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貂皮(MINK SKIN)属于高档裘皮,它是女士们的最爱。民间流传东北三大宝,貂皮、人参、乌拉草,可以印证水貂皮的贵重。貂皮素有“裘中之王”之称,具有“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的三大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水貂皮毛被细密柔软,光滑光润,皮板结实轻巧,穿在女士身上更显雍容华贵,历来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明星、达官显贵、潮流人士均十分喜爱它,作为晚宴等重要场合的穿着,更是增添不少风采。但貂皮服装的制作经历。以及繁琐、精湛的工艺流程,却鲜为人知。
一、中国水貂养殖历程
丹麦是世界水貂业的领头羊,全世界50%的水貂皮都出自丹麦。我国的水貂饲养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年出口500万张的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貂皮等珍贵毛皮由统一外贸出口变为放开经营向国内市场销售,因而更刺激了我国水貂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的水貂皮经历成长期、发展期、辉煌期、黄金期,逐步有了对水貂皮发展的话语权。在这期间,中国水貂皮行业懂得了如何科学养殖水貂。良好的农场环境和合理配方的饲料结构是水貂养殖的关键。
50年代末,中国从美洲引进优质品质的种貂。后经过逐步推广,60年代,上海郊区开始饲养水貂。为了鼓励和扶植水貂养殖场,当时上海市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为保证农场稳步发展,公司与貂农签订收购合同,解决他们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碰上歉收年,由公司给予补贴,有效地保留了农场的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养貂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裘皮可分粗皮和细皮。中国早期的裘皮主要是以低档粗皮为主(如猫、狗、兔皮),水貂皮属于高档的细皮类。全国的粗皮集散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区,当时的江浙沪、山东积极发展细皮动物养殖,使细皮类皮张的产量有了大幅增长(如水貂皮、狐皮等)。
貂皮养殖业有它独特的科学方法,如光照、环境、气候、饲料、配种的特殊要求,如何改良品种。由于水貂的生产量不多,每年采一次皮张。母貂平均产量仅为一胎3-4个,饲养成本较高,同时要取得优质皮张和毛峰,必须倾注心血。当时畜产公司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口国外配方饲料,改进我国水貂质量,选择良好的环境,建立养貂农场和培养养貂专业人才,实地去国外考察、调研,增加感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养貂农场,我国的养貂业不断发展,产量逐年递增,质量稳步上升。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养殖业逐渐成熟,尤其在如何提高质量,提高产量等方面,有关人员经常磋商、研讨、提升,互相交流体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牵头指导下,每年召开全国规模的水貂皮经验交流、探索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推广先进的养殖理念,使我国水貂皮产量、质量不断大步上升。
二、水貂皮加工工艺的革命
有了坚实的水貂养殖基地,就有了大量的水貂皮原料,从而激发了我国在硝制水貂皮工艺方面的革命。
水貂皮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需要经历90余道工序,各工序环环相扣。盐、化学药品、皮张浸泡时间、稳定剂多种配料都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够使皮张不掉毛,并且干净、柔软、美观。当时上海市畜产进出口公司下属有3—4家皮张加工厂和制作水貂皮的服装厂,如上海市畜产进出口公司直属的皮毛总厂,上海服装公司也有下属的东方皮毛厂、立新皮毛厂等。经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革命运动,皮张加工厂将几百年沿袭下来的米硝工艺改进为化学硝皮。为了保证硝制皮张的质量,工厂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化工原料、机器设备。同时邀请国外专家传授经验,使我国的硝皮工艺技术有了根本的改变。大部分工厂都建立了小型实验室,有专业技术人员做探讨性论证,如怎样才能使水貂皮硝制手感更柔软,毛峰更光亮等。为此工厂进口了踢皮油和专门的木屑(加拿大),该木屑放在鞣制过的水貂皮滚筒内长时间滚动,主要是将水貂皮的毛峰舒展,有立体感。同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硝制技术,将原来皮张剖开硝制变为整张皮圆筒硝,更加保证了质量和毛峰的牢固度。
