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青:“飞虎队”队长的刚与柔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青

  2005年赴四川抗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2010年成为青海玉树地震储备支援人员,2013年支援青海格尔木人民医院护理禽流感及甲流病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医师李晓青再次率先请战,随江苏第一批支援湖北黄石医疗队奔赴前线……铠甲上身,她是无畏冲锋的战士;护目镜后,却藏着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眼眸。

在ICU一待就是8小时


  出征经验丰富,李晓青习惯到了一个新战场先到处转转,把自己工作的地方从里到外“摸个清楚”。2月14日,进入黄石市中医医院 ICU病房的第一天,她连续待了8个小时,同事几次用对讲机呼她出来换班,她的回答都是“再等一等,马上就好”。
  早上8点,穿好层层防护服,李晓青进入重症病区“试岗”。她需要尽快熟悉每一处角落,以求最短时间进入工作状态。试岗规定的时间转眼过去,李晓青却迟迟没有离开。她逐一查看14位重症患者,包括每个人的诊疗记录和用药情况,翻阅加问询,一趟下来需要2个小时。随后她又确认了一遍院感防控的所有环节,将病房的方位布局、物品放置等情况深深烙在脑海里后,她对自己的这趟试岗才算满意。走出病区,已是下午4点。
  8个小时已经超出一个N95口罩的一般有效时间,然而形势紧迫,李晓青顾不上那么多。脱下防护服时,她像刚从水里被捞出来,浑身都被汗水浸湿,脸上也布满一道道勒痕。“特别渴,想抱着茶缸猛喝一顿。”这是她最大的感受。同事心疼她冒着风险干活,李晓青赶紧保证,“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留意时间,好好保护自己。”
  支援队伍出发前,黄石市中医医院是当地收治病人及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这场仗有多难打可想而知。李晓青抵达后挂职黄石市中医医院护理组组长兼重症医学科业务护士长,负责管理的团队在工作中暴露风险相对较高,这8个小时的一丝不苟源于她内心暗自下定的决心:既要带领整个护理团队与医生打好配合战,也要保证队伍里每个人平安无虞。

冲在前面的“飞虎队”队长


  正式上岗后,李晓青带领团队火速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护理流程与规范,同时将自己此前累积的工作经验应用到抗疫一线,包括改造病区三区两通道、建立临床护理巡查制度、制订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护理操作流程及治疗记录单等,使一切以最快速度步入正軌。每天早上8点,李晓青跟随班车前往医院,与夜班同事交接后便开始随着医生查房,同时检查病房里的物资配备、消杀情况,接着展开一整天的救治与护理工作。
李晓青(右二)

  看似稳定的日常流程之外,变数随时发生。危重症患者相较普通患者更易出现合并器官衰竭和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因此上一秒尚正常的病人,下一秒情况可能就急转直下,下了班接到通知立即赶回医院紧急救治患者对李晓青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每一个病人的好转,都会给我们特别大的动力。”病人的情况一天天改善,对医务人员是极大的鼓舞,支撑着李晓青所在团队在高强度下有序地运转着。
  李晓青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比喻,“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不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夯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具备精准的病情观察和分析应变能力。如果让我形容,我愿意叫它护理团队中的‘飞虎队’。有重症医护人的专业素养和专科技能,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在她眼中,如果说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大门,重症医护就是最后的守门人。面对最险峻的情势,需要最专业的素养,这支由江苏其他12家医院和当地6家医院的护士组成的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里,队员们听李晓青说得最多的就是“我先上”。
  从16岁开始工作,李晓青在ICU一待就是22年,“大前辈”的身份让她有一种主动担当的使命感,危险的操作,她总是冲在最前面:首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首例有创压力监测,首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在黄石市中医医院的这些日子,李晓青带头完成了各种高难度“动作”,而队员们也渐渐将这位体型娇小的“晓青老师”看作“飞虎队”队长一般的人物,有她在,心里很踏实。

