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话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42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其中,有3名山西籍人士获此殊荣,分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郭兰英。他们是山西的骄傲和光荣,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省人民继续开拓进取、转型发展的榜样力量。为此,本刊集中刊载他们坚守初心信仰、勇担时代使命的感人事迹,展现新时代共和国风流人物以身许国、甘于奉献的崇高风范和默默奋斗、矢志创新的精神品格!
  申纪兰,女,1929 年 12 月出生,山西平顺人。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山西省妇联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长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她是男女同工同酬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连续十三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她始终自律俭朴,坚持扎根西沟村,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把贫穷落后的旧西沟建设成农、林、牧、副、工、商全面发展的新西沟。2009 年9 月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6 年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18 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
  倡导同工同酬
  申纪兰幼年丧父,生活十分贫困,17 岁嫁到了西沟村。当年的西沟村是一个荒山秃岭的穷山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上几乎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西沟村的贫困面貌,申纪兰决心向穷山恶水宣战、向荒山秃岭进军。她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每天带着“娘子军”起早贪黑上山种树,跟男人们一起劳动,共同生产。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 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勤奋能干的申纪兰被推选为副社长。
  申纪兰克服各种阻力,走村串户劝说妇女们冲破“好女走到院”的陋习,下地劳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一天天红火起来,但是她们又遇到新的问题:干同样的活,女社员得到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当时,合作社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工10分,女人只记5分,而且还要记在家里的男人名下。申纪兰带领女社员跟男社员学技术,开展劳动竞赛,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证明女人干活绝对不输给男人。在她的多次争取下,西沟合作社重新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 的记工办法。1953 年1 月,《人民日报》 报道了申纪兰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
  坚持扎根西沟
  1973 年,中共山西省委让申纪兰担任省妇联主任,级别正厅。当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一一谢绝了。她说:“我的级别是农民,我的户口只能留在西沟。”
  1983 年,申纪兰坚决要求不再担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她说:“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做官更能出上力。”“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她毅然辞去省妇联主任职务,重新担任西沟村的党总支副书记。其实,她在担任省妇联主任的10 年中从没有离开过西沟。她每次从村里赶到省里开会,都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同年,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这一年,她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每次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村,从不滞留。在担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她仍在西沟村种着自己的责任田。
  “不劳动,还算甚劳模?”熟悉申纪兰的人都记着她这句朴实无华的格言。在村里,申纪兰感到很充实,她说:“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带领村民致富
  申纪兰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起早贪黑,栉风沐雨,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西沟村变得山清水秀、地肥水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申纪兰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年逾花甲的申纪兰为西沟村全面建小康确立了新目标:绿色西沟、工业西沟、旅游西沟、现代西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爱劳动的申纪兰又有了新想法,“要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得满世界想办法”。1984 年冬,申纪兰带领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让申纪兰一行人热血沸腾。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她和支部一班人终于认清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1985年4 月,他们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于是,申纪兰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1987年10月,总投资150万元、装机1800千伏安的西沟村第一家企业——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到21世纪初期,这个厂已发展到年产硅铁5000吨的规模,产值达到3000万元。
  从此,申纪兰上项目,办企业,跑市场,找销路,做广告,带着干粮四处奔波,纪兰饮料公司、纪兰绿色产业公司等企业相继成立。西沟的山野菜、大红袍花椒、旱地瓜果、核桃露饮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1995 年,在申纪兰的倡导下,西沟村投资360万元建成了铁合金厂3200千伏安2号炉,并对1800千伏安电热炉进行扩容改造。1998年8月,她带领西沟人走出大山,在太原创办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2003年,村里又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铁合金厂3号、4号电热炉,仅这一项,就为西沟村增加利税1300万元,安排剩余劳力200人。
  进入21世纪,申纪兰不断解放思想,立足西沟,放眼全国,跳出西沟发展西沟,除带领西沟人在太原开办“西沟人家”一部、二部、三部外,又组建了山西纪兰房地产开发公司、山西纪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新格局。
