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读:认识摄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00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0年10月31日晚7点
  地点:武汉某咖啡店,在几盏聚光灯的照射下,宋刚明和学生们开始交流摄影心得。学生们来自宋老师组织的摄影研修班,都是喜欢摄影的社会人士,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桌上放着几台苹果笔记本电脑用来放映学生作品,老师对作品的点评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老师:宋刚明(长江学院影像学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学生:吴海广/杨军/张龙/赵明/张忠/唐志斌/陈丽/夏子嫒/金铭勇
  
  宋:同学们好!“锵锵摄影”是应《摄影世界》之邀开设的栏目,将以随谈的形式反映我们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摄影教学应该是愉悦的,轻松的,只有充满喜乐,才能学好。所以我们的课堂虽然每次有个主题,但更多的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问题,随时解决。栏目也将尽量保持现场性、口语化。
  金:老师你喝什么茶?
  宋:我喝水,晚上喝茶睡不着。
  金:服务员,再来盘水果。
  宋:这样学摄影真是享受,我当年学摄影可没这样的条件。
  金:学摄影前我每天打麻将,现在我跟麻友都疏远了。(大家笑)
  宋:摄影是有些像麻将的,麻将可以摸胡、碰胡、甚至起胡。打桥牌、下围棋都要很高的技术,不可能侥幸取胜,这就是桥牌、围棋无法普及,而麻将几乎人人爱玩的原因。同样,其他的艺术如绘画、弹琴,不练个三五年,别想像回事儿,而摄影是可以凭运气拍到好照片的,比如在风景胜地正好碰到彩虹,云海,就有可能拍到好照片。
  吴:风景照片可以靠运气,拍人的生活就未必了。
  宋:其实拍人的生活也是可以碰到好照片的,美国有个推销员爱好摄影,他一辈子只得了一次奖,就是普利策摄影一等奖。他有次到外地推销,发现住的旅馆失火了,于是跑到外面拍失火现场,正好拍下女子从楼上跌下的照片。多少专业人士一辈子也得不到这个奖。
  张:真是好运气,我哪天要碰上一次就好了。
  宋:这样的时机没几个人能碰到,碰到了也未必能准备好。有一年春节,我天天把康太时T(一种精品小相机)带在身边,却什么也没拍到,初六出门我为带不带相机犹豫,带多少有些麻烦,不带又怕漏了什么,把相机放下又拿起。我常常这样,准备好时什么也没有,哪天不带相机了,就有好镜头。一次我在车站等车,看见一对夫妇牵着孩子过马路,画面很温馨,我开始后悔没带相机。当我用眼睛默默取景时,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一辆出租车飞速驶来,把孩子和父亲撞到空中,在我眼前飞起有两层楼高,这一切就在我几步之外活生生地上演,偏巧那天我把相机放家里了。
  夏:太可惜了。
  宋:这样的感受你们以后会经常有,过去我们走路,是从甲地到乙地,当学会用摄影的眼光来观察后,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画面,那时的路已不是路了,对你来说是人生的舞台,常常会碰到戏剧性的小高潮,而这时你可能没带相机,就好比捕鱼,跑了的往往是大鱼。
  这是摄影的遗憾,我们不可能将世界一网打尽,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往往是没拍下来的镜头。但我们不能把摄影的成功建立在偶然上,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有好运气,那个美国推销员只拍了一张这样成功的照片就是例证。
  金:打麻将对身体不好,老坐着,输赢都可能伤和气。学摄影不光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对身体有好处,而且还可以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宋:真正感人的艺术都是关于人生的艺术,摄影也不例外。艺术作品实际是你人生态度的外化。
  金:开始我对摄影其实是蒙的,不知从哪里下手。
  宋:你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每个人对摄影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是原来就学过摄影,有的在业界已有了名气,有的还是一张白纸。老实说,我喜欢教一张白纸的。因为摄影需要在几分之一秒内做决断,那一刻,你所有的经验都会出来干扰你。我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彭向东和金铭勇进来时都对摄影一窍不通,结果你们两人是进步最快的。彭向东只学了八个月,作品就入选了全国影展,而金铭勇只学了三个月,作品已经在佳能的摄影讲座上放映,其热烈反响你们也看到了。
  夏:念一条我收到的短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
