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佩]那些生活里的小确幸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大物理系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看到这一连串典型理科生的标签,如果你脑海里浮现的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理科天才”们的形象,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标签的主人叫郭正佩,台湾女生,知性,也感性。
  她热爱旅行、摄影,喜欢看文艺电影,钟爱阅读旅行文学,还爱猫。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的《绿光》,她可以在电影院一口气连着看三场。喜欢的作者的书,她会反复阅读多次。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她居住在东京吉祥寺附近,与两只流浪猫相依为命地生活。
  她亲历过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未来之旅”,并写下第一本书《e猫掉进未来汤》;她带着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寻找他笔下1920年代的巴黎,写下《丝慕巴黎》、《圣杰曼的佩》;她朝圣村上春树笔下的希腊和东京,完成《希腊·村上春树·猫》、《东京·村上春树·旅》……无论是阅读、旅行、书写,郭正佩借由现实与书中连结的世界,从微小琐碎的事情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小确幸”。
  
  e猫掉进未来汤
  旅行,是郭正佩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词。
  要盘点对郭正佩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一定会追溯到大一暑假的那趟三个月的纽约自助行。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台湾。在这次旅行中,她经历了巨大的文化洗礼,赫然发现自己原本的世界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纽约之行激发了她探索这个世界的愿望。回台湾后,她发愤学习语言,除了英文,她还学了法文、日文、德文和西班牙文,她觉得多学会一门语言,就多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对于旅行以及旅行文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从台大物理系毕业之后,郭正佩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再一次经历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头脑激荡。“就是这样的多元化,让媒体实验室生生不息,让点子在不同学科中互相激荡延伸。你会看到古典艺术学系毕业的女孩,拿着焊枪坐在发光二极管电阻电线之间认真地组合起电路;你会看到头发好像两个星期没洗的标准黑客型男孩,在绘图软件前有点不好意思地画出心目中的接口设计;你会看到从前念文科的克莉丝汀,面前屏幕上出现的是万行的JAVA程序;你也会看到电机系出身的班捏着粘土,这是他那3D野狼的模型。在这里,没有谁只能做什么事,没有谁不能做什么事。”(摘自《e猫掉进未来汤》)
  郭正佩形容这段学习生活“好像是一场发生在未来世界的旅行”,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既是实验室里某些工程的参与者,又以外来者的身份看待实验室里各种天才如何思考,如何碰撞出思想火花。她将这段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以旅行文学的写法写成《e猫掉进未来汤》(《eCat in the Media Wonderland》)一书。
  
  重度村上春树迷
  或许带着村上春树的书去朝圣、八年内三次按照出版时间的顺序重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并无法凸显郭正佩有多么热爱村上,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村上读者都可能会做的事情。但是看到以下举动,你一定会毫不吝啬地将“重度村上春树迷”的称谓给予她——
  2008年,她带着那本最爱的村上春树的书——《远方的鼓声》(大陆译为《远方的大鼓声》)跑去村上写《挪威的森林》和此书背景之一的希腊斯佩察岛、米克若斯岛、克里特岛等地朝圣,出版《希腊·村上春树·猫》一书;2010年,她从村上四、五十本书中,整理规划“宿命性渗入浓浓村上春树性的”东京之旅,出版《东京·村上春树·旅》;
  她执着于《1Q84》提到的东京首都高速公路位于三轩茶屋附近的太平梯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为了“对比三轩茶屋交叉点和住在爱琴海斯佩察岛被摩托车噪音骚扰哪个对神经比较刺激”,她分别去了一趟希腊斯佩察岛和东京三轩茶屋附近,并得出“斯佩察岛比三轩茶屋好太多”的结论;她甚至不惜花费许多篇幅求证,《人造卫星情人》(大陆译为《斯普特尼克恋人》)中女主角小堇消失的那个岛,原来是希腊的“村上岛”的地理环境加上“斯佩察岛”兴衰历史创造出来的混合岛,所以村上春树在小说里一直以“那个岛”称呼他,“因为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没有名字。”
  郭正佩第一本读的村上春树的书,是小说《遇见100%女孩》。那时,读村上的书对她而言“有点似懂非懂,但是陆陆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直到一个人到美国、法国和日本生活,离开原来的朋友圈和生活圈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时,重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她读到书里面主角的疏离感和孤独感。郭正佩说,“读村上的作品有时候会有很强烈的映射感,有一种共鸣。就好像我在东京,这座城市有几千万人,可是他们好像都跟我没有很大的关系。可是我又不是观光客,我在这里已经读书、工作、生活了八年。”
  在摊开来的,大大的东京地图上,涂涂写写画画,郭正佩勾画出了一张村上春树的文字和东京这座城市与自己交织而成的生活地图:那些在吉祥寺的“John Henry's study”、“More”、以及“Scratch”爵士喫茶店,写《丝幕巴黎》、《圣杰曼的佩》、《希腊·村上春树·猫》被爵士乐包围的美好时光;在井之头公园长椅上看书的午后……
  那是一场郭正佩初抵东京时便想完成的“关于村上春树的东京之旅”。郭正佩说,凭着完成这本书的目的,她在习以为常的东京,意外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在三轩茶屋附近,偶然吃到的鳗鱼饭……通过那些在现实生活里跟书里联结的场景,她“一点一滴找回那一点东京生活里的小确幸”。
  尽管东京生活暂告一段落,无论身在何处,村上春树始终与她在一起。她还会不断走进村上书中的世界,去窥看、书写那些她早已铭刻于心的场景。
  
