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还得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e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城市中,广州市有50%左右的幼儿在接受隔代教养,上海市有50%~60%的0~6岁孩子由祖辈教养,而北京市则有超过70%的孩子由祖辈教养;在农村中,则有超过3000万的留守儿童完全由祖辈教养。
  儿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隔代教育往往成为了孩子教育失败的借口,年轻的父母,甚至幼儿园、学校老师往往将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隔代教育,使得付出辛劳的老人们百口莫辩,黯然神伤。
  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给隔代教育开出良方,使其能够扬长避短,对幼儿教育发挥更好的能动作用呢?这便是本期策划讨论的重点。
  时至春节,孩子放寒假,原本在父母的管教下“听话老实”的孩子们又可以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而恢复其“放肆”的本性,父母的教育成果瞬间“土崩瓦解”;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春节团聚的短暂相处,也会刻意考察隔代教育的成果。多数父母对祖辈们教育孩子中滋生出的一些问题总免不了一通抱怨,如果“后果严重”,围绕隔代教育的家庭论战结果很可能会是“隔离”,从而使得三代人都在情感上受伤。
  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1.祖辈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比较年轻,刚刚从父辈升级为祖辈,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缘于血源和传统,他们往往愿意和孩子在一起生活。有的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还有能力为幼儿的学习进行投入,并能进行适当的指导,倾听孩子的叙述。
  2.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和儿童相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孩子。他们不像年轻父母那样冲动和缺乏耐心,相反,他们会更具耐心。
  3.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已经成功带大了一代人,所以他们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可谓经验十足。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对幼儿各阶段的身体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4.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幼儿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使得父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心全意工作。
  5.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老一辈无疑是最为怀旧的群体,他们更多地保有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幼儿可以有机会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6.填补家庭缺陷
  现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越来越普遍,老人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可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儿童弥补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教育,解决父母亲关爱缺失的问题。
  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幼儿,妨碍幼儿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也加到孙辈的身上,对其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作为至亲的人,如果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伴随其一起成长,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其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再者,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发现并决定在某个时间段接管孩子的教育,急于扭转幼儿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时,相互之间就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出于心疼,再出面阻挠父辈的管教,那家庭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由于所处的生活、成长时代和环境的差异,很多祖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提出一些与孩子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孩子一些捆绑,导致孩子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结构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步自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幼儿接受新知识的速度,阻碍幼儿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幼儿的思维,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4.增加祖辈负担和压力
  从生命周期和学习能力来讲,祖辈与孙辈是夕阳与朝阳的关系。祖辈抚养孙辈,刚开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时,或许还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但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他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变化会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祖辈来说,是强人所难或难以为继的。同时,这也给祖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将孙辈照顾得很好,使其健健康康地成长,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监管的过程中,孙辈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难以向子女交代的,且往往会因此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其他文献
近日,重庆市财政局、市教委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的通知》,对全市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行调整。  具体调整是,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范围由原三类调整为两类,原普惠性公办园、城市集体和企事业单位办园、民办园调整为普惠性公办园和民办园,原普惠性城市集体和企事业单位办园纳入公办园补助范围。  补助标准为:普惠性公办园和民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
期刊
2015年起,成都市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区(市)县公益性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将分别提高400元/年·生、200元/年·生、200元/年·生,达到每生每年2400元、1000元、800元。此次财政补助上调部分专项用于公益性幼儿园运转,以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质量。  四川新闻网
期刊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会有一些令老师伤脑筋的“问题儿童”,如:吃饭挑食,要人喂,吃完后饭菜撒了一地;睡觉要人陪同,不会穿脱衣服;性格任性,对待老师和长辈没有礼貌,受到批评会哭闹甚至打骂;和同伴交往时行为自私,争抢物品,对他人有攻击行为;游戏活动时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做一件事情等。这些孩子有很多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养的,很多祖辈不愿让孩子为他人服务,担心孩子吃亏,或者舍不得让孩子受累,上学路上一直抱
期刊
青岛市物价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日前联合印发《青岛市物价局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并取消政府有关部门对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备案的规定,鼓励社会办学,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办法》规定,幼儿园可以向幼儿家长收取保教费、住宿费和经省政府批准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除此之外,幼儿园不得向幼儿家长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根据该办法,幼儿园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按
期刊
我园共有14个班,经过对“接送家长登记表”的统计和调查,发现有12个班的幼儿接送家长主要都是由祖辈构成的。我们教师在和这些祖辈家长接触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孩子的祖辈多是从老家过来帮助带孩子的,许多爷爷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导致交流不顺畅。祖辈在教养理念上也和幼儿园教育有较大偏差,祖辈对孩子生活上包办代替,对孩子行为上过于宠溺。有些上中班的孩子,老人还会抱着去上幼儿园。  我园曾发生过这样一
期刊
5+2>7,是指5天的园内教育,结合2天的家庭教育,应该大于常规的7天的教育效果。隔代教育势力庞大,对于以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幼儿园来说,其教育效果不免受到冲击。虽然孩子一周有5天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可以接受科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经过周末2天失败的隔代教育,又往往会抵消这种效力。面对隔代教育的“挖墙脚”,如何产生5+2>7的效果,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国家卫计委、教育部、民政部三部委近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确保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消除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歧视。  根据要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要落实定期随访检测、抗病毒治疗和心理关怀等服务。做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医疗救治、救助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要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统筹解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资助问题,保证不让受艾
期刊
编者按:每年12月,心急的孩子们恨不能将时间的指针拨快,期盼着圣诞节尽早来临。身披红袍的圣诞老爷爷今年会在袜子里装上什么礼物呢?将要在圣诞树下许下的心愿早已在心中默默地酝酿了好多遍……德国幼儿园是如何利用圣诞节开展亲子活动的呢?童童一家在德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和中国会有什么不一样?幸福的文字和温馨的图片,浓郁的节日氛围,是否已经诱惑到你?来吧,和童童一起来德国幼儿园过圣诞节吧!  今年,我们在德国幼
期刊
为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根据江西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中央下达该省学前教育发展综合奖补资金7.89亿元。其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资金7.42亿元,幼儿资助奖补资金2900万元,开展农村偏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补助资金1796万元。  据了解,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资金用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和支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支持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在乡村和城乡结合部
期刊
谈到隔代教育,其实我们当中就有很多人都是老人带大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回避不了隔代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有其有利的一面,符合现实之需,而且符合婴幼儿的发展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老人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幼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发展。很多年轻的父母容易对婴幼儿的“笨拙”发火,这其实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欲速则不达。老人则更容易平和地对待幼儿,这恰好符合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且,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