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曾论述: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改革与国家发展行进相伴随行。时至今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掷地有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林丁,就是这样一位改革者,敢为人新,站在医疗改革发展的前沿,以医者的担当和锐气,绘就出民营医院管理发展的范本。
然而,改革向来不易,他饱尝“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心酸与艰辛,时间作证,实践为解,他终以前沿的理念打破了旧观念的窗户,引入一泓明亮。
一鸣惊人
——结缘眼科
林丁生于60年代初,成长在动荡年代。1977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虽是医学世家,但当时的林丁对学医并无兴趣,他喜欢更加抽象的物理学。然而,有限的资源使得林丁别无选择,最终被江西医学院录取。那年,他是学校考上大学的“第一人”。后来,在专业细分时,林丁选择了眼科,全因“眼科设备多,和物理有联系”,就此在理想和现实间他找到了平衡点。
5年的医科学习生涯在“边下放,边学习”的日常写照中转瞬即逝,毕业后的林丁被分配到当地一家县医院。几年后,他又经历了考研、读博。1995年,林丁博士后出站,留任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同年,也就是在他35岁之际,林丁成为了副主任医师。
当大夫,林丁兢兢业业。他保留的最高青光眼专科门诊量记录——1天120个号,至今无人打破,主刀的手术数量也迅猛上升。病患经过治疗恢复健康,他很高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会不断地再为病人想其他方案;对于目前医学尚不能医治的疑难病例,他会为自己帮不上忙感到遗憾……对待患者,林丁极为耐心,总会为他们详细讲清病情,做到沟通有效。就这样,林丁在临床上做得风生水起。4年后,他晋升为大眼科行政副主任。
百折不回
——在改革中受挫
行政工作在医院体系中,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倒票的人竟把一个号最高买到1000多元!”在指责黄牛党低劣行为的同时,林丁开始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寻求突破方法。
一号难求,说明供小于求。是因为我国眼科医生数量少?其实不然,国际眼科理事会(ICO)调查显示,2012年,在各国眼科医生数量排名中,我国以28338名名列第一,第二名的美国25152名,俄罗斯14600名位居第三……数万名眼科医护者分布在各个医院,为何还会出现“大医院爆满、小医院冷清”的现象呢?
林丁一语道破症结所在,“我国未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致医生水平层次不齐”。殊不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美国为例,一名医学院毕业生从院校毕业后,想要成为医生,起码要经过三关:首先通过一次全国性执照考试,并面试申请医院,获得住院医师的机会,其次是为期3~4年培训,最后通过培训考试,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同批次医生的水平近乎相同,所以在哪看病都一样,不必挤大医院”。但在我国的情况是: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只是在工作岗位接受所在医院的培训后就成为医生,医生的成长受限于医院层次。
在林丁的“患者就医模式”改革中,改革教育制度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今,许多变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然而隔靴搔痒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林丁却能够透过想象看清本质,他要做的是切中要害,将问题拔根而起。然而,船大难掉头。“改革需要时间,甚至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固有模式一旦形式,很难改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林丁也尝试过一些新措施,比如“开放挂号”。考虑到老专家精力有限,他就让年轻的医生也冲在前线,“至少让到院的病人都有医生看”。但最终实施的效果十分有限,“很难,需求太大了!”
激流勇进
——力促医疗服务改革
解决“护士配备不足”是林丁提升医疗服务的另一个切入口。
“医生110名,护士只有90名”,二者数量严重倒挂,“这就造成护士服务范围不能遍及全部,服务质量也迟迟得不到提升”。然而在国际上,通常要求护士的数量至少比医生多一倍以上。林丁再次直面改革痛点,向医院申请增加护士数量,但他最后得到的反馈却是:限定的人数不能改变。
林丁没有放弃。此路不通,另寻别路。他通过劳服派遣的方式引进护士,然而收效甚微,很多不可抗因素就像绊脚石,使前进的道路再次被阻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旦认准的事,林丁就要进行到底!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到其他医院再继续尝试。离开后的林丁,先后跑了很多家医院,公立、公私合营,但无一例外都推行受阻。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到了全民营医院——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是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100多家连锁医院的其中之一。
2005年起,林丁成为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在那里,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爱尔医院对林丁来说就像梦想的温床,很多想法都得以萌生发芽。
林丁最先提出“局部预约挂号”,所谓的“局部”就是从老医生开始试施行。预约意味着把医生绑定,医生需要根据先前预约的时间而安排工作,但医生总会因为加手术、科研任务、会议等各种不可预知任务的出现而不能如约出诊。于医生是失约失信,于病患是耽误诊治,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损失。所以,林丁审视夺度,并没有全面开放预约挂号。
事与愿违,出发点很好的“预约挂号”不成想却引发了患者更多的不满。因没预约号而没挂上号,有争吵;虽然都是预约号,但有先后之分,又有争吵;按预约时间前来就诊,但没排到自己,同样有争吵……林丁也很无奈,渐渐地他发现“患者也要培训”,这无疑是个格外新奇的想法。
“只有当患者有被服务意识时,我们的服务才能让他感到温馨”,林丁一语中的。新的服务模式对接患者的固有思维模式,想必會发生错位,“他们会觉得我们做的不够好”,实则林丁是殚精竭虑。也许是还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而“患者培训”就是告诉病患医院做了什么、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病人与医院之间的隔阂明显得到缓解。
