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摩登得遍体鳞伤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e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隐(1898—1934)笔下的女人,大多有一个好听而纤柔的名字:雯薇、沅青、倩娟、沁芝、文琪、兰田、沙侣、美樱……但凡纤细、柔美的人与物,都不那么硬朗、结实、耐揉搓吧?好像是。她们都是年轻的知识女性,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对未来幻想甚多,现实生活却令她们或深或浅地失落、失意;要么还阴差阳错,被抛入命运的歧途,咽尽辛酸。
  比如同学眼里又活泼又潇洒的冷岫(《胜利以后》),明知文仲有妻子,“为了爱神的使命”,仍与他结婚了,文仲事先也征求过发妻的意见,看起来是各方面都很稳妥地处置了。冷岫、文仲回到家乡,开始新旧兼容的三人行。尽管大家表面和气,尽管发妻只是摆设,冷岫依然只能独咽抑郁:“爱情的完满,实在不能容第三者于其间”。又如美娟(《一个情妇的日记》),苦恋上革命团体的领袖,视他为人间至宝,就算他已经有美满的家庭也不管不顾,能当情妇便已心甘情愿,起初确实也当得兴兴头头的。然而,情妇又怎么可能永远欢天喜地呢?
  还有《歧路》里的兰因,被子青用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俘虏了。他说得多么激奋、昂扬——我们是受过新洗礼的青年,为什么要受那不自然的礼教束缚,婚姻制度早晚是要打破的,我们为什么那么愿意去做那法制下的傀儡呢……我们要好好地爱惜我们的青春,努力装饰人间的不朽——真像是演讲台上的慷慨陈词,其实呢,是在劝她上床。兰因本是旧式大家闺秀,羡慕表姐进了新学堂。表姐对姑母狠做了一番工作,宣扬新时代的恢宏壮丽,兰因才进了女子中学。北伐革命军打来的时候,同学们都欢呼、踊跃,既漂亮口才又好的兰因被推举为妇女运动的代表,“用全部的精神吸纳新思潮,不知不觉间她竟改变了一个新的人格”。正当疏狂的时代、任性的年龄,她当然要偷偷出走,脱离落后的封建家庭。青年男女们成堆成团地开会、演讲,闲来也喝酒、狂欢,战火纷飞、革命浪潮中的青春,多么浪漫多么恣意。同居不久,子青却突然不辞而别了,过后只来过一封信,希望她“有新青年的独立”,从此杳然一去如黄鹤。日复一日等下去,理想主义者兰因遭遇了最世俗的难题:她没有钱付房租了。作为弃妇,既无颜回家见江东父老,又不便回到革命阵营。最后在房东太太的诱逼下,一步步成为暗娼。
  如果说这些故事过于戏剧性,那么,庐隐小说里那些顺顺当当走进婚姻的女子,无论曾经多么心高气傲、博学善思,且不惜“为爱情牺牲一切”,结果经历的往往是另一种幻灭:结婚前后想象与现实的落差,陷于家务琐屑中的厌倦,沦为“衣架饭囊”的不甘。其中,抛弃事业而局限于家庭的無奈,以及前景的明显灰败阴沉,尤其惹得她们心灰意冷。有人遂悔不当初:“还是独身主义好,我们都走错路了。”不过,庐隐同时也讲述过独身女子的苦恼与后悔,真是进亦忧退亦忧。
  知识女性群体自身无比困惑,那个时代的守旧人士,指手画脚批评女子教育的声音更是响亮:“现在的女子教育,是大失败了。”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结婚,“既不善于管理家务琐事,又无力兼顾社会事业,这班人简直是高等游民”。受过高等教育,就必定比没文化的女人更能妥帖地处理好家庭事务、两性关系吗?确实也不见得。
  这便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的进退两难: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和心气也水涨船高,更加细腻敏感,女人生儿育女的天职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更为尖锐,也就更多失落与苦闷;她们沐浴过五四运动的炫目之光,遂想当然地以为,新时代的每个角落,都已是早把新桃换旧符。问题是,旧时代的沉渣和男权社会的阴影都还铺天盖地,她们就算道法再高,都摆脱不了弱势群体的身份,而遗老遗少对她们更是冷眼斜睨。所以,无论是结婚还是独身,新潮还是守旧,都有满地绕不开的荆棘,以至于为前路彷徨的女学生竟不得不叹息一声“智识误我!”觉得还不如当初接受父母之命浑浑噩噩嫁人,或许倒可以免去后来的无数飘零、颠簸。
  真是像庐隐的短篇标题《何处是归程》概括的那样,人生多彷徨失路,究竟何处是归程呢?难怪女作家苏雪林要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不过呢,庐隐虽身世崎岖,性格却慷慨、豪爽、有魄力,苏雪林说她“一生英风飒爽”。她自己也说:“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但在实际生活上,我都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


