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无主义的样态透视、成因反思与治理进路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其他文献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
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它不仅是立党强党的精神财富,更是国家治理的精神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人民幸福的精神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域下,应从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传播中国精神等方面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