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儒学之风 彰宗法伦理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古民居雕饰俗称“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情趣高雅、题材丰富,是徽州人生活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直观反映。古代徽州作为“程朱阙里”,素有“东南邹鲁”之称,自古文风昌盛。两宋以来,徽州人在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學”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强化了“崇儒尚文”的传统,养成了“知行合一”的理性实践精神,形成了“忠孝节义”的社会伦理关系。徽州“三雕”艺术于明清发展至鼎盛,其根植于徽州传统社会人文环境,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宗法伦理为社会基础,成为徽州古民居普遍而成熟的建筑装饰。
  安徽博物院藏有数量可观的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建筑构件,梁坨、斗拱、撑拱、雀替、窗扇、栏板、月梁、门罩、柱础等品类多样,木、砖、石材质齐备,可大致反映徽州古民居雕饰的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以馆藏为例,对其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由简至繁再入简的时代特征
  艺术现象的出现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求。徽州三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首要原因是由于徽商的兴盛。明清时期,徽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帮派体系,“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古徽州地区地狭民稠,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又受限于建筑礼制,“贾而好儒”“富而不贵”的徽州商人只能在居所的布局和装饰上采取了“小而精”的方式,在以木、砖、石为主的建筑构件上施以精雕细镂,徽州“三雕”应运而生。
  明代早期,徽州“三雕”朴素粗犷,动感强烈,造型浑元结实,具有奔放、古拙的艺术风格。强调线条造型,几何纹饰使用较多。技法比较单纯,主要采用平面浅浮雕手法,是为“简”。
  明中叶后,随着徽商财力的不断增强,受到“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思想的影响,徽商在居住消费方面突破了徽州传统的节俭观,将居所的营造视作社会地位的弥补,在建筑的布局、用材、装饰等方面攀比争奇,推陈出新。“三雕”的制作开始注重趣味性和意象性,祥瑞及人物形象更多出现。明几何纹木雕窗栏板(图一)上饰镂空卷草纹,中间几何纹样嵌以夔龙,典雅而富于装饰性,下方镌以鹿苑、瑞草、灵芝等,寓意吉祥。
  入清以后,民居雕饰在造型与结构上基本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简洁素雅的风格有所转变。总体上渐趋精细,注重情节和构图,主要部分透雕层次加深,讲究精雕细刻。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追求华丽的视觉感受,雕刻手法多采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以雕刻的层次来体现构图的透视变化,人物景致的远近关系,画面的故事情节等。清人物花卉鸟兽木雕窗栏板(图二),山水树木、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中部开光刻画士绅文娱活动,弈棋、读书、赏画、骑射,各有所好;上下部分饰以葡萄、牡丹、夔龙、凤凰,狮子、禽鸟等,生机盎然,富有趣味。
  清晚期至民国,时局动荡、战火频仍,以徽商财富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受到沉重打击,加之近代新学术、新文化渐次兴起,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文化各种现象或消退或转型,徽州地域文化博大、精致的发展阶段告一段落。徽州三雕随之进入“简化”时期,但这种简化是工艺、材质、审美等艺术品格的全面退化,作品松散沉闷,刀法粗糙,那种自信的艺术感觉也骤然消失。
  二、融合与创新的艺术特征
  明清时期,伴随着徽商经营的成功与宗族势力的发展,徽州崇文重教的风尚日盛,“以才人仕,以文垂世者”多,形成了“商成帮、学成派、人成群”的社会现象,人文荟萃,在文化艺术的众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徽州古民居雕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汲取营养,促进了自身技艺的进步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诸多艺术门类当中,新安画派及徽州版画对于徽州木雕艺术的影响较为深刻。“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肇兴,以徽州籍画家为主体,以黄山、白岳及徽州山水为创作题材,画风崇尚清逸简淡,意境追求悠远冷峻的画坛流派。其鲜明的文人格调受到了徽商的认可和欣赏,“贾而好儒”的徽商钟情乡梓文化,不吝出资收藏画作,热心结交画派名家,徽商与画家的交往增进了这种艺术风格在建筑雕饰上的体现。从内容上看,吸收了新安画派“师从造化”的创作思路,善于表现家乡景致;从手法上看,雕饰作品刻画工整细腻,线条道劲流畅,具有“新安画派”的特征;从构图上看,疏密相衬,动静相生,画面简淡高古。
  徽派版画是受徽州刻书业直接影响而迅速崛起的艺术流派,明末清初达到高峰,坊刻、家刻灿若繁星,刻工名手如云,盛极一时。这些版画刻工以刀代笔,善于将画家笔法通过自己的技艺形神兼备的进行立体化呈现。他们在雕刻书版的同时,也雕刻建筑构件,培养雕刻工匠,为徽州民居建筑雕饰提供了人才基础。同时,徽派版画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造型,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刀法以工整、秀丽、缜密见长,以线条的粗细、曲直、起落、繁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相互关系,抒情气息浓厚,极大的丰富了徽州“三雕”的工艺技巧,增强了民居雕饰的艺术表现力(图三)。