林丁,就是这样一位改革者,敢为人新,站在医疗改革发展的前沿,以医者的担当和锐气,绘就出民营医院管理发展的范本。
然而,改革向来不易,他饱尝“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心酸与艰辛,时间作证,实践为解,他终以前沿的理念打破了旧观念的窗户,引入一泓明亮。
一鸣惊人
——结缘眼科
林丁生于60年代初,成长在动荡年代。1977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虽是医学世家,但当时的林丁对学医并无兴趣,他喜欢更加抽象的物理学。然而,有限的资源使得林丁别无选择,最终被江西医学院录取。那年,他是学校考上大学的“第一人”。后来,在专业细分时,林丁选择了眼科,全因“眼科设备多,和物理有联系”,就此在理想和现实间他找到了平衡点。
5年的医科学习生涯在“边下放,边学习”的日常写照中转瞬即逝,毕业后的林丁被分配到当地一家县医院。几年后,他又经历了考研、读博。1995年,林丁博士后出站,留任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同年,也就是在他35岁之际,林丁成为了副主任医师。
当大夫,林丁兢兢业业。他保留的最高青光眼专科门诊量记录——1天120个号,至今无人打破,主刀的手术数量也迅猛上升。病患经过治疗恢复健康,他很高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会不断地再为病人想其他方案;对于目前医学尚不能医治的疑难病例,他会为自己帮不上忙感到遗憾……对待患者,林丁极为耐心,总会为他们详细讲清病情,做到沟通有效。就这样,林丁在临床上做得风生水起。4年后,他晋升为大眼科行政副主任。
百折不回
——在改革中受挫
行政工作在医院体系中,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倒票的人竟把一个号最高买到1000多元!”在指责黄牛党低劣行为的同时,林丁开始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寻求突破方法。
一号难求,说明供小于求。是因为我国眼科医生数量少?其实不然,国际眼科理事会(ICO)调查显示,2012年,在各国眼科医生数量排名中,我国以28338名名列第一,第二名的美国25152名,俄罗斯14600名位居第三……数万名眼科医护者分布在各个医院,为何还会出现“大医院爆满、小医院冷清”的现象呢?
林丁一语道破症结所在,“我国未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致医生水平层次不齐”。殊不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美国为例,一名医学院毕业生从院校毕业后,想要成为医生,起码要经过三关:首先通过一次全国性执照考试,并面试申请医院,获得住院医师的机会,其次是为期3~4年培训,最后通过培训考试,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同批次医生的水平近乎相同,所以在哪看病都一样,不必挤大医院”。但在我国的情况是: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只是在工作岗位接受所在医院的培训后就成为医生,医生的成长受限于医院层次。
在林丁的“患者就医模式”改革中,改革教育制度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今,许多变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然而隔靴搔痒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林丁却能够透过想象看清本质,他要做的是切中要害,将问题拔根而起。然而,船大难掉头。“改革需要时间,甚至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固有模式一旦形式,很难改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林丁也尝试过一些新措施,比如“开放挂号”。考虑到老专家精力有限,他就让年轻的医生也冲在前线,“至少让到院的病人都有医生看”。但最终实施的效果十分有限,“很难,需求太大了!”
激流勇进
——力促医疗服务改革
解决“护士配备不足”是林丁提升医疗服务的另一个切入口。
“医生110名,护士只有90名”,二者数量严重倒挂,“这就造成护士服务范围不能遍及全部,服务质量也迟迟得不到提升”。然而在国际上,通常要求护士的数量至少比医生多一倍以上。林丁再次直面改革痛点,向医院申请增加护士数量,但他最后得到的反馈却是:限定的人数不能改变。
林丁没有放弃。此路不通,另寻别路。他通过劳服派遣的方式引进护士,然而收效甚微,很多不可抗因素就像绊脚石,使前进的道路再次被阻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旦认准的事,林丁就要进行到底!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到其他医院再继续尝试。离开后的林丁,先后跑了很多家医院,公立、公私合营,但无一例外都推行受阻。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到了全民营医院——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是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100多家连锁医院的其中之一。
2005年起,林丁成为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在那里,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爱尔医院对林丁来说就像梦想的温床,很多想法都得以萌生发芽。
林丁最先提出“局部预约挂号”,所谓的“局部”就是从老医生开始试施行。预约意味着把医生绑定,医生需要根据先前预约的时间而安排工作,但医生总会因为加手术、科研任务、会议等各种不可预知任务的出现而不能如约出诊。于医生是失约失信,于病患是耽误诊治,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损失。所以,林丁审视夺度,并没有全面开放预约挂号。
事与愿违,出发点很好的“预约挂号”不成想却引发了患者更多的不满。因没预约号而没挂上号,有争吵;虽然都是预约号,但有先后之分,又有争吵;按预约时间前来就诊,但没排到自己,同样有争吵……林丁也很无奈,渐渐地他发现“患者也要培训”,这无疑是个格外新奇的想法。
“只有当患者有被服务意识时,我们的服务才能让他感到温馨”,林丁一语中的。新的服务模式对接患者的固有思维模式,想必會发生错位,“他们会觉得我们做的不够好”,实则林丁是殚精竭虑。也许是还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而“患者培训”就是告诉病患医院做了什么、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病人与医院之间的隔阂明显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