为了使硝制工艺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别邀请了韩国、香港等地的硝皮专家来厂讲解,传授现场示范操作,派技术人员跟班学习。这批技术人员都成为技术尖子,进一步带动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产生。当时的交流期有时长达一个月,收效很明显。随着国内硝制水貂皮工艺的提高,质量有了保证,在业内也逐步小有名气,部分国外客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户都乐意将皮张运到上海进行硝制加工,客商的要求又进一步促进了工艺的完善。
三、水貂皮服装工艺的进步
1 低端服装向高端裘皮服装的转变过程
我国早期的皮毛服装出口多以粗皮为主,东欧、俄罗斯市场尤其喜欢低价皮毛产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以及时尚潮流的发展,市场对于皮毛服装的要求逐渐更趋向于薄、轻、暖。
水貂皮服装的优势更加明显。70年代和80年代初主销市场是日本。日本消费者都钟情于购买水貂服装,而日本市场又以质量为前提,从而促动了我国制造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款式上日新月异,在质量上做到最好,发展和推动了日本市场。之后市场逐步扩大到欧美,由于欧美人的体形高大,中长大衣、长大衣,下摆像裙子一样飘逸的服装也逐步流行。
2 积极引进国外经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
将原料出口转变为成品出口,既增加外汇收入又提高了产品出口档次。这个时期,上海市畜产进出口有公司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制裘设备。同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工艺技术交流,进口了专制水貂服装的“成功牌(success)”缝纫机、串刀机,培训了一大批能熟练操作缝纫机的技术人员。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结构调整,通过交流以及引进必要的生产设备,使上海裘皮行业的生产、技术、质量有了明显进步。
80年代是裘皮服装出口、加工的全盛时期。为更进一步发展中高档裘皮服装的出口,带动行业发展,公司从欧洲、美国、香港进口水貂皮原料,并承接开展来料加工业务,既满足了厂方的生产和出口规模需要,同时得到了客户的及时指导和流行款式的新视野。国外客户会为来料加工的服装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督促检查、指导,对国内的技术来说又是一次提升。为了再上精品制衣的台阶,公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来自德国的专业裘皮商,成立了为德国商人专门生产水貂皮的车间。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订单,并派遣技术人员常驻车间、指导生产、讲解技术要点。经过几年合作,培养出一大批水貂服装的技术人员,同时我方人员从上到下都知晓了国外客商制作水貂服装的要求、生产要素及服装发展趋势,对国外水貂皮质的认识度有飞跃性的进步,改变提高了我方制裘工艺。同时公司又和两家香港裘皮公司合作继续开办专车间,在扩大服装出口量的同 时,接触不同风格、要求,制作工艺在比较中更加提高。这一时期,上海的水貂服装从简单的整皮做(Whole skin made)上升为串刀做(let-out made),皮质在加工后有自然质感和动感。在缝合上,用进口专业线,既牢又细密。某些厂商生产剪绒貂,采用特殊工艺,把貂皮上的长针拔除,留存底绒,外观美丽,毛绒十足,毛面平齐,颜色匀称,光泽明亮。水貂皮服装在美观度与售价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声望也得到提升。
为了增强竞争性,厂方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艺,对加工剩余的杂色皮毛进行专业处理,称为增色(Reinforce)。从单增色、双增色(Double Reinforce),发展为“三增色”,几乎将所有的皮张都应用上,大大降低了成本。
3 国家大力鼓励水貂服装产业的发展
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为了发展全国水貂服装产业,相应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和促进了各口岸裘皮服装业的发展,每年在全国挑选做工好、质量优、款式新的时装进行全国评比,获奖的一、二名口岸城市,在出国名额、参展国际博览会等活动中都可增加人次,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口岸城市相继成立了设计室和新样开发组,推动了我国高档服装制作工艺,同时培养出一批能跟上国际潮流的设计师和专业人才。上海口岸曾多次获得高档服装、水貂服装的全国一、二等奖。在业内。上海口岸的名气日渐增长,并带动了上海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许多私企也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巩固了上海制裘业的发展。
