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新春,不仅是一个新年度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始。我们告别的既是2005年,又是“十五”;迎来的既是2006年,又是“十一五”。因此,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辞旧迎新时刻。
“十一五”期间,水利事业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的全国水利工作,对“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概括起来,要重点把握好“五大问题”,突出抓好“六项任务”。
重点把握五大问题
第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第二,通过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不能光靠建设蓄水和调水等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也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
第三,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贫困、改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水利水电工程也会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第四,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领域。目前农村水利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农村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重点是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
突出抓好六项任务
第一、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保障防洪安全。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进一步完善防洪预案,提高防洪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御山洪和台风灾害工作。
第二、保障饮水安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三分之一。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
第三、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江河省际水量分配,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用水定额。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制度,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水价改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一点五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缓解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加强对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重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
第五、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实施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措施。完善水功能区划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第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加大对重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加强泵站改造,完善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抓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把握好“五大问题”,完成好“六项任务”,必须要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深化改革,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坚持科学治水,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水利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重点做好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十一五”时期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实施“十一五”水利发展蓝图,关键也要看开头的2006年。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节水型社会建设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宣部、水利部等四部委2005年8月专门发出通知,就2005年至2006年度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积极行动,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使各项部署和要求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希望在新的一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好、更快的推进。
“十一五”期间,水利事业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的全国水利工作,对“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概括起来,要重点把握好“五大问题”,突出抓好“六项任务”。
重点把握五大问题
第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第二,通过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不能光靠建设蓄水和调水等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也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
第三,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贫困、改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水利水电工程也会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第四,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领域。目前农村水利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农村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重点是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
突出抓好六项任务
第一、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保障防洪安全。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进一步完善防洪预案,提高防洪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御山洪和台风灾害工作。
第二、保障饮水安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三分之一。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
第三、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江河省际水量分配,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用水定额。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制度,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水价改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一点五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缓解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加强对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重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
第五、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实施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措施。完善水功能区划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第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加大对重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加强泵站改造,完善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抓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把握好“五大问题”,完成好“六项任务”,必须要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深化改革,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坚持科学治水,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水利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重点做好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十一五”时期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实施“十一五”水利发展蓝图,关键也要看开头的2006年。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节水型社会建设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宣部、水利部等四部委2005年8月专门发出通知,就2005年至2006年度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积极行动,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使各项部署和要求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希望在新的一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好、更快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