  宋:确实如此,“文革”的时候我读中学,学校的美术老师是广州美院毕业的,他床下有一箱书和画册,他经常把钥匙给我,开大批判会时我就躲在他房里看书,我从那时起知道了米开朗基罗、罗丹、安格尔、黑格尔、笛卡尔、托尔斯泰的名字,知道了真正的艺术原来是这样的。很多人抱怨拍不好照片,其实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照片。摄影必须在场,与人打交道,自然要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但辨明摄影的方向才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拍了一辈子,也很努力,但成绩平平,就是因为没有选对方向,南辕北辙。
  金:我曾怀疑老师的教法,不专门讲技术。但是几个月学下来感受很深,每一步都在印证老师的预言。
  宋:我过去在摄影上走过不少弯路,各种摄影门类都涉足过,到40岁才明白了点真正的摄影是什么回事。我现在教你们,只想尽量让你们少走弯路。如果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教技术,很可能把你们教成匠。这是因为教科书上的照片,为了说明技术,往往匠气十足。你们在学技术的时候,有可能把那样的表现手法也接受下来。而且一开始就讲许多技术你们也不容易理解。
  陈:我认为技术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白平衡、点测光,我总弄不好。
  宋:弄不好就先把这些事交给相机去做,你把精力放在画面上。现在的数码摄影,已没多少技术可言了,几乎一切问题都被相机工程师解决了。在胶片时代,不练个三五年,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摄影师。当然这不等于数码时代你可以不用学习摄影。数码摄影的后期和对相机的控制,其实比过去还复杂,只是先不管这些,也可以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数码相机的及时显像,非常适合学习摄影,拍完后看看屏幕,马上就知道你的照片存在什么问题,这时就具体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要有效率得多。
  就好比学开车,每天在那里背汽车的机械结构,不可能学会开车,也未必能弄清楚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你开上一两年车,就什么都清楚了。所以我要求你们把精力用在观察上,拿起相机就拍,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老师。
  张:我的家庭经历让我对“摄影是历史的记忆”有很深刻的理解。我的曾祖父是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的,去世很早,只留了唯一一张生前的照片,我把这张照片放在我家的客厅里,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会觉得客厅的背景墙很苍白。从这张照片我看到了家庭血脉的联系。现在我不停的给孩子照相,原来带孩子的姥爷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曾经的生活片段都用照相机留下了,我觉得很温馨和欣慰。
  宋:我用了36年相机,刚开始我很看不起摄影,认为一按快门就妥了,那算什么本事?画画那才叫本事,那时我迷绘画。可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冰冷的机器充满了灵性,照片会把你的心绪、学养显露无遗。照相机是人类发明的器物中,唯一能将消逝的现实显影的器物,看一张照片,其实是洞穿了时空。人的肉身也许早不在了,但只要影像还在,我们就如同看到了他们的灵魂。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陈传兴先生在谈到相机时说:“在某种意义下,它的确具有替一切存在的灵魂显像、定影的能力。”
  张:这是我曾祖父的像,有人说这是画的。
  宋:这确实是一张画,叫炭精画,我读中学的时候画过,画得好很像照片, 在偏远的乡镇,现在还可以看到这种画。摄影发明之初,就在挑战这类肖像画。世界上所有的发明都可以设想成是那些想偷懒的人发明的。相机就是一些不入流的画家发明的,尼埃普斯、达盖尔就是因为画得不那么好,才想着发明摄影来取代绘画的。现在有资料显示,尼埃普斯拍的第一张照片可能不是窗台上拍出去的《仓库》,而是《月光》。看看当初拍摄的照片,再看看你们现在使用的数码相机,现在学摄影,真的很幸运。
  杨:我喜欢摄影有些年了,看了老师的许多图片,今天听了老师的课,开始有点体会,摄影原来是这么回事。
  宋:我们称现在的时代为读图时代,这是一个用摄影表达的时代,现在你未必带着一支笔,但肯定带着一部照相机,现在的手机都有摄影功能,那就是一部小相机,只是我们平时没很好地运用它而已。过去胶片摄影时代,摄影就像举行一个仪式,必须做很多的准备或者去很好的风景地,才能展开拍摄,以保证拍摄的成功率。而现在进入了数码相机时代,技术已经不像胶片时代显得那么重要了,所以当下学习摄影,最重要的是摄影画面的经营和情感的表达。摄影刚发明时是挑战绘画,而今天,摄影主要是与文字抗衡,或者是表现文字无法言说的部分。在这个时代,看得见的东西都不难拍,难拍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你的思想和情绪。所以我提出这个时代要“用看得见的影像,传达看不见的思想”,这是你们今后学习的重点。
  金: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来,我请大家吃水果。
  宋:你还是收点班费吧。
  金:没关系,就当打牌输了。(大家笑)
  
  本期思考题:摄影是什么,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摄影?