  走进时光的隧道,窥看作家创作的起点
  郭正佩还喜欢读作家们书写自己年轻时故事的文章。站在那些在现实世界有迹可循的书中场景里,她仿佛走进了多啦A梦的时光隧道。那些与自己的心水作家在真实生活发生确实的交汇,对她来说是一种珍惜的、奇妙的幸福。因为自己也是一名年轻的写作者,她常常将作家们的描写映射自己生活,得到共鸣、激励与感动。
  2001年夏天,在有点偶然及意外下,郭正佩到法国电信公司巴黎研发中心实习三个月。她带着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开始这趟短暂的巴黎生活。她寻访80年前海明威的足迹:年轻落魄时住过的地方,走过的路,常去的咖啡馆……海明威文章里写到的许多在巴黎生活的场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存在于巴黎人的生活中。这让郭正佩非常感动。
  走到海明威当年常常去的咖啡馆前,时光仿佛倒流回1920年代,郭正佩看到了年轻的海明威:那时,他只有20几岁,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一个不出名的作家;很穷困,穷到每天只好去咖啡馆,为了吹咖啡馆里的暖炉;从早到晚,点一杯咖啡。可是,那是海明威写作的起点。
  同样的,在2009年的关于村上春树的东京之旅中,郭正佩来到了村上春树在《起司蛋糕形的我的贫穷》所写到的年轻时候的生活。
  居住国分寺附近的那段时期,村上春树大学毕业没多久,和同学阳子刚结婚,很穷。租的房子在两条电车交汇的地方,像“起司蛋糕”,非常的吵,晚上村上春树和太太抱着猫取暖。当郭正佩站在村上春树40年前居住的房子前,村上已经是很有名的作家,他的《1Q84》已经出版,《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已经卖了1000万本。郭正佩看到了时光的流逝与一名作家的成长轨迹,她感动不已。她说“在那个时期,村上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很穷,很喜欢听爵士乐,于是他开了一家爵士喫茶店。一直到29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写小说。那是村上春树创作的起点。”
  