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更是国内外同行相聚、行情交流、技术磋商、互通有无、接受订单的大聚会,成为了联络、沟通和了解世界行情趋向的前沿阵地。来自全国各地的皮革专业商通过这样的渠道,扩大了国内国外的客户群,也使自己的公司得到了宣传和扩大了业界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水貂皮市场的扩大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 逐步进入欧美市场
继70年代我国出口的水貂皮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之后,80年代我国裘皮服装主销欧美市场,联邦德国居首位,苏联第二,美国第三。90年代裘皮服装出口主销俄罗斯,美国其次,法国居三。
我国水貂服装在欧美市场逐步扩大,销售渠道也较畅通,促进了我们从欧美拍卖会购买上乘质量的水貂皮,进行服装制造再出口,提升产品的结构和档次,赢得了国外客户的订单。由于我国的加工费较之欧美地区有很大的竞争空间,国外客户纷纷将订单转移中国。随之带来了进料返销业务的扩展,由客户提供原料皮和纸样款式,确定耗皮量,在限定的时间内交货。交货前由客户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厂验收,或生产中派专业技术人员检查、抽验,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多年的进料返销业务中,加工厂方获得了直接和间接的一流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以后自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进料返销业务的国家和地区逐年扩大,有日本、德国、法国、中国香港等。
2 国内市场的开拓
我国国内的水貂皮服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从南京西路上的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商店,到金陵中路上的裘皮一条街,到处可见裘皮商店。8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赴日留学工作的高潮,在探亲和休假期间,许多赴日留学生都会买上1、2件水貂服装带到日本,赚取的差价足以弥补差旅费。这也带动了国内裘皮高档服装的消费潮,扩大了消费群,全国各地尤其在东北,雨后春笋般地开办了许多裘皮服装专卖店,并在各大百货商场设立专柜。
我国裘皮服装有关从业厂家和营销人员不断壮大,影响面也在扩大,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每年全国售出的高档裘皮服装,数量可观,价值不菲。国产水貂皮和进口水貂皮质量仍然有一定差距,这拉开了服装价格档次,形成了高价、中价、低价之分,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群的需求。
五、水貂皮市场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的水貂服装的生产制作已相当稳定,裘皮工作的重点要转到探测、摸索其前景,以及对世界潮流的展望。
从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气候逐年变暖,许多业内人士曾担心此行业是否会消失或被取代。经过时间的考验,此行业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取代。相反,从最近的丹麦拍卖会上获悉,水貂皮100%售出,同时价格稳步上升5-10%,这足以证明担忧的不必要。最近,国际上的客户需求已扩展到希腊、土耳其等气候温暖的地中海国家,传统地区的需求仍然保留,新的市场在产生。可以说水貂皮市场需求是永远的,关键在于厂商如何顺应潮流,改革技术,翻新花样,摸准市场脉搏,使行业延续并发展下去。
1 顺应需求,拓展市场
现今裘皮制品朝着多元化消费趋势发展,并伴有皮草时尚化的特点。厂家应消费需求,扩展了与水貂服装相应的产品,如水貂披肩、围巾,水貂夹里的布风衣,羊绒大衣镶毛领和门襟、袖口的时装,变为水貂服装系列产品销售。并将目光转向儿童裘皮服饰,拓展视野全面出击,占领市场。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更可见证水貂皮产业的广大。用皮草做成五颜六色的皮草花朵、黑白相间的水貂披肩,颜色鲜艳,线条流畅。
2 培养人才,把握时尚
时装要精致,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培养一批大师级设计人才,才能突破传统设计理念,创新时尚潮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和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签订了第二个五年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中国时尚设计产业人才,现已学成百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经济收入增加,需求层面拓展,国内水貂皮服装的市场机遇很大,但款式、价格、时尚必须适合。抛弃奢华皮草过于沉闷与老气的缺点,用多变绚丽的色彩让皮草成为最华丽的时装符号,让皮革成为时髦女士外出必备的行头。如今裘皮已从保暖品变为时装饰品,皮草的装饰作用远远胜于御寒功效。短装、小件的皮草开始走俏,取代了以往臃肿的中长款造型。因为水貂皮的高贵优雅,以其独特的奢华炫耀方式展现其风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重于前卫时尚的款式设计和相对轻暖的穿着感受。时装设计师就应该朝着这一走势,随时带给人惊喜的魅力,表现皮革的变幻、灵动、冷艳,展现其细腻柔美,以及蕴藏着的高贵能量。