  庐隐的不少小说,隐约有她自己身世或情绪的投射。她本名黄淑仪,生于福建一个官绅人家,父亲是举人,曾任长沙知县。她出生那天外祖母即去世,迷信的母亲对她难掩厌弃。六岁丧父后,她随母亲和家人迁居北京,寄居舅舅家中。舅舅是清廷的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御医,家里庭院很大,孩子很多,庐隐的童年和少年却在孤独压抑中度过。母亲难以给她温暖,被漠视的处境,曾经让庐隐觉得“假使死了,也许比活着快活……”她1909年被送进教会学校慕贞书院小学部寄宿,十三岁考入女子师范学校,在那里才感受到人间的情谊,并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将古典名著与林纾翻译的一百多部小说都看了。
  十八岁毕业后,庐隐辗转在安徽、河南、北京等地任教,小小年纪便见识了社会的腐坏与肮脏,加之她当时倔强而阴郁,那两年多颇不愉快,常常是一学期刚完,就迫不及待赶紧离开,母亲和表姐妹揶揄她为“一学期先生”。当初那点海阔凭鱼跃的雄心,被现实戳得七零八落。庐隐在安庆市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小任教时,认识在那里当教师的苏雪林,后者回忆:“庐隐第一次给我的印象,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且黄,而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
  1919年,庐隐和苏雪林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因为错过考期而成为旁听生,但她俩成绩优异,很快顺利升为正班生。写作才华的展露与大学环境的可心,令庐隐一扫往日阴霾,很快被选为学生会干事,成为活跃的学生领袖。因为日本人在福州打死人,北京的社团群起游行示威。庐隐在自传里回忆:“我整天为奔走国事忙乱着——天安门开民众大会呀,总统会请愿呀,十字路口演讲呀,这些事我是头一遭经历,所以更觉得有兴趣,竟热心到饭都不吃、觉也不睡地干着。”   庐隐在学校与程俊英等几个闺蜜自称“四公子”,她们封她为孟尝君。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讲述:庐隐回到北京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走路时跳跳蹦蹦,永远带着孩子的高兴。谈笑时气高声朗,隔了几间房子都可以听见。进出时身边总围绕着一群福建同乡,咭咭呱呱。“她对于同学常戏谑狎侮,于我们古书读得略多的人更视为冬烘先生,不愿亲近。”五四运动后,“庐隐‘骛外’的天性这时好像得了正当的发展,每日看见她忙出忙进。预备什么会的章程,什么演讲的草稿,坐下来用功的时候很少……虽然不大用功,功课成绩却常列优等……每遇作文时,先生发下题目,我们咿唔苦吟,或终日不能成一字,庐隐坐椅子上低着头,按着纸,笔不停挥地写下去,顷刻一篇脱稿。她的笔记从不誊录第二遍,反比我们的齐整完全……她爱演说,每次登台侃侃而谈,旁若无人,本来操得一口极其漂亮流利的京话,加之口才敏捷,若有开会的事,她十次有九次被公推为主席或代表。二则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
  庐隐1921年就开始发表小说,是白话文运动早期的重要作家。她的文字还带点半文半白,精准而典雅。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她是与会的唯一女作家,跟茅盾、郑振铎等时有往还。1922年大学毕业后,庐隐再次走向职业生涯,当教师、中学校长或女生指导、杂志编辑。她曾跟好友意气风发地展望未来:“教师是我的终身职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一乐也。写小说是我的副业,‘齐家’是女子的天职。这就是我的‘狡兔三窟’。”
  进大学前庐隐曾经与远房亲戚、孤身青年林鸿俊相爱,欲与之订婚。母亲起先觉得林鸿俊无家无业,不肯同意。但庐隐态度坚决,母亲遂希望林去念大学。林果然考入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庐隐母亲拿出两千大洋,由一位亲戚出面,给这位准女婿作学习、生活费用。林鸿俊对庐隐的感情很深,毕业后在山东当上糖厂的工程师,待遇优厚,很盼望庐隐赶去成家。
  但庐隐自有理想,并不向往他规划的那种“庸常生活”。她觉得林鸿俊过于务实、“思想平庸”,眼界狭小。他作为工程师却想去报考高等文官的想法,更让痛恨官僚政客的庐隐觉得滑稽好笑。未婚夫对庐隐温和诚挚,“偏偏那时候的我,有一点古怪脾气,觉得一个脾气太好的男人,不是我所需要的,我羡慕英雄,我服膺思想家……”遂坚决与他解除了婚约。不久林君与糖厂老板的小姐结婚,庐隐放下心来。
  庐隐参加学生运动时,已经结识同在福建学生联合会的老乡、北大才子郭梦良。后来郭梦良任《闽潮》杂志的编辑主任,庐隐为编辑,接触更多,志趣相投,“融洽益深”。她觉得郭“学业精深,且品格清华”。郭梦良进大学前在老家已经娶妻,既“不愿欺庐隐,亦不忍苦林女士(元配)”,无力自拔。庐隐和他也曾想止步,但有情人終究想成为眷属,怎可能轻易撒手?那两年他们困顿于情海,愁绪万端。友人中之知情者都不以为然,母亲更无法接受女儿放弃好端端已经“成材”的未婚夫而爱上有妇之夫,郁郁离世。
  郭梦良筹思良久,将心愿告白、恳请于父母,终获赞同;又商量于林女士及岳父母,“此中大费周折,故君之不能成眠者月余”。1923年夏,郭梦良几乎心力交瘁,终于与庐隐“以同室名义”(福建风俗,家已有室而再娶妻,称为同室)在上海结婚。不出所料,批评声蜂拥而至,就连最好的朋友都不理解庐隐,只有苏雪林替她辩护,说众人“不应当拿平凡的尺,衡量一个不平凡的文学家”。
