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地区慢性荨麻疹伴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气传变应原致敏情况分析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患者的气传变应原致敏特点。2015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18~80岁的3 294名调查对象中诊断的CU患者191例和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1 132例的气传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分割法检验,率的分层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²检验。结果显示,191例CU中,不伴气道过敏性疾病者(CU单一患病)92例(48.17%),伴气道过敏性疾病者99例(51.83%)。位列前三位的气传变应原:CU单一患病为尘螨、藜科花粉和柳树花粉(仅一种是当地主要变应原),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均为蒿属、葎草和藜科花粉(均为当地的主要变应原)。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CU单一患病相比较,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60% vs 38.04%,χ²=13.336,P<0.016 7;27.12% vs 2.86%,χ²=8.729,P<0.016 7)。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60% vs 57.69%,χ²=0.136,P>0.016 7;71.19% vs 75.20%,χ²=0.461,P>0.016 7;54.24% vs 69.68%,χ²=5.969,P>0.016 7;27.12% vs 37.83%,χ²=2.663,P>0.016 7)。CU单一患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8.04% vs 57.69%,χ²=13.336,P<0.01;51.43% vs 75.20%,χ²=9.745,P<0.01;28.57% vs 69.68%,χ²=25.624,P<0.01;2.86% vs 37.83%,χ²=17.620,P<0.01)。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随着CU伴发的过敏性疾病种类的增多而增高(38.04%、56.98%和76.92%,χ²=10.601,P<0.01;28.57%、46.94%和90.00%,χ²=12.085,P<0.01;2.86%、24.49%和40.00%,χ²=10.077,P<0.01)。综上,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的气传变应原致敏特点,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似,气传变应原的检测对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指腹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1例(21指)拇指指端、指腹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65岁,缺损部位:指端14例、指腹7例,均存在骨骼和/或肌腱外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2.7 cm,均采用前臂外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定构流程化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连续行腹腔镜下定构流程化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治疗的6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M(QR)]61.2(29.5)岁(范围:25~80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范围:19.5~26.1 kg/m2)。腹部CT检
新型冠状病毒的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耗资大,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启用高效经济的公共卫生预警监测手段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目前COVID-19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及基于污水流行病学(WBE)监测的高效、经济、领先性等优越性,同时对基于社区WBE监测以预警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起点、常规监测、预测流行病传播规模参数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
于2019年12月9—10日,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教学楼三层的两个相同面积的教室作为研究现场,评估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PM2.5水平的改善效果,探讨新风系统运行的最优时长,以及影响新风净化系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期间,教室内PM2.5浓度相比室外PM2.5浓度平均降低48.1%~61.5%。运行2 h左右,室内PM2.5浓度降低至比较稳定的浓度水平。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混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