  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重点抓住绿色产品、青色产业和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大小332 座山上,一年四季群山如黛;239条沟中,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山坡上2万亩材林,人均10多亩;山沟里200余万株各类杂树,人均植树千余株。在西沟,森林覆盖率达84%,初步形成了以核桃露、松蘑菇、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品,以建材、硅铁、电石为主的青色产业和以“纪兰、西沟”名人名村为品牌,以西沟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新景点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西沟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再一次走在全市、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申纪兰坚持扎根西沟,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太行山那个小山沟中全心全意地奉献着。她于195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还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参加了第二至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从1954年到2018 年,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其他文献
“国家之生死存亡全在此次拼死一战之中”①  父亲大人:  来示已接读,敬悉一切,请勿念!沪上情势依旧如此,无甚大变化。周家桥亦整天在敌机威胁之下,一时无开厂希望。  儿已参加上海“蚁社”救亡流动宣传队,赴内地做宣传工作,但必须先到南京通过中央宣传部,故于廿二日下午在上海出发,沿途不能畅通,至廿三日下午四时方到南京。至今日为止,已在南京住宿三夜,同行共十人,现正在接洽中。一二日内即可出发工作,出发路
期刊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引领者,是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他的伟大人格魅力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工作中,他严肃认真,始终把自己放在劳动人民的位置上,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与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生活上,他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从不搞特殊……从毛泽东的日常点滴故事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风范。  艱苦奋斗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期刊
军号是战争的语言,是冲锋的号角,也是不变的军魂。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那带着红穗的军号,是部队号令的象征,具有无比崇高和神圣的地位。军号声声,唤起多少英雄虎胆,吹响多少胜利之歌,演绎多少浴血荣光——  201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施行新的司号制度,神州大地座座军营再次响起那熟悉的军号声。新的司号制度将原有的勤务类、名目类、战斗类、仪式类4类109种号谱,精简优化为作息类、行动
期刊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靠着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开始走下坡路,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重振民族雄风,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抗争,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但又一次次失败。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现状才开始改变。  诸路皆走不通的结局,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之路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的
期刊
山西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址数量多且分布广,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红色文化遗址约有3400余处。但在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红色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太行、吕梁等边远山区,点多面广、保护利用难度大;红色文化遗址底数不清、认定标准不统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给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山西省及时出台《山
期刊
1945年10月7日柳亚子首次读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后,立刻在其和词与跋语中赞之曰:“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展读之馀,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馀子乎?”在一生创作的诗词中,毛泽东也颇为钟情这首词。他书写这首词的手迹,迄今所见有10幅之多,可见对该词的珍爱程度。  《沁园春·雪》
期刊
我五十多天没有剃头洗脸,发是长了,胡子也长的长了,眉头上的横纹也波皱起来了,那〔哪〕儿还像个廿八青年。  愁容昏迷的面孔,无劲〔精〕打采的神情,有什么思想病束着心?!  沉着面孔在思忖什么?垂下眼皮有甚愁烦?呵!现社会是万恶、悲惨、残酷、不仁、吃人肉、喝人血的呵?!  注释:  此信来自汪铭1931年7月30日在狱中自题词。  排除万难,积极寻找党中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期刊
五、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  (一)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建国初期,我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
期刊
频繁跋涉,意念囚人,深恩鸿德,欲酬无从,特奉狱装小照一张,聊表微诚而已。  月如叔惠存!  侄杨振铎上  一九二九.十一.二五.  注释:  以上是杨振铎1929年冬在其父挚友杨明光帮助下获释后送给杨明光照片背后的赠言。  狱中家书映初心  杨振铎是山西省芮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06年10月7日,杨振鐸出生于芮城县杨沟村。192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山西省立一中。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
期刊
战区群众的支援和配合作战  汾孝战役中,我军参战主力部队大体与阎顽军相当,但敌装备优于我军。战役又是在阎顽控制下的晋中平川进行,敌利用同蒲铁路和太汾公路调动部队,机动方便。我军之所以取得战役胜利,与战区群众的大力支援配合有密切关系。  从抗日战争起,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战区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后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在吕梁边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逐步向晋中平川发展,创建了抗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