一、中国水貂养殖历程
丹麦是世界水貂业的领头羊,全世界50%的水貂皮都出自丹麦。我国的水貂饲养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年出口500万张的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貂皮等珍贵毛皮由统一外贸出口变为放开经营向国内市场销售,因而更刺激了我国水貂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的水貂皮经历成长期、发展期、辉煌期、黄金期,逐步有了对水貂皮发展的话语权。在这期间,中国水貂皮行业懂得了如何科学养殖水貂。良好的农场环境和合理配方的饲料结构是水貂养殖的关键。
50年代末,中国从美洲引进优质品质的种貂。后经过逐步推广,60年代,上海郊区开始饲养水貂。为了鼓励和扶植水貂养殖场,当时上海市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为保证农场稳步发展,公司与貂农签订收购合同,解决他们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碰上歉收年,由公司给予补贴,有效地保留了农场的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养貂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裘皮可分粗皮和细皮。中国早期的裘皮主要是以低档粗皮为主(如猫、狗、兔皮),水貂皮属于高档的细皮类。全国的粗皮集散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区,当时的江浙沪、山东积极发展细皮动物养殖,使细皮类皮张的产量有了大幅增长(如水貂皮、狐皮等)。
貂皮养殖业有它独特的科学方法,如光照、环境、气候、饲料、配种的特殊要求,如何改良品种。由于水貂的生产量不多,每年采一次皮张。母貂平均产量仅为一胎3-4个,饲养成本较高,同时要取得优质皮张和毛峰,必须倾注心血。当时畜产公司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口国外配方饲料,改进我国水貂质量,选择良好的环境,建立养貂农场和培养养貂专业人才,实地去国外考察、调研,增加感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养貂农场,我国的养貂业不断发展,产量逐年递增,质量稳步上升。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养殖业逐渐成熟,尤其在如何提高质量,提高产量等方面,有关人员经常磋商、研讨、提升,互相交流体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牵头指导下,每年召开全国规模的水貂皮经验交流、探索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推广先进的养殖理念,使我国水貂皮产量、质量不断大步上升。
二、水貂皮加工工艺的革命
有了坚实的水貂养殖基地,就有了大量的水貂皮原料,从而激发了我国在硝制水貂皮工艺方面的革命。
水貂皮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需要经历90余道工序,各工序环环相扣。盐、化学药品、皮张浸泡时间、稳定剂多种配料都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够使皮张不掉毛,并且干净、柔软、美观。当时上海市畜产进出口公司下属有3—4家皮张加工厂和制作水貂皮的服装厂,如上海市畜产进出口公司直属的皮毛总厂,上海服装公司也有下属的东方皮毛厂、立新皮毛厂等。经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革命运动,皮张加工厂将几百年沿袭下来的米硝工艺改进为化学硝皮。为了保证硝制皮张的质量,工厂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化工原料、机器设备。同时邀请国外专家传授经验,使我国的硝皮工艺技术有了根本的改变。大部分工厂都建立了小型实验室,有专业技术人员做探讨性论证,如怎样才能使水貂皮硝制手感更柔软,毛峰更光亮等。为此工厂进口了踢皮油和专门的木屑(加拿大),该木屑放在鞣制过的水貂皮滚筒内长时间滚动,主要是将水貂皮的毛峰舒展,有立体感。同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硝制技术,将原来皮张剖开硝制变为整张皮圆筒硝,更加保证了质量和毛峰的牢固度。
为了使硝制工艺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别邀请了韩国、香港等地的硝皮专家来厂讲解,传授现场示范操作,派技术人员跟班学习。这批技术人员都成为技术尖子,进一步带动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产生。当时的交流期有时长达一个月,收效很明显。随着国内硝制水貂皮工艺的提高,质量有了保证,在业内也逐步小有名气,部分国外客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户都乐意将皮张运到上海进行硝制加工,客商的要求又进一步促进了工艺的完善。