  但庐隐再不平凡,也是寻常女人。当初以为只凭着“我们所理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就可以所向披靡,哪料到现实处境的尴尬。回到郭梦良老家,“三人行”的难堪果然来临。她在信中向闺蜜程俊英诉苦:“应郭父母之命,回乡探亲,备尝奚落之苦,而郭处之泰然。俊英,此岂理想主义者之过乎?”婚后日子与先前的想象颇有落差,等他们到了上海,女儿出世后,庐隐更是忙碌不堪,她对程俊英感叹:“我现忙于洗尿布,忙于柴米油盐,而收入甚微,不得不精打细算。营养不良,我们身体都欠佳。啊,这就是人生!郭整天想回福建老家,咄咄逼人,给理想主义者以严厉的鞭挞,奈何奈何!”郭梦良1924年患肺病后,坚决要回老家疗养,庐隐不得不忍受他家人的嬉笑怒骂。次年郭患伤寒病逝,庐隐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扶柩回到郭梦良家乡,在福建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实在受不了郭家的讥刺”,只能责怪自己“作茧自缚”,携女儿仓皇离去,回到上海。
  此后庐隐继续教书、写作。那些年,她不仅要承受母亲、丈夫、大哥和挚友石评梅相继去世的打击,身心俱疲,还遭遇生计之困、情感之忧,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高歌痛哭。苏雪林说:“从前意气凌云的庐隐于今正在感伤颓废的道路上徘徊。”
  比庐隐年轻近十岁的浪漫派诗人李唯建的出现,让她有绝处逢生之喜,觉得他就像落在地窖里的一颗亮星,“可怜我处于幽黯而来照耀”,“宇宙从此绝不再黯淡了”。知情人都以“庐隐的小情人”代称李唯建,他是成都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这场惊世骇俗的恋爱又一次令舆论大哗。庐隐虽无法忽视世人的评议,却也有她的我行我素,她自名冷鸥,给李唯建命名为异云。两人的炽烈书信《云鸥情书集》于1931年出版,看得出热恋中的浓情蜜意与偶尔的彷徨。他们一起生活四年,育有一女。两人收入都不高,要抚养两个女儿,日子的琐碎与窘迫、感情的失落,依然驱赶不尽。庐隐再次感慨:“我们理想的爱情,只应天上有,不在人间。”1934年庐隐临产,为省钱而请接生婆来家里接生,难产而亡,年仅三十五岁。
  庐隐的恋爱主张,在今天看来也入情入理:相爱者彼此有深切的了解,互相崇拜,性情相合,能为了真诚之爱而牺牲个人利益。她狂热投入的几段感情都至纯至浓,也以其“破格”很考验母亲和亲友的接受能力。她漠视或挑战世俗的成规成见,坚信“至高无上”的爱,可以独木撑天。然而,摩登青年所不屑一顾的某些常识与禁忌,固然因循保守,有时却又代表了人类辈辈相传的经验和对人性的基本把握与尊重,因此才约定俗成。庐隐的特立独行,有冲破藩篱的奋不顾身,无奈也被尖利的荆棘划得遍体鳞伤。理想主义者往往不被现实的平安喜乐所眷顾,这算是令人遗憾的又一例吧。
  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曾经在《庐隐论》中为庐隐遗憾,认为她从前期侧重“革命性的社会题材”转向关注女性婚恋问题,视野更狭窄了,是创作上的停滞。然而,我们之所以今天还愿意去阅读庐隐,又恰好是因为她那些探究知识女性情感困境和人生出路的篇目,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庐隐细腻描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妇女在新旧制度冲突中的理想与牺牲、爱情与痛楚。就女性生存状态和她们面临的困惑而言,我们可以大松一口气地看到,比起庐隐们的当年,时代进步得多么天翻地覆。然而,从某些角度望过去,却也不难发现,今天跟遥不可及的昨天相比,其实又还有许多承袭和复制。
其他文献
有慧人认为:不是有文化的人才读书,而是读了书的人才有文化。有了一点文化,而后坚持不弃者,才有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自己的“一瓢饮”。我想推而广之,世间万人万物万事的成功,皆莫能逾越这个道理。  其实,我们的人生早已告诉我们——人们的知识来源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学校教给我们的书本知识,是前人传递的智慧总结;二是大人们的言传身教,是乡土杰出人物、社会风气的谆谆教化与潜移默化。后者与前者都是人生成长历练
为了组织一次教材分析联合研讨活动,我们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进行了一次全面而认真的学习。教科书九个单元(含总复习)在内容编排上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穿插安排、有机结合,既注意了与前面各册内容的衔接,又充分考虑了儿童学习数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更是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这样的整体编排,是教材编写专家们智慧的结晶,让人敬畏。但笔者在对各单元的研读中,发现第四