“铠甲”下的温柔


  每天,李晓青和队员们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里待五六个小时,累得说不动话时,她们会用眼神跟患者交流。“你愿意和他对视,有眼神的交流,在心理上就会给他们特别大的鼓励。”李晓青说,“晴天的时候我们还能看见病房走廊尽头的阳光,而他们能面对的只有屋顶、墙壁和嘈杂无序的声音,还有全副武装又甚少开口的我们。”因此,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她也要传达到。
  日复一日的快节奏工作容易让人模糊了时间的界限,李晓青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们只顾着忙,忙到只把他们当成病人,只想努力救活每一个,却忘记了他们在这里的孤独和绝望。”李晓青曾这样写道。常规治疗之外,她总是很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每天进入病区前,她会做几样小手工带进去,比如给橡胶手套充上气,在防护服上画画,或是写上各种暖心的鼓励。得知病房里的老奶奶因为思念家人尤其是小孙子,胃口总是好不起来,李晓青特意在充了气的橡胶手套上画了一个笑脸,并写上一句 “孙子打电话给你,让你多吃饭哦!”简单的一句话让奶奶笑了,也愿意乖乖吃饭了。
  李晓青曾在日记里总结自己在黄石的每一天:“从来到这里开始,总是不记得今天是几号和周几,每天都重复着从酒店到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练得最多的是穿脱防护服,做得最多的是洗手和各种抢救,刷得最多的是群里患者的病情和信息,看得最多的是每个患者的监护仪、呼吸机和注射泵,听得最多的声音是病房里乌拉乌拉的对讲和各式仪器的报警,讲得最多的是——别怕,加油!”
  救治有条不紊地推进,重症病区里的病人每天都在减少,“别怕,加油”之外,越来越多的病人能与李晓青聊聊天了。“今天有没有不舒服?”“继续加油,多吃一点!”李晓青的口头禅丰富了起来。不肯吃饭的老奶奶不仅能与小孙子通电话了,还和医护们成了好朋友,转去普通病房那一天甚至闹了脾气,因为不想离开已经十分熟络了的这群医护们。
  “虽然我们是在重症病区,看不到病人完全好转出院的样子,但危重病人转出去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给我们最大的鼓励。”几乎每个病人离开时都会要求和医护们合影,带着笑容“比心”,这时就是李晓青最舒心的时刻——她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在苏州工匠园开展直播活动  在融媒体时代,苏州市吴中区妇联牢筑根基、织密网络、创新平台、紧贴需求,找准工作定位,汇聚主流声音,形成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妇联融媒体工作新格局,开创新形势下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喜迎建党100周年,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庆祝建区20周年,吴中区妇联以“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
期刊
汤德珍  舒婷的《致橡树》是汤德珍最喜欢的一首诗,过去的人生里,无论霜击或风雨,痛苦或甜蜜,她习惯做一株坚持位置、热爱大地的木棉,守着一方独立的精神空间,爱人爱己。生就不甘平凡  外人眼中的汤德珍是个能干的企业家,白手起家成为南京沃尔德防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被评为“中国好人”;她还是个富有浪漫气质的诵读者,自费60多万元投身公益诵读,生活里充满爱与诗歌……而在这些光环
期刊
宋小梅  当初从零起步,宋小梅摸索着创业,现在她又开始学习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到真正的平衡——不是家长会的从不缺席,也不是一件件精心准备的出差礼物,而是用心的陪伴和平等的对话。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事业上有爱人的支持,在生活中和儿女共同学习,宋小梅对未来充满信心。从0到1,事业起步  虽然出身于泰州姜堰普通农家,创业却是宋小梅念书时就下定的决心。小时候家境不算好,宋小梅养成了凡事不依赖别人的习
期刊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回顾2020年,苏州市相城区妇联在相城区委和上级妇联的领导下,立足本职服务妇女,传承弘扬文明家风,关爱困境家庭,妇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各个领域切实发挥出“半边天”作用。搭惠企平台,展巾帼风采  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亚萍发挥专业特长为农民服务,在蔬菜种植行业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草莓基地”,成立苏州市小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林
期刊
张娜  在张娜看来,妈妈是身份,不是职业。她从家庭主妇变身为电商创业者,除了转换了身份,更改变了人生。“我将以我的经验,继续带动更多妈妈们加入创业,改变人生。”张娜说。辞职做电商  张娜浑身散发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2015年,她因为生孩子,辞去外地工作回到老家徐州睢宁。一下子从职场女性变成家庭主妇,她觉得自己失去了斗志,需要做点事情来实现人生价值。  张娜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做起了电商,而且发展得很好
期刊
翟秀芳(右二)  “你可以比想象的更优秀”,这是翟秀芳的奋斗宣言。她曾因童年经历了车祸等诸多不幸,成为政府关注的救助对象。在社会的关心下,她坚定地站起来,并决心成立社工机构,将从社会获得的支持和关爱传递下去。何惧苦难,有爱就能站起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翟秀芳6岁时遭遇一场车祸,双腿受伤严重,当她从病床上醒来,母亲双眼含泪地安慰她。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截肢,父母坚决不同意,医生只能硬着头
期刊
1871年年底,五名日本女孩随使节赴美留学。登船时,她们当中有一个身穿火红和服的小小身影,她就是津田梅子。她是女孩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7岁。父亲曾是将军幕府的翻译官,他希望女儿接受西方教育,政府招募女学生时,他为梅子报了名。  三周的航行苦不堪言,蜷缩在狭小的船舱里,梅子懵懂又忐忑。到美国后,她寄宿在作家查尔斯·兰曼家中,并进入一所女校就读。  英文从零开始,但二年级时她已是班级第一。融入美国社会
期刊
朱小英  朱小英有一次好奇地问儿子彭将,“你怎么没有叛逆期啊?”没等彭将回答,她又积极地表示自己不会拖儿子后腿,坚决不做“更年期老妈”!彭将被朱小英逗笑了,他愉快地伸出手,和老妈握了握——表示母子同盟“成立”。抓住梦想中的那束光  “如果让我打个比方,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这是飞龙教育集团创始人朱小英的教育观,她也确实如此践行着,无论是对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对自家的孩子。  朱小英是家里第七
期刊
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展示汉服  在法国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每逢周末,彭静旋都会换上汉服,带上古筝和音响设备,去波尔多街头演奏一曲又一曲动人乐章。古筝流水般动听  彭静旋的母亲喜欢音乐,尤其爱唱民歌,父亲是二胡资深爱好者,耳濡目染下,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彭静旋7岁时,电视剧《还珠格格》正热播,她被弹古筝的紫薇打动。“学古筝有这个因素,但主要觉得古筝有流水般好听的声音。”她说。  初三时,彭
期刊
情定少年时  黄志芳自小就很崇拜金庸小说里来去如飞的大侠,她的心里悄悄种下一个习武梦。初中毕业后,黄志芳向父母表达了学习武术的想法,父母商量后将她送去了河南塔沟武术学校。  武校里,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起练功,难免青春的悸动。长相清俊的黄志芳总是男孩们偷偷关注和议论的中心,张飞就是这些男孩中的一个。  武校校规严格,张飞虽然心仪黄志芳,但从未正式表白过,只是默默关心着她的一举一动。那时,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