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中国书法诠释的两个维度

来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对西方近代康德和席勒的“审美区分”思想的批判,将艺术经验从审美抽象意识扩展到诠释学本体论角度。“审美无区分”有助于思考中国书法“审美区分”经验的异化现象,从而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另一方面,“审美区分”思想对于正确审视书法审美内核提供重要的启示,“审美无区分”也对常见的书法美学叙事提出了书法经验的解释学问题意识。“审美区分”和“审美无区分”思想提出应该如何看待书法创作实践的传统和创新的历史发展问题。
其他文献
钢琴的“智能化”发展是传统声学钢琴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满足当今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多媒体等发展需求的一种应用。它是钢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未来钢琴发展趋势的一种。钢琴的“智能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在保持传统钢琴的音乐特性基础上,改造和拓展其自身产品结构和使用功能,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音乐教育和生活。时至今日,钢琴“智能化”所衍生出的“智能钢琴”等相关智能品种已经在形态和使用原理、应用理念上与“传统钢琴”相比有了很多的变化。
现代化教育时期,强化素质教育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效
明清俗曲是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繁荣,小城镇兴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的一种以歌曲为主的艺术形式。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和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将其放置到明清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认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英语单词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练习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快速的整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数学教科书中均要求
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具体场景,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技术院校培养的计算机毕业生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我们将讨论这个问题,发现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学
晚清学术通人沈曾植有贯通多领域之深厚学养,所作碑帖题跋、札记颇多独到的书法见解,或在前人雷同之处而发前人所未发,或在前人未生疑处而发新论,力矫前人之失。如历代书家皆鄙薄工整书写,称为“算子书”,沈氏从更广视野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包世臣力倡“中画丰满”之说,后世学者亦风从,沈氏力证其并非古法;包世臣传扬“始艮终乾”之说,其本人并未参透,沈氏从古人书论作出更为通达的解释,又从运笔实际出发认为“不解无碍”;沈氏着眼书法中用指与用腕之历史与实际,指出“笔势”与“指腕之用”在古代与后世实际具有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数学教学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
沃林格认为艺术意志是艺术发展的真正原因,而抽象与移情构成了艺术意志的不同方面。在他看来,抽象与移情是相反、相对应而存在的,这主要体现为三重对立:世界感的对立、审美内涵的对立以及艺术形式的对立。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沃林格揭示了抽象与移情的本质性区别,对于人们重新理解与认识二者、重新审视艺术史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