  此外,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还受到了徽州戏曲艺术的影响。徽州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由具有原始文化特征的“傩戏”而来。徽州人喜爱戏曲表演,群众基础深厚,明朝嘉靖年间,徽州艺人在吸收戈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剧,是为京剧的滥觞。在徽州古民居雕饰上,戏曲人物故事时常作为主题图案,在布局及造型上也吸收了戏剧舞台上的写意风格(图四)。“徽州三雕”还借鉴了戏曲艺术中运用表情、配饰、身段、走位等元素来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甚至直接对戏剧舞台进行复原(图五)。
  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孤立、封闭的,在徽州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艺术门类的方方面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展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雕刻艺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他们通晓诗文、擅长绘画,善于糅合和使用其他艺术元素,在建筑构件上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能够对素材进行创新性的提炼、创作进而表达情感,使徽州古民居雕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崇儒重教的内涵特征
  徽州古民居雕饰内容广泛,题材的选择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既注重美观,也具有“寓教于美”的社会功能。其中,反映儒家思想的人物故事、生活场景及富有传统寓意的吉祥图案等占有极高的比重。
  在数次中原战乱中,徽州地区接纳了大批迁徙至此的士族百姓,中原儒家文化随之融入,“俗益向文雅”。宋明理学兴起后,徽州人在理学思想的浸染下,“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读书穷理”、“格物致知”为己任,追求“明道正谊”,纲常伦理和宗法制度对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徽州古民居雕刻是从徽州这种文化氛围诞生的,其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忠孝节义、诗礼传家、中庸和谐等浸润着儒家文化(图六、图七)的图案在“徽州三雕”中极尽表现,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雕刻题材。
  徽州古民居雕饰注重奉行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崇尚本色,很少用色彩髹饰,一般保留着天然材质的纹理和色泽,追求平淡与自然之美。常常将人物故事与花卉、禽鸟、走兽、山水等自然题材纹样相结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进行设计,曲线丰富,充满人情味,显示出徽州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徽州古民居雕饰在文化内涵上还突出体现在对人的伦理道德教化上。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聚族而居及其严密的宗法制度,是徽州最典型的社会现象之一。南迁至徽州的中原士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强固了原有的宗法观念和宗族组织,南宋以后,新安理学的思想和观念在徽州深入人心,更是强调建立适合中国宗法等级制的、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为了提高族人的宗族意识,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巩固宗族制度,徽州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化措施强化族人的伦理观念。民居雕饰这种直观、趣味的“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远离刻板生硬的说教,“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和感化生活其间的人们,成为道德教化重要手段,具体体现在雕饰内容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上。这些雕饰的内容以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为主,大多描绘家族和睦、尊老爱幼、夫妻融洽(图八至图十)等画面,告诫和劝谕人们“重宗义,讲世好”,着力推行以“三纲五常”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孝梯、忠恕、节烈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观,以维持社会长久、和谐、稳定的发展,也是儒家人本思想的理性实践。
  徽州古民居雕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意涵,得益于古代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是徽商经济实力和徽州人价值理念的物化表现。徽州古民居雕饰在题材上秉持儒家价值观念,以“仁”“礼”为信条,追求美好而不功利;在工艺上,博采众长、精致细腻,富丽而不浮夸;在形式上,古樸内敛、雍容有度,文人意味深长;在内涵上,“成教化、助人伦”,突破了建筑装饰的功能属性。徽州古民居雕饰是古代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徽州地域文化重要的显性标识,也是其他地区建筑雕饰一般不具备的。
  (责任编辑:耿坤)
其他文献
1963年11月23日,安徽省宿松县隘口公社清河大队洛土生产队发现了一座石室墓。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当地一管库小吏吴正臣夫妇,入葬时间为北宋元祐丁卯年(1087)。该墓出土石砚、铜勺、铜箸、铜镜、铁香炉、铁盆、铁壶、钱币、瓷罐、碗、钵、盏、碟、盂、注子、注子温碗、瓶、香薰等共计123件,仅瓷器就达70余件,涉及景德镇窑、繁昌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诸多窑口,其中不乏精品。  景德镇窑影青釉注
