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同叙两岸情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6月期末考试结束的那一天,辅导员忽然打电话给我,问我7月24日至8月1日这段时间是否有空,学院需要一些同学接待来杭交流的台湾学生。当时我已经安排了暑期补习,但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进行两岸文化交流。考虑再三,我决定将补习天数缩短,报名参加这个活动。
  我们这一代人,对台湾和台湾人民更多的印象无疑是那柔软的“台湾腔”,阿里山、日月潭的美丽风光,风靡内地的台湾偶像剧,还有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当他们真的快要到来时,我不禁在想:真正的台湾学生是怎样的呢?他们眼中的大陆又该是何种景象呢?2009年7月24日下午,当台湾世新大学的师生一行抵达萧山国际机场后,谜底才逐渐揭开。
  
  接机时心情有些紧张
  这次活动主题为“探寻吴越文化,感受古都魅力”,由杭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在接机的路上,市台办的王处长向我们杭师大的同学发放了这几天的活动流程表,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陪同台胞参与各个活动,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第一次接待台胞,我们不免有些紧张,有些好奇。到达机场以后,发现航班延误。机场的冷气很强,上午刚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不免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终于在将近4点的时候见到他们。近40个人的团队浩浩荡荡,穿着各色服装的师生聚集在一起显得颇为壮观,却没有想象中的夸张。带队的李老师同我们亲切握手,当全体人马坐上大巴之后,我们在一起的旅程终于开始。车上,我们轮流做了自我介绍,他们总是热情地回应,直觉告诉我,接下来我们会相处得很愉快。
  
  杭州的葱包烩很受欢迎
  24日下午在车上拿到行程表的时候,我才知道10天都要和台湾学生在一起活动,包括晚上我们可能会被安排到任意一桌同他们一起吃饭。第一天晚上在黄龙喜乐酒店举行了欢迎宴会暨活动开幕式,我被安排到第三桌。虽然以前也常常会与陌生人交流,但是当我第一次一个人面对9位台胞时,心里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刚开始,感觉大家都有些拘束,于是我就向他们介绍桌上的菜,说着说着,我们就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话题,大家很快聊开了。当时餐桌上有一道点心是杭州的葱包烩,他们都说好吃,于是我和他们约定,第二天给他们带最地道的葱包烩,因为我家的小区早上就有卖。第二天,我的葱包烩成为最受欢迎的早餐,同桌吃饭的朋友们也因此一直记得这件事,在最后的留言中不少人提到了葱包烩。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但他们的铭记却让我很感动。
  
  逛河坊街、
  “饭友”们亲密无间
  第一次陪他们逛河坊街的时候,我这个“老杭州”据己所知,向他们介绍着里面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我们一起去方回春堂喝凉茶,在特色店里买刻有姓氏的筷子。他们看到河坊街的85度(面包店)很激动,试吃产品以后欣喜地发现和台湾的味道一样;也对形形色色、古色古香的店铺兴趣盎然。他们之前不知道杭州有ZARA,有屈臣氏,可能也不知道杭州大厦有奢华的LV、GUCCI的专卖店,见到以后兴奋地说很有台湾的感觉。他们可以在银泰百货买一大堆优衣库(UNIQLO)的衣服,而在台湾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网购。他们发现杭州卖的POCKY和乐事,口味品种比台湾多很多,而价格也便宜不少,于是他们疯狂“扫货”。记得第一天,市台办给每个人发放了200元旅游消费券,很多人用这个去一些餐馆吃饭,他们对“外婆家”的印象很好。
  “饭友”就是指经常和我一起吃晚饭的台胞,也是我第一天晚上遇到的第一群朋友。第二天晚上在楼外楼吃饭的时候我没有与他们一起坐,结果一个叫“弯弯”的女孩子跑过来跟我说,大家本来想与我一起吃鱼眼睛的。我顿时觉得心里很暖,可能是我早上给他们买葱包烩的缘故吧。总之,从那天开始,我们10个人成了经常在一起吃饭的“饭友”。外出活动的时候,他们经常会主动和我一起拍照;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入座;离别的时候,最舍不得的也是他们那一群可爱的朋友。在沛沛的邀请下,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几个大陆学生一起去他们的寝室玩牌。这是在台湾很流行的一种牌,大家玩到很晚才散。沛沛说,很感谢我们能一起玩,而我觉得,应该感谢她对大陆同胞的友善亲密。
  
  离别之时泪难禁
  此次杭州之行,台湾来了3位老师,其中一位还是老师的老师。带队的李老师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虽然中间由于公务回去了几天,不过他还是出现在最后的PARTY中,每次讲话的时候,他的言语总是充满着感染力。最有趣的老师莫过于“酒仙”雷家骥教授。雷教授是李老师和杨老师的老师,也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学识渊博,出版过不少书,目前在大陆发行的有《武则天传》。同他一起聊天,受益匪浅。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酒不离身——走到哪里,他都会买上当地的啤酒,美美地喝着,然后就开始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大家都很佩服雷老师的“酒功”和“文功”。
  虽然相遇的那一刻注定了离别的那一天,虽然之前我告诉自己不要在离别的时候哭泣,但是临别之时眼泪仍不自觉地落下。当我们在车上收到台湾学生连夜为我们制作的小礼物时,尤其是送我礼物的ISSUE还特别送上“饭友们”为我写的卡片,顿时热流涌上心头。我们在10天中为他们做得并不多,但是他们却记住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在机场的时候,我再次与他们拥抱,看着最后一个同学的身影消失在眼前时,才发现,他们是真的离开了。
  现在,我们互相发着电子邮件,在MSN上聊天,大家又聚到了一起。尽管他们早已离开杭州,可大家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仍然历历在目。虽然隔着那道海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跨过去再次相聚。
其他文献
Jiayang Bacuo, a Tibetan woman living in Sangchake, Yushu, gave birth to a baby girl on April 13, 2010. A killer quake hit Yushu the next morning at 7:49. The earth began to shake violently. The mothe
期刊
Mai Jia is one of the hottest writers in recent years. His spy novels are bestsellers and the television dramas and films adapted from his spy novels are blockbusters. As a matter of fact, “Decipherin
期刊
Cao Jingxing as a scholar has many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ne description that defines him is that he is the son of Cao Juren (1900-1972), a celebrated writer, scholar and journalist of the 2
期刊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认定7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22个是中国项目,它们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此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4项进入了联合国
期刊
Professor Lin Liwu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he invented catalysts which made China’s jet fuel possible. He made catalysts for Shenzhou spacecra
期刊
It was during my home visit to southern Sichuan Province more than 10 years ago that I heard of a karst tiankeng situated in Wenxing County in neighboring Yunnan Province. So I journeyed there and too
期刊
April 2010 witnessed more than 100 scholars from China, Thailand, Laos and Spain gather at Jinghong City, Xishuangbanna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y attended a
期刊
“Qingming Festival on the River” is a 528-cm long, 24.8-cm tall painting created by Zhang Zeduan (1085-1145), a Song dynasty painter. Over the last 30 years, many artists in China have tried their han
期刊
The spring of 2010 saw Zhejiang Wuju Opera go on a visiting mission to Brazil, sent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he 22-artist delegation spent 14 days in Brazil, staging shows and taking part in the c
期刊
Viktor Batanov, a Ukraine music director wi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since 2006, was honored with West Lake Friendship Award 2009 by Zhe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 hi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