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下的“微写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利用网络的优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利用回复进行交流和评价,实现协作学习,也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的多项交互,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关键词:“微写作”;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给学生带来的负担,与其说是身体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与其说学生不愿动笔,不如说学生不知如何动笔。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却爱发表观点,爱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触说出来、写出来。
“微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微写作”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合点。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使作文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填鸭式的“静态作文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作文教學”。把写作能力的形成、提升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写作教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微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力图经过不断的实践,构建系统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为作文教学找到一条真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
一、微博微信谈天说地——点赞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微博、微信就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广阔天地。班级同学与老师建立微信圈,成为彼此的好友。学生可以每天在上面记录自己的心情和一些主要的事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也就是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每天记录生活点滴,没有硬性的要求。它不同于八百字的考试要求,不需要太多的字数,短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皆可,有些甚至可以采用接力的形式@自己的好友,群体创作。学生没有写作字数与命题的压力,自然不把写作当做一件难事。根据学生个人的要求,有些微博、微信可以公开,有些则把它设置为隐藏。
每个人的写作都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是课堂上的作文练习,不只是写完交给老师看就完成了任务。在这里,每个人他们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愿望,都是信息的写作者、发布者、传播者、阅读者、评价者。荀子曰“智者善假于物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的目的在于交流。
二、网络博览纵横捭阖——转发
通过微博微信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之后,还需要通过网络博览积累素材。网上阅读,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网络将大量的信息集结在一起,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只要与作文主题相关的任何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写作素材很容易找到。由于有这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全方位刺激,学生的信息通道被打开,思维也就有了活跃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积累到好的素材,还可以转发给自己的好友与粉丝。
三、作文档案独一无二——分享
每个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制作成“作文档案”。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作文档案起一个独特的名字,如班级有一名同学叫李颖,她的作文档案取名《如影随形》。又如有一个学生叫杨丹,他为自己周记起名为《一个人的单行路》。田雨《十七岁的雨季》。王丽娜《华丽转身》。高楠《难道寻常》等等。独一无二的名称,独一无二的写作。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由原先微博、微信的有感而发,上升难度,规定题目。题目由易到难。由于之前的微博微信发言,学生已经不再有畏难情绪。而是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就写身边的老师、同学、学校、亲人。通过网络展示这些人的照片、视频等,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对写作对象熟悉,自然有话可说。在简单的片段描写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规定探究性题目。最后落脚到高考写作,写成完整文章。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不再害怕,也有话敢写,有话想写。
特别是在进行探究性题目练习时,更能密切关注时事新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针对国际黄金价格突然上涨这一新闻,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性题目——前所未有的追捧热潮:世界的“丽媛style”。她的首次亮相,在民间引发的热潮不亚于她的丈夫。微博涌现无数粉丝团,相关新闻转发量惊人,网络、报纸持续报道,甚至有观众埋怨新闻联播彭丽媛镜头太少,日本媒体专门用一个镜头抓拍彭丽媛出镜的一举一动,认为她外事能力远超本国第一夫人。《俄罗斯报》评论:“彭丽媛的出现简直重新定义了”主席夫人“这个词”。《纽约时报》也刊文说,彭丽媛形象姣好,绝对有实力打破中国历任第一夫人一贯默默无闻的传统。人们为什么爱彭丽媛?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世界的“丽媛style”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正因为所选话题与学生日常搜集的资料密切相关,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乐于参与,反馈良好。
四、多元互评激情四射——评论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的作文上交给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缺乏交流,能力提高慢。利用网络就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学生作文完成点击提交,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学生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后,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启学、互动。家长也可以在线参与其中,接着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最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的交流。老师、家长和班级成员轮流担当评价老师,对学生作文给予多方位评价。网上投票,“关注”与“粉丝”,作文评价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
综上所述,“微写作”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使作文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填鸭式的“静态作文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作文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合点。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实行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写作情况,并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将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感受反馈给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平.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王静.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作文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郝玲君.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指导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微写作”;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给学生带来的负担,与其说是身体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与其说学生不愿动笔,不如说学生不知如何动笔。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却爱发表观点,爱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触说出来、写出来。
