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藻有性繁育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来源 :海洋水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鼠尾藻有性繁育规律进行观察、研究。鼠尾藻雌、雄异株,在黄海北部其生殖季节是7月上中旬,高光照和升温可促进精卵成熟,鼠尾藻在海区和室内都可正常完成受精。干露1~2h能促进幼孢子体生长,幼孢子体在实验范围的光照强度(1000-4000 1x)下,光照越强生长越快;在试验盐度(21~40)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鼠尾藻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并对鼠尾藻有性繁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
试验针对工厂化养殖大菱鲆大量使用甲醛的现状,研究使用甲醛后对大菱鲆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主要通过测定用药后不同时间大菱鲆体内的甲醛残留量,探索甲醛在大菱鲆可食部分中的残
采用12个随机引物对北海、三亚、厦门地区的光裸星虫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光裸星虫北海、厦门、三亚种群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73.39%、84.20%和87.oO%,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
分别用乙酸乙酯和超临界CO2提取海鞘中的油脂,并对它们的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的海鞘油脂纯度高,EPA和DHA含量均高于溶剂法提取的油脂,而且具有更好的
铜暴露后鳃的组织损伤包括:上皮肿胀、肥大增生、空泡化,鳃上皮游离,鳃小片融合,粘液细胞数量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柱细胞体系破坏,红血球溢出或融合成瘤。氯细胞增生和鳃上皮细胞
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江口外花鸟山海域(122°40.77°E,29°21.16°N)利用现场赤潮海水进行了一次添加营养盐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比值越接近
确定了离体法提取时间,并采用离体法对5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法的最佳提取时间为5min;在pH7.9及20℃条件下,各藻硝酸还原酶的酶促反应恒速时
研究了常见大型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和贝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石莼和海带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明显高于鼠尾藻和马尾藻。密度
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31种常见水产抗菌中草药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采用DPPH自由基分析法测定各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并与茶多酚进行比较,以分析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
2004年8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