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在康复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 :华西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rESWT)为体外冲击波疗法的一种,因其高效、无创、简单、安全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成为康复医学科的重要理疗方法.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及物理学特性,可发挥抗炎、止痛和新生血管等作用.该文对rESWT在骨科疾病、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损伤、难愈性创面、男科疾病方面的疗效进行阐述,旨在为rESWT在康复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 CD4+CD25-CD127+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在卵巢癌细胞生长环境中的糖代谢特征.方法: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分选CD4+Treg细胞和CD4+Teff细胞,建立两种细胞与SKOV3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8种毒力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临床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8-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分离的引起肺部感染的50株肺炎克雷伯菌,PCR法检测毒力基因,统计并分析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阳性率及患者的临床分布特征.结果:50株菌株mrkD、ureA基因阳性率为100%,fimH、entB、ybt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6%、96%、64%,未检测出wabG、uge、clbA基因.携带fimH基因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感染者较非携带该基因细菌的感染者更易出现咳
目的: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196例OMS患者的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重建和观察,对导致OMS的病因进行分析,包括病原牙/牙根的根尖周病或牙周病与上颌窦底(maxillary sinus floor,MSF)的关系、根管治疗质量、MSF的完整性、窦内黏膜增厚等,测量最大黏膜厚度和最小MSF厚度.结果:根尖周病是窦内黏膜
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术后骨片回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构建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椎板切除后骨片回纳者为研究组,骨片不回纳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等.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各结局变量与基线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构建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脊髓神经功能和并发症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08,P<0.001).下颈段或单一节段半椎板切除后不回纳骨片者术中出血量小
目的:探讨并比较能谱CT定量参数及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对肺炎性及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炎性组38例,恶性组85例)行动脉期能谱CT增强扫描的肺结节或肿块患者;比较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在70 keV及40 keV单能量图像下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λ)、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有效原子序数值(effective-Z,Zeff)、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
目的:探究高危因素对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61例接受IFX治疗的CD患者,根据年龄、广泛肠道病变、上消化道病变和肛周病变等高危因素的数目,将CD患者分为1个高危因素组(组1)、2个高危因素组(组2)及2个以上高危因素组(组3),并根据是否广泛肠道病变或合并肛周病变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治疗后的临床应答率和黏膜愈合率,评估高危因素对IFX疗效的影响.结果:IFX治疗后第2、6周,组1临床应答率均高于组2及
目的:应用肥大细胞稳定剂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中肥大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肝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在大鼠下丘脑定位注射色甘酸钠以稳定脑肥大细胞.采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三碘甲状腺原氨
目的:评估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因素,构建起病后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独立相关因素构建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END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507例患者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caused by SARS-CoV-2 is spreading worldwide,with the pathogenesis mostly unclear.Both virus and host-derived microRNA(miRNA)play essential roles in the pathology of virus infection.This study aims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for SARS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是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从而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原理是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诱导神经可塑性,特点是无创、安全且患者能耐受.该文主要介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脑卒中并发症、神经性疼痛和癫痫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探讨了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常用的治疗方案,以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可能的治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