  记忆中那些温柔的时光
  郭正佩说,她喜欢变化不是那么快的东西。
  所以,巴黎是她爱的城市。从十几岁到现在,巴黎知名的古迹、景点,郭正佩或许都去过了。在她看来,巴黎拥有一种纵深和广度,从肤浅到深刻,从历史到未来。“巴黎的城市景观一百年来几乎没有变过,可是它又不是完全没有变化,它拥有很多和一百年前一样的东西,但是又不会让你觉得它很陈旧,仅是一个历史。巴黎的身上同时具有老的灵魂和新鲜的血液。它很有深度。”
  在东京,郭正佩也看到了那些她喜欢的美好时光。这是历时一个月的村上春树东京之旅中意外发现的感动。
  在那次旅行中,郭正佩用镜头记录了老式古风喫茶店和爵士唱片咖啡馆。这些照片上的东京与我们惯常在媒体上看到的很不一样,它们有一种三、四十年代欧洲老电影的感觉。那些店的老板或老板娘都已经八、九十岁了,半个世纪以来,他们每天都在店里面放着唱盘。这些场景是东京正在慢慢凋零的。郭正佩说:“在四十年前或是更早之前,日本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于是有人开了这样的店,他们从开业至今从来不曾改变过。对很多人来说,东京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在这个现代的城市里还存有这种店,我觉得这正是这个城市更值得大家去探访的地方。”
  2008年台湾Ben Q“真善美奖”(编注:一个鼓励社会大众将体现生活中体验的精彩图文,利用数码工具创作,呈现出新式的数字美学及文学的奖项)名家作品欣赏中有郭正佩的作品:暗红皮椅,深咖啡色的木桌,昏黄灯光,一叠叠陈旧的黑胶唱碟……
  那是郭正佩记忆中那些温柔的时光,也是属于她生活中的“小确幸”。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两岸出版交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两岸出版交流由非法走向合法,由地下转入地上,由民间扩大到官方,由单项发展到多项。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交流领域越来越广泛;交流内容越来越深入;交流瓶颈一次一次被突破;交流效果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取决于两岸形势朝好的方面发展,取决于两岸业界政界的共同努力。  两岸出版交流不仅使大家看到了商机,而且通过交流使两岸相互了
期刊
在齐老师口中自称“最后的书房”中,客厅上有一整面的墙是书架,架上摆满中外图书,小书桌与左后方的小书柜则是栉比地放着要处理的文件,其中有许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和文坛中的朋友来信。从书桌上的几本书,从书籍侧边上密密麻麻的标签,可见老师对于阅读的认真。1924年出生到今年,齐老师已经86岁,虽然体力上已不如前,但阅读,很认真阅读的习惯没有改变。老师说:“我要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做好。”  为何要以“很
期刊
七年级的孩子,出生在一个网络“沟通”开始成为主流的时代,透过快速的网络往返、精简的文字、表情符号来书写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或者以网络的语言,书写一连串网络交集而成的世界。  我们通常以为,那样的文字没有深度,那样书写出来的生命没有厚度,但在《花甲男孩》里,不太艰深的字句里,浅白易读的文字,却可以将文字的深度和生命的厚度精彩地表现。  出生在1987年的杨富闵,在《花甲男孩》中,不可避免地加入许多网
期刊
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2009年在台湾出版,好评一片,被认为是“1949迁台一甲子最重要最温暖的时代纪实”,图书上榜、作品获奖。学者王德威是齐先生好友,也是三联书店的作者,他将齐先生的大作推荐给三联出版,随之而来的还有王德威为《巨流河》简体版而特别撰写的后记——“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惆怅”,齐邦媛先生认为此文可为《巨流河》之导读。  台湾文学界尊称齐邦媛教授为“先生”、文坛永远的“齐老师”,她
期刊
台湾出版最近几年可谓是风起云涌,在一个完全处于自由竞争的状态下,一万多家出版公司拥挤在一个约2300万人口、3.6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水的岛屿上,其为生存发展而展开的角逐,壮观又惨烈:有些出一本书就关门;有些苦撑多年不支不得不宣布倒闭;有些两三年换一个经营法人;也有一些在市场经济汪洋中的弄潮儿,他们取得成功。而每一个成功的出版者,都是凭借先进的经营理念、强烈的市场意识、出色的职业判断力和创新能力,才足
期刊
他曾从厦门南漂到广州,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医疗机械销售人员;他曾狂热于互联网,但对数字出版却一窍不通。时过数年,面对笔者的访问,他竟能对数字出版做出如此透彻的分析:“数字出版比传统出版具备优势:首先数字出版低碳高效,是绿色阅读,与传统出版和阅读方式相比,能够存储海量信息的数字出版方式不像传统纸张那样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做原料,十分环保;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纸质出版通过新载体的表现形式,能将信息展示得
期刊
前段时间,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一个想在‘云端世纪’生存并图发展的编辑──姑且称他们为‘编辑2.0世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DNA?”  我承认,一听到他的问题,立刻愣住了,不知如何答复。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困惑来自编辑能用1.0或2.0区别吗?从1.0到2.0是连续的、切不断的演化还是一种跳跃(突变)?所谓“编辑2.0”那个世代,他们是不是像詹宏志一样,面对挑战时,看得出“新科技导引出新形势,新形势
期刊
  
期刊
编辑平台  变革,会颠覆传统,但也意味着新生。出版变革的年代,出版人如何破浪前行?  “对话出版”每期将邀请一位嘉宾,倾听他们在出版变革年代的思考与探索。  本期嘉宾,数字出版在线(www.epuber.com)发起人屈辰晨。下期嘉宾,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    书香:“数位出版在线”于2008年成立,为什么会想要成立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  屈辰晨(以下简称“屈”):其实我们从2006年就开
期刊
齐邦媛老师的自传作品《巨流河》自2009年7月出版至今,书和作者囊括了许多殊荣,中外媒体的佳评与报导不尽其数。对一些作者来说,这些荣耀和佳评应该像是桂冠加身,但对齐老师就显得很不一样。不一样的不是这些特殊的意义,而是不同于年轻人的兴奋。齐邦媛老师到目前为止仅出过四本个人著作,但她对于奖项这件事并不陌生。她说她习惯担任颁奖人,关于自己获奖没有特殊的感觉。台湾出版社带去之前代她出席领取的金鼎奖——图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