期刊
安徽地跨江淮,地理位置优越,从夏商开始,其青铜文化就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为中原青铜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铜原料。文献记载,禹“娶于涂山”,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六在今安徽六安,英在六安西。传说夏代末年,夏桀在鸣条之战失败后又逃于江淮之间的南巢。商朝建立后,为了平定夏王朝的残余势力,以及对皖南地区铜矿资源控制,安徽地区一直处于商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客观上加速了商代青铜文化在安
期刊
一、馆藏古籍概述  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博物院现藏古籍15600多种,近10万册,其中善本542种,3200多册。53部古籍入选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我院收藏古籍种类丰富,尤其以安徽地方文献为特色,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桐城文派等地方文献。大量的皖人著述、安徽方志、谱牒成为研究安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院藏古籍不仅内容上独具特色,其在版刻技术、装帧形式、用纸上亦有
期刊
德意志萨克森公国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theStrong,1694-1733年在位)酷爱收藏中国、日本瓷器。其在位数十年间,购买、收藏来自中国、日本的瓷器总数逾24000件。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在其治辖内的迈森(Meissen)地区建立瓷厂,大力研制、仿烧中国风格的瓷器,并成功造就了欧洲瓷器的诞生。如今,这批堪称全欧洲最大的东亚瓷器收藏主要珍藏、陈列于萨克森公国的皇官茨温格
期刊
《潇湘八景图》是五代以来中国乃至海外(日本、韩国)经久不衰的大画题。最早的绘制者是黄筌,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绘见闻志》。沈括《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睛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元代朱润德曾这样记述:“潇湘八景图始自宋文臣宋迪,南渡后诸好手争相仿佛。此卷乃宋淳熙间画工马远作,观其笔意情
期刊
今年春拍,可谓肖生玉“闹春”的季节。  春节前夕,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所著《异兽人间——程寿康藏肖生玉》出版,广赠业内人士,揭开了肖生玉热的序幕。程寿康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肖生玉,自述人手的首件藏品是以两三千港币在香港一国货公司购得的白玉双獾,三十余年来痴心肖生玉,此书是他肖生玉收藏历程的一个总结,从写文字到摄影、出版亲力亲为,历时三年告成。书中收录其藏品117件,时代远至汉代,晚至清代
期刊
安徽发现的青铜器,楚系铜器占据重要位置。同属楚系文化的楚国与蔡国都曾在此度过他们的峥嵘岁月。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发现的铜器群,是20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于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1957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当之无愧为安徽的重器,亦是楚国青铜器的重器;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在安徽的发现,要属蔡侯墓铜器群,它是研究春秋晚期历史、青銅器工艺以及楚、吴、蔡三国关系史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期刊
《说文解字》有云:“金,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韦。”在古人眼中,金有五色,其中黄金与白金(即现今意义上的金与银)为金中上乘。因其有着灿烂的光华与良好的延展性,金银常被用于器物制作领域,因其珍贵稀有的属性,经能工巧匠精心琢饰而成的金银器物,不仅绚丽多姿,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安徽博物院所藏宋元金银器大多源于墓葬、窖藏和塔基中,其中1952年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唏颜夫妇墓、1956年安庆市棋盘
期刊
《玉堂春暖》春未暖秋拍过后风更寒  在2017年春拍的寒意中,人们期盼秋拍的收获。结果如同预料的一样,形势大好。  中国嘉德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夜场拍卖,从12月18日17时持续至19日凌晨1时30分,8个多小时的“大观——四海崇誉庆典之夜”,三个专场实现16.03亿元的成交额,亿元拍品4件,千万元拍品29件。  陈逸飞《玉堂春暧》以1.495亿元打破了写实油画作品拍卖纪录,据悉系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中
期刊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形状各异,有长方形、圆形,颜色多样,有彩金墨、白墨;墨,作为文字的载体之一,包罗万象,精彩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奇险壮丽的自然风光,有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墨作为文化传承工具之一,历史悠久,传承深远,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墨法、医学等多种艺术和门类为一体;墨,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之一,传中华大地,绘千年文化。  所谓徽墨,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所产之墨,素有“落纸如漆,万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