生命创造,自由地进行选择,教师因此生活于本真状态之中。教师在自己的反思性实践中不断反思,批判地进行创造、建构,进而努力重建人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实践中实现着教师在教育评价中的回归,更是激扬教师教学生命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以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课程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为基础,主张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展现和认同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情感和态度,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激扬生命,创造教学奇迹。
  
  ◇责任编辑矣 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