“微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微写作”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合点。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使作文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填鸭式的“静态作文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作文教學”。把写作能力的形成、提升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写作教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微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力图经过不断的实践,构建系统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为作文教学找到一条真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
一、微博微信谈天说地——点赞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微博、微信就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广阔天地。班级同学与老师建立微信圈,成为彼此的好友。学生可以每天在上面记录自己的心情和一些主要的事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也就是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每天记录生活点滴,没有硬性的要求。它不同于八百字的考试要求,不需要太多的字数,短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皆可,有些甚至可以采用接力的形式@自己的好友,群体创作。学生没有写作字数与命题的压力,自然不把写作当做一件难事。根据学生个人的要求,有些微博、微信可以公开,有些则把它设置为隐藏。
每个人的写作都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是课堂上的作文练习,不只是写完交给老师看就完成了任务。在这里,每个人他们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愿望,都是信息的写作者、发布者、传播者、阅读者、评价者。荀子曰“智者善假于物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的目的在于交流。
二、网络博览纵横捭阖——转发
通过微博微信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之后,还需要通过网络博览积累素材。网上阅读,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网络将大量的信息集结在一起,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只要与作文主题相关的任何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写作素材很容易找到。由于有这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全方位刺激,学生的信息通道被打开,思维也就有了活跃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积累到好的素材,还可以转发给自己的好友与粉丝。
三、作文档案独一无二——分享
每个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制作成“作文档案”。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作文档案起一个独特的名字,如班级有一名同学叫李颖,她的作文档案取名《如影随形》。又如有一个学生叫杨丹,他为自己周记起名为《一个人的单行路》。田雨《十七岁的雨季》。王丽娜《华丽转身》。高楠《难道寻常》等等。独一无二的名称,独一无二的写作。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由原先微博、微信的有感而发,上升难度,规定题目。题目由易到难。由于之前的微博微信发言,学生已经不再有畏难情绪。而是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就写身边的老师、同学、学校、亲人。通过网络展示这些人的照片、视频等,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对写作对象熟悉,自然有话可说。在简单的片段描写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规定探究性题目。最后落脚到高考写作,写成完整文章。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不再害怕,也有话敢写,有话想写。
特别是在进行探究性题目练习时,更能密切关注时事新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针对国际黄金价格突然上涨这一新闻,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性题目——前所未有的追捧热潮:世界的“丽媛style”。她的首次亮相,在民间引发的热潮不亚于她的丈夫。微博涌现无数粉丝团,相关新闻转发量惊人,网络、报纸持续报道,甚至有观众埋怨新闻联播彭丽媛镜头太少,日本媒体专门用一个镜头抓拍彭丽媛出镜的一举一动,认为她外事能力远超本国第一夫人。《俄罗斯报》评论:“彭丽媛的出现简直重新定义了”主席夫人“这个词”。《纽约时报》也刊文说,彭丽媛形象姣好,绝对有实力打破中国历任第一夫人一贯默默无闻的传统。人们为什么爱彭丽媛?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世界的“丽媛style”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正因为所选话题与学生日常搜集的资料密切相关,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乐于参与,反馈良好。
四、多元互评激情四射——评论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的作文上交给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缺乏交流,能力提高慢。利用网络就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学生作文完成点击提交,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学生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后,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启学、互动。家长也可以在线参与其中,接着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最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的交流。老师、家长和班级成员轮流担当评价老师,对学生作文给予多方位评价。网上投票,“关注”与“粉丝”,作文评价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
综上所述,“微写作”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使作文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填鸭式的“静态作文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作文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合点。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实行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写作情况,并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将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感受反馈给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平.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王静.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作文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郝玲君.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指导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