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
【机 构】
: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北方地区出现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该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在北京地区发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脑脊液细胞学等检查,总结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9例)、发热(9例)、头痛(9例),伴恶心或呕吐(3例)、脑膜刺激征(7例)、视乳头水肿(2例)、肢体感觉异常(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lymphocytosis,HaNDL),曾被称为偏头痛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假性偏头痛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1]),最早由Bartleson于1981年提出.近年来,国外HaNDL综合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umor-lik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TIDD)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较为特殊的脱髓鞘疾病,是CNS炎性假瘤的一种。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相关,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部分可有轴突及神经细胞受损。
目的 体外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羧基端肽(APPC31)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在Aβ42致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将空载体质粒和过表达APPC3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Neuro2a细胞,48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同时利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核染色观察细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将于今年11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班由胡兴越教授主持,并邀请相关专家授课。本次学习班除了对A型肉毒毒素的药理、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操作技能等进行系统培训外,还将对A型肉毒毒素在神经科、康复科、消化科、泌尿科、疼痛、医学美容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专题讲座,并将进行现场示范。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双下肢无力4年余"于2008年5月9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渐感双下肢无力,缓慢加重,伴小腿肿胀,夜间行走不稳.1年前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诊断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后,症状部分改善,仍未完全缓解,双下肢稍无力,爬楼梯较困难,走路欠平稳,体检: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Ⅳ-级,双侧Babinski征(+),四肢腱反射(++)~(+++),R
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临床表型多样、基因分型复杂的遗传病,是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不仅基因定位迥异,研究及认识水平差别更大,如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国外研究重点已深入到基因治疗水平,而有些新发现的类型[如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1D~H]的基因尚未克隆,更多
颈动脉支架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急性期脑梗死、脑出血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等[1].近来研究认为,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凝血因子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与颈动脉疾病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为方便编读往来,反馈读者意见以及加强作者与编辑间的联系,现将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刊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