三、水貂皮服装工艺的进步
1 低端服装向高端裘皮服装的转变过程
我国早期的皮毛服装出口多以粗皮为主,东欧、俄罗斯市场尤其喜欢低价皮毛产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以及时尚潮流的发展,市场对于皮毛服装的要求逐渐更趋向于薄、轻、暖。
水貂皮服装的优势更加明显。70年代和80年代初主销市场是日本。日本消费者都钟情于购买水貂服装,而日本市场又以质量为前提,从而促动了我国制造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款式上日新月异,在质量上做到最好,发展和推动了日本市场。之后市场逐步扩大到欧美,由于欧美人的体形高大,中长大衣、长大衣,下摆像裙子一样飘逸的服装也逐步流行。
2 积极引进国外经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
将原料出口转变为成品出口,既增加外汇收入又提高了产品出口档次。这个时期,上海市畜产进出口有公司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制裘设备。同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工艺技术交流,进口了专制水貂服装的“成功牌(success)”缝纫机、串刀机,培训了一大批能熟练操作缝纫机的技术人员。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结构调整,通过交流以及引进必要的生产设备,使上海裘皮行业的生产、技术、质量有了明显进步。
80年代是裘皮服装出口、加工的全盛时期。为更进一步发展中高档裘皮服装的出口,带动行业发展,公司从欧洲、美国、香港进口水貂皮原料,并承接开展来料加工业务,既满足了厂方的生产和出口规模需要,同时得到了客户的及时指导和流行款式的新视野。国外客户会为来料加工的服装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督促检查、指导,对国内的技术来说又是一次提升。为了再上精品制衣的台阶,公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来自德国的专业裘皮商,成立了为德国商人专门生产水貂皮的车间。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订单,并派遣技术人员常驻车间、指导生产、讲解技术要点。经过几年合作,培养出一大批水貂服装的技术人员,同时我方人员从上到下都知晓了国外客商制作水貂服装的要求、生产要素及服装发展趋势,对国外水貂皮质的认识度有飞跃性的进步,改变提高了我方制裘工艺。同时公司又和两家香港裘皮公司合作继续开办专车间,在扩大服装出口量的同 时,接触不同风格、要求,制作工艺在比较中更加提高。这一时期,上海的水貂服装从简单的整皮做(Whole skin made)上升为串刀做(let-out made),皮质在加工后有自然质感和动感。在缝合上,用进口专业线,既牢又细密。某些厂商生产剪绒貂,采用特殊工艺,把貂皮上的长针拔除,留存底绒,外观美丽,毛绒十足,毛面平齐,颜色匀称,光泽明亮。水貂皮服装在美观度与售价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声望也得到提升。
为了增强竞争性,厂方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艺,对加工剩余的杂色皮毛进行专业处理,称为增色(Reinforce)。从单增色、双增色(Double Reinforce),发展为“三增色”,几乎将所有的皮张都应用上,大大降低了成本。
3 国家大力鼓励水貂服装产业的发展
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为了发展全国水貂服装产业,相应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和促进了各口岸裘皮服装业的发展,每年在全国挑选做工好、质量优、款式新的时装进行全国评比,获奖的一、二名口岸城市,在出国名额、参展国际博览会等活动中都可增加人次,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口岸城市相继成立了设计室和新样开发组,推动了我国高档服装制作工艺,同时培养出一批能跟上国际潮流的设计师和专业人才。上海口岸曾多次获得高档服装、水貂服装的全国一、二等奖。在业内。上海口岸的名气日渐增长,并带动了上海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许多私企也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巩固了上海制裘业的发展。
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更是国内外同行相聚、行情交流、技术磋商、互通有无、接受订单的大聚会,成为了联络、沟通和了解世界行情趋向的前沿阵地。来自全国各地的皮革专业商通过这样的渠道,扩大了国内国外的客户群,也使自己的公司得到了宣传和扩大了业界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水貂皮市场的扩大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 逐步进入欧美市场