其他文献
尼康公司于2010年8月发布了新款的AF-S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该镜头5倍标准变焦,采用尼康内部对焦系统,对焦时镜头长度保持不变;整个变焦范围可实现f/4的恒定光圈,并且在若干镜片上覆盖了纳米结晶涂层,可大大降低鬼影和眩光,使成像更细腻清晰;它有13组17片镜片,其中配备了2片ED镜片和3片非球面镜片,光学性能极佳;宁静波动马达(SWM),可实现安静的自动对焦。同时它
期刊
在目前融媒体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受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新闻工作中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并且需要实现新闻采编工作模式的进一步良好发展,进而实现新闻工作的更好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理想的新闻服务,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
期刊
总记得小时候同父母一起去弄堂里拜访朋友的情景,当时我总是极不情愿。想到那里下水管道的不悦气味、狭窄的楼梯以及冷不丁在人眼前一掠而过的老鼠,我就有些害怕。很显然,当时我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会挎着相机穿梭在我故乡的这些历经沧桑的街巷,并乐此不疲,而这些街道却不可避免地逐一消失在一刻不停的城市发展进程中。  200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开始拍摄上海最老的石库门居民区之一:大中里。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这样的生
期刊
在城市待久了,难免生出想要出去透透气的念头。偶尔跳出自己的圈子,去欣赏一下不同的风景,看看不一样的人生,感觉很好。那时刚好是春节过后,在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提议下,我们便踏上了去甘南的旅程。一路上梵音袅袅,法号声声,不知不觉中便到达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郎木寺小镇。  每年的正月十三,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瞻佛庆典,周边大大小小的寺庙纷纷将珍藏的巨幅丝绸佛像取出,以供膜拜瞻仰。我们提前一天抵达,由于海拔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在大多数东亚摄影家们都或多或少地被战争所裹胁而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的时候,张才却有机会得以悠然漫步于上海街头,拍摄他所感兴趣的世间景象,也为中国摄影史之链接续上了缺失的一环:都市摄影。    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具现代性的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也为摄影这个相对而言是最新的视觉手段,预留了可以施展身手的巨大空间。  然而,从现在可以获得的材料
期刊
上海分社摄影部是个年轻的群体,既有80年代毕业的张明、任珑,也有从部队转业的陈飞,90年代运动员出身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第一“高人”凡军,新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刘颖、裴鑫。他们在分社几代摄影记者的言传身教下,已成为新华社在大上海摄影报道的生力军。  从他们不同的拍摄视角和各时期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座承载着中国发展进步历史的辉煌城市,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完成报道任务,更多的是想着为历史,为后人留下更
期刊
一    也可能因为交往圈子小,我没碰到过真正的上海人。在我的理解里,纯正的上海人应该是上海原住民和他们的后代(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前,是松江府辖下的一个属县,人口仅有27万——编者注)。很多人吹嘘自己是上海土著,其实也是外来的,比如是从浦东过来的。  我的父辈也是从上海郊县迁来的。我在上海徐汇区襄阳南路的一条弄堂里出生,一住就是50年。那套房子是父亲来上海后跟单位借的,后来“顶”了
期刊
人们都会记得,2009年岁末和2010年年初,北京连续降了几场并不多见的大雪。清晨醒来,雪还在不停地下,我急忙全副武装、兴致勃勃地走出家门。  漫天飞舞的雪花使京城披上了一身银装,分外妖娆。大街小巷,布满了积雪,路上行人车辆很少,而清洁工人们早早进入自己的岗位,他们身着橘红色的制服,奋力挥舞着扫把和铁锹,为人们清扫出一条条出行的道路。我躲在路边的汽车后面,通过镜头发现,一位中年清洁工人的衣帽沾满了
期刊
前段时间的“郭晶晶红外门”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虽被证明作假,但将红外摄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事实上,红外摄影的基本原理与普通摄影相同,皆为利用光线反射成像。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红外摄影并不具备透视功能。只有了解了它的原理,才能纠正一些片面、粗俗的看法,还它一个清白。由于红外影像与我们日常所见影像差异较大,飘渺、诡异、梦幻等词语常被用来描述这一奇特的记录效果。  我们日常所用的数码相机以可见光为基准
期刊
之前的连载,我曾多次提到要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摄影作品。这之后的6个月,我们先暂时搁置商品摄影的问题,讨论一下人物摄影。  这次首先介绍拍照的背景。  我是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才决心要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这已经是美国柯达彩色胶片进入日本市场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商业摄影师这个职业还不太普遍。  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去拍摄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而且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拍摄一本毕业纪念册。真正让我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