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习作教学过程,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动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觉,写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在互动式的习作教学中逐渐培养自主习作能力。
一、互动,让学生相互成为习作的读者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建立“读者”共同体。为了学习的需要,写作学习中的“读者”应该是具体的、学生熟悉的。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同学读者”的优势,增强学习者的互惠感,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尝试了“循环日记本”的实验,发挥了“同学读者”的推动作用,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将全班五十五人,按照每五人一组分成了十一个小组,同一组的学生共用一本日记本。每人每周写一篇文章,从周一开始到周五结束,每人一天,五个同学一次轮转,周而复始。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日记,周一相互检查,写作者先自评习作内容,下一位同学选择其中某一方面进行点评,欣赏习作精彩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完成了习作之后,将习作在班级同学之间传阅,并且可以让下一名要写作的学生家长阅读。这样,学生作文的读者从原来只有一位老师读者增加到小组同学、全班同学,进而以同学为桥梁扩展到全班同学的父母。
班级里采取了“循环日记本”后,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有众多的读者,习作就是要与这些读者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这种读者意识的增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正如赵海霞老师所说:“直接导致学生习作少了以往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自欺欺人,习作选材普遍真实鲜活,表达情感真切细腻,语言运用活泼灵动。”
二、互动,让学生互为写作内容的提供者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写作文常常为“写什么”而发愁。其实,在学生所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之间的交往经验是最方便获得的生活经验。也许在大多数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可以写进作文中的生活经验应该是平常家里的生活、社会交往中的生活、学校里的生活,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殊不知,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生活在同学中。与同学一起上学,上课,嬉戏,同学中有他们的知己、玩伴甚至竞争对手;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甚至他们心目中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成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来源。
在写作教学中,以学生相互交往的经验作为写作内容还具有容易获得支持的独特优势。如果学生写作的内容是过去的生活经验,那学生在回忆这些经验时,还可以得到与之交往的同学的帮助,使其写作内容更加具体。就说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习作1,写一件童年的趣事”,老师语言引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那些充满稚趣的事。”老师拿出自己的童年照片,给同学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大家谈话的兴致。学生拿出照片、物品,将自己最快乐的部分先与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时,不马上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把孩子想说的都说出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不用太多的框架束缚孩子的思想。学生细细回忆自己童年的小小故事,相互交流中一幕幕趣事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出现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可以引起共鸣,孩子们也就有了表达的强烈欲望。
卞之琳在《断章》里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实际上学生之间就是互为“风景”的,是那么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交流,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相互支持、互为“风景”的优势,我们从中也能充分体会到学生如何相互支持,怎样互为“风景”。
三、互动,让学生成为表达经验的支持者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通过交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是“怎么写”,更是需要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形成新的表达经验。写作中,学生面临某种问题或遇到某种困难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向他人寻求建议和观点启迪。如,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对于开头结尾的写法往往比较草率,我在指导写作《童年趣事》的过程中,指名学生读开头:“童年的趣事像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挂满枝丫;童年的趣事像一个个晶莹的泡泡,装满了浴缸;童年的趣事像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点亮了夜空。”许多同学欣赏了之后,也纷纷模仿该同学,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开头写趣事,结尾再次点题,前后呼应。
在作文教学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互动,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在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和相互借鉴中共同提高。学生在互动的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习作的能力,养成自主习作的好习惯。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刘俭国)
一、互动,让学生相互成为习作的读者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建立“读者”共同体。为了学习的需要,写作学习中的“读者”应该是具体的、学生熟悉的。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同学读者”的优势,增强学习者的互惠感,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尝试了“循环日记本”的实验,发挥了“同学读者”的推动作用,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将全班五十五人,按照每五人一组分成了十一个小组,同一组的学生共用一本日记本。每人每周写一篇文章,从周一开始到周五结束,每人一天,五个同学一次轮转,周而复始。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日记,周一相互检查,写作者先自评习作内容,下一位同学选择其中某一方面进行点评,欣赏习作精彩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完成了习作之后,将习作在班级同学之间传阅,并且可以让下一名要写作的学生家长阅读。这样,学生作文的读者从原来只有一位老师读者增加到小组同学、全班同学,进而以同学为桥梁扩展到全班同学的父母。
班级里采取了“循环日记本”后,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有众多的读者,习作就是要与这些读者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这种读者意识的增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正如赵海霞老师所说:“直接导致学生习作少了以往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自欺欺人,习作选材普遍真实鲜活,表达情感真切细腻,语言运用活泼灵动。”
二、互动,让学生互为写作内容的提供者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写作文常常为“写什么”而发愁。其实,在学生所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之间的交往经验是最方便获得的生活经验。也许在大多数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可以写进作文中的生活经验应该是平常家里的生活、社会交往中的生活、学校里的生活,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殊不知,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生活在同学中。与同学一起上学,上课,嬉戏,同学中有他们的知己、玩伴甚至竞争对手;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甚至他们心目中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成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来源。
在写作教学中,以学生相互交往的经验作为写作内容还具有容易获得支持的独特优势。如果学生写作的内容是过去的生活经验,那学生在回忆这些经验时,还可以得到与之交往的同学的帮助,使其写作内容更加具体。就说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习作1,写一件童年的趣事”,老师语言引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那些充满稚趣的事。”老师拿出自己的童年照片,给同学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大家谈话的兴致。学生拿出照片、物品,将自己最快乐的部分先与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时,不马上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把孩子想说的都说出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不用太多的框架束缚孩子的思想。学生细细回忆自己童年的小小故事,相互交流中一幕幕趣事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出现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可以引起共鸣,孩子们也就有了表达的强烈欲望。
卞之琳在《断章》里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实际上学生之间就是互为“风景”的,是那么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交流,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相互支持、互为“风景”的优势,我们从中也能充分体会到学生如何相互支持,怎样互为“风景”。
三、互动,让学生成为表达经验的支持者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通过交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是“怎么写”,更是需要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形成新的表达经验。写作中,学生面临某种问题或遇到某种困难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向他人寻求建议和观点启迪。如,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对于开头结尾的写法往往比较草率,我在指导写作《童年趣事》的过程中,指名学生读开头:“童年的趣事像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挂满枝丫;童年的趣事像一个个晶莹的泡泡,装满了浴缸;童年的趣事像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点亮了夜空。”许多同学欣赏了之后,也纷纷模仿该同学,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开头写趣事,结尾再次点题,前后呼应。
在作文教学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互动,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在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和相互借鉴中共同提高。学生在互动的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习作的能力,养成自主习作的好习惯。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刘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