名师简介  樊智涛,正高级教師,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升格支点  倡议书是一种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这种文体的功能性特质决定了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追求语言表达的“三精”——精准、精要、精诚。  “精准”——语言表达要讲究有的放矢。倡议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都是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某种现象或问题发出倡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在
世上读书人多,爱书人也不少。爱书不顾身、爱书爱到死的人,在我八十年岁月、上百位朋友中,却只有一个萧金鉴。  萧君求书,多多益善。开头我听说,他满屋都是书,儿子在厂里帮他另备两间屋,他自己在对河又租了房,也满是书,还跟他开玩笑:“古人有‘书淫’,你这样兼收并蓄,淫也淫不过来啊!”  但我知道,萧这么多书,大都是自己节衣缩食买回来的。他收入并不高,常常是掏空了口袋买书,连搭公共汽车的钱也不留下。买得多
11月8日,昂山素季领导的现执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在五年一次的大选中再度取得压倒性胜利,进一步夯实了组建一党政府的基础。这样的结果,也超出了选前缅甸内外舆论认为民盟有可能只是“险胜”的预期。  民盟的又一次“完胜”,看似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但面对一个缅甸人自称有“16000个难题的国家”,再加上缅甸新冠疫情濒临失控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四大领域”之“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改为“图形与几何”。2011年版课标中第一学段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也做了一些相应的修改。此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更强化了我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具体如下。  一、感知实物,善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获得初步
课前思考:  在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能熟背乘法口诀。所以,本节课作为乘法教学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一种新运算的需求,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经历乘法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片断:  1.体验乘法的简便。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的手一共有
自打西学东渐之后,“传统”就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往好里说,《易经》蕴藏着深奥的东方古老智慧,《黄帝内经》眼下是社会上趋之若鹜的养生宝典,《老子》甚至还预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若是国运不济,世道不堪,“传统”就简直不是个好东西,古史是编造的,经典是伪造的,罪恶的儒家和万恶的孔子,还要为中国在两千年后没能走上民主共和的现代化道路而负责,这可真是验证了孔夫子的那句老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
导演:林子平  主演:刘敏涛、荣梓杉、谭凯等  故事简介:  影片讲述了王新阳(荣梓杉饰)这个调皮的中学生不幸罹患白血病,并与病魔抗争的故事。王新阳是一个有音乐梦想的孩子,他在学校广播站当DJ,喜欢听音乐、弹吉他、搞创作,在住院治疗期间还和病友们一起组乐队,在医院天台演出。但看着病友一个接一个离去,王新阳也被击溃了。虽然父母向他隐瞒了病情的凶险程度,但王新阳还是知道了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在亲密同学的
我有一辆自行车,我很喜欢它。  我的自行车由黑白两色组成:车把、座垫、挡泥板、轮胎是黑色的,车架是白色的。车架的设计流畅自然。前端竖管和后端的座管由同样白色的上管连接起来。上管稍有弧度,上面的贴花是自行车的logo——DAHN,其中在字母A和H之间是由八个三角形(四个黑色、四个红色)组成的一个近似圆形。贴花上方是一条细细的红线,一直滑到后叉处。也许是我自己的车子的缘故吧,我是越看越喜欢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