继70年代我国出口的水貂皮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之后,80年代我国裘皮服装主销欧美市场,联邦德国居首位,苏联第二,美国第三。90年代裘皮服装出口主销俄罗斯,美国其次,法国居三。
我国水貂服装在欧美市场逐步扩大,销售渠道也较畅通,促进了我们从欧美拍卖会购买上乘质量的水貂皮,进行服装制造再出口,提升产品的结构和档次,赢得了国外客户的订单。由于我国的加工费较之欧美地区有很大的竞争空间,国外客户纷纷将订单转移中国。随之带来了进料返销业务的扩展,由客户提供原料皮和纸样款式,确定耗皮量,在限定的时间内交货。交货前由客户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厂验收,或生产中派专业技术人员检查、抽验,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多年的进料返销业务中,加工厂方获得了直接和间接的一流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以后自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进料返销业务的国家和地区逐年扩大,有日本、德国、法国、中国香港等。
2 国内市场的开拓
我国国内的水貂皮服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从南京西路上的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商店,到金陵中路上的裘皮一条街,到处可见裘皮商店。8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赴日留学工作的高潮,在探亲和休假期间,许多赴日留学生都会买上1、2件水貂服装带到日本,赚取的差价足以弥补差旅费。这也带动了国内裘皮高档服装的消费潮,扩大了消费群,全国各地尤其在东北,雨后春笋般地开办了许多裘皮服装专卖店,并在各大百货商场设立专柜。
我国裘皮服装有关从业厂家和营销人员不断壮大,影响面也在扩大,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每年全国售出的高档裘皮服装,数量可观,价值不菲。国产水貂皮和进口水貂皮质量仍然有一定差距,这拉开了服装价格档次,形成了高价、中价、低价之分,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群的需求。
五、水貂皮市场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的水貂服装的生产制作已相当稳定,裘皮工作的重点要转到探测、摸索其前景,以及对世界潮流的展望。
从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气候逐年变暖,许多业内人士曾担心此行业是否会消失或被取代。经过时间的考验,此行业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取代。相反,从最近的丹麦拍卖会上获悉,水貂皮100%售出,同时价格稳步上升5-10%,这足以证明担忧的不必要。最近,国际上的客户需求已扩展到希腊、土耳其等气候温暖的地中海国家,传统地区的需求仍然保留,新的市场在产生。可以说水貂皮市场需求是永远的,关键在于厂商如何顺应潮流,改革技术,翻新花样,摸准市场脉搏,使行业延续并发展下去。
1 顺应需求,拓展市场
现今裘皮制品朝着多元化消费趋势发展,并伴有皮草时尚化的特点。厂家应消费需求,扩展了与水貂服装相应的产品,如水貂披肩、围巾,水貂夹里的布风衣,羊绒大衣镶毛领和门襟、袖口的时装,变为水貂服装系列产品销售。并将目光转向儿童裘皮服饰,拓展视野全面出击,占领市场。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更可见证水貂皮产业的广大。用皮草做成五颜六色的皮草花朵、黑白相间的水貂披肩,颜色鲜艳,线条流畅。
2 培养人才,把握时尚
时装要精致,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培养一批大师级设计人才,才能突破传统设计理念,创新时尚潮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和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签订了第二个五年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中国时尚设计产业人才,现已学成百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经济收入增加,需求层面拓展,国内水貂皮服装的市场机遇很大,但款式、价格、时尚必须适合。抛弃奢华皮草过于沉闷与老气的缺点,用多变绚丽的色彩让皮草成为最华丽的时装符号,让皮革成为时髦女士外出必备的行头。如今裘皮已从保暖品变为时装饰品,皮草的装饰作用远远胜于御寒功效。短装、小件的皮草开始走俏,取代了以往臃肿的中长款造型。因为水貂皮的高贵优雅,以其独特的奢华炫耀方式展现其风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重于前卫时尚的款式设计和相对轻暖的穿着感受。时装设计师就应该朝着这一走势,随时带给人惊喜的魅力,表现皮革的变幻、灵动、冷艳,展现其细腻柔美,以及蕴藏着的高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