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样“误读”了世界?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yda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威胁论”刚刚出现时,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为中国辟谣,认为这是世界误读了具有天下主义传统的中国。2007年新年伊始,《国际先驱导报》等媒体开始讨论中国人怎样误读世界,剖析了一些不合实际的“国际判断”,从分析“世界误读中国”回到“中国误读世界”,应该说这是标志中国社会理性与媒体理性上升的一件好事,也是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的一次开花结果。
  在网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有关韩国人如何切指明志、抵制日货的言论。记得有一次笔者与吴建民先生谈到“抵制日货”,吴先生对此坚决反对。有人挖苦中国人说,“不管日本如何不向中国道歉,中国人照买日货;不管日本如何向韩国道歉,韩国人照样不买日货。”言下之意中国人窝囊、没血性。然而,当吴先生就“韩日贸易谁逆差”这个问题询问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时,得到的答案却是“韩国逆差”——韩国全面抵制日货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谣言”。
  但是,就上述这个例子来说,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误读”,而在于盲信与盲从。显然,“误读”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对于世界我们更不可能获得百分之百正确的读法。既然“正读”只是理想,那么误读就只有程度上的区分。我们误读,答案至少由心而出。然而,如果只知随大流、全盘接受别人“倾销”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只是在传播别人的判断,而不是产生自己的判断。
  轻信、轻听的害处在于,本可以完成独立思考的人最后被简化为一个信息接受装置,而且他将永远滞后于一个时代对世界的理解,他甚至会为旧有的、早已经被人抛弃的观念或仪式陪葬。就好像一个孩子毫无保留地相信父亲的所有教导,把父亲的经验当做自己的经验,父亲是自己接触世界的信息代理人。尽管他能通过父亲的教育不断获得新知识,但是,一旦父亲离开了他,任凭世界如何变幻,他将永远留在父辈的观念世界里。
  显而易见,即使是同代人之间,道听途说也会使一个人落伍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打个比方,你在机场遇到一个人,你轻信了他关于世界的某个观点,然而,当他坐着飞机走了。并且因为某个机缘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时,他并没有义务像微软一样给用户发送一个观点补丁,告诉你他已经修正了自己先前的判断。
  只知道用耳朵来判断世界是危险的,那样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被口技虚拟的世界里。无底线、无辨别、无批判的信息接收,将在不知不觉中使原本意义非凡的公共交流变成一种“耳部感染”的“疫情传播”。
  当然,学会“自己读世界”并不一劳永逸。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尽可能地减少误读,我们就必须试着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读法”。
  比如说,在国际视野中我们经常见到的“A国反对B国”,这既在事实上以偏概全,同样“中了概念的魔法”。就“伊朗反美”这个判断来说,显然在这里“伊朗”并不包括伊朗的一切人与物,它充其量是一种局部的事实判断,然而在具体传播过程中,却被一些人理解为涵盖所有的事实判断,甚至上升到一种价值判断。不幸的是,这种虚妄的价值判断最后会变成一种主导社会生活的神奇预言。回顾人类历史,许多无谓的冲突即是“概念僭越实体”、“预言绑架现实”所导致的恶果。
  知识与经验的贫困,使我们在面对世界时常常陷入一种断章取义的困境之中。假如我们细心,亦不难发现,上述有关“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讨论同样有着自己的悖论。显然,这里的“中国人”并不包括乡下许多“不读世界”、只顾种地的农民,然而在“中国人误读的世界”这一主题裹挟下,他们已经被悄悄地拉上了“中国人误读世界”这一概念战车——事实上,在太阳底下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的他们什么“坏事”也没做。
其他文献
名人回忆录靠不住。时下,名人回忆录满天飞,颇有些自我表扬、自我拔高的欺世之作:过五关斩六将大吹特吹,走麦城、马嵬坡讳莫如深;功劳可以无中生有,以一当十,错误尽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与人有隙,皆是别人的毛病,关键时刻,惟我老人家力挽狂澜。因而,依我管见,读回忆录不如读传记,读传记不如读大事表,读大事表不如读日记。要找完人,就看回忆录;要当圣贤,就写回忆录。  贪官忏悔靠不住。贪官落马,接受审判,无不
期刊
你给我一封短信  我读了七遍  信变长了    你给我一首小诗  我悄悄念给紫丁花听  紫丁花开了    你给我一个微笑  我在水边想  小鱼儿游来
期刊
一个夏日,我踏上远行的列车。为了不使行程变得冗长而乏味,我主动地向对面铺位上的男青年聊起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聊了一会儿,我发觉他外表岁丑,内心却不俗:知识渊博,又很幽默,开朗,说到好笑的话题时,我们便相视而捧腹大笑。因为陌生,我们都很轻松自在;因为陌生,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列车到成都时,窗外忽有雨丝飘进,打湿了我的铺位。我站起来要去关窗,他忙说:“让我来,这是我的义务。:忽然间,在这个陌生的车站,
期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偶尔从二楼的窗户望下去,有时可以看到对面的马路上悠悠然走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阅尽风霜的是两张和蔼亲切的面庞,多少的世事都在他们的眉心上。没有意识到有人旁观的他们还是坚持着不肯离得太近,间或隔着三五米就那么稍稍一错,一前一后,不紧不慢不离不弃地走着。不用说,看到他们的那个刹那,心里暖暖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但是丝毫没有
期刊
前几天,我给父亲订了他“处女航”的飞机票,这件事让我情感涌动,也让我意识到,关于我们父母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太过想当然。  周四,我的父母回老家,我去机场为他们送行。我的父亲一直在印度政府部门工作,他从来没有坐过飞机,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给他一次神奇的经历。  当我把飞机票递给父亲时,我看得出他是多么激动。在等待这次旅行的时间里,父亲脸上的激动总是那么明显。他就像一个即将上学的孩子,一直都在为那一
期刊
父子两代男人间总没太多话说,即便紧挨坐着,三句问候的话过后,也是长时间的沉默,各自抽着烟,生生把对彼此的爱埋心底,不像女儿会嘘寒问暖,小鸟般陪父亲聊个不停——  弟弟大学毕业后,与父亲极少聊天,缘于两代人在消费观念、处世方式上的典型差异性,沟通变得困难。    一    学经济专业的弟弟喜欢摄影和电脑,他认定这种花费不能省,舍得大于笔添置摄影器材和电脑配置。衣着交际娱乐方面却很节俭,积蓄分摊于国债
期刊
既然我们唯一不能停住的是她的脚步,那不妨让我想象,我将如何告别人世?  川端康成幼时便父母双亡,垂暮的祖父母用临近死亡的气息,与灰暗的寂寞紧紧呵护川端康成,以致他缺少孩子本色的欢乐。川端康成被嘲笑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表嫂表妹甚至说川端康成的衣服全是坟墓的味道,川端康成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说:“自杀
期刊
2006年的这个早晨,我和妻子坐在阳台的沙发椅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盘点着20年来的爱情,感觉好温馨好幸福。    新婚“酒夫”讨妻嫌    1985年岁末,我俩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结婚。没有花车,没有觥筹交错,没有蜜月旅行,我们的婚礼是仅仅我们两人的烛光晚餐。在一间租来的低矮老屋里,我们找了一些马粪纸搭了个顶棚挡灰尘,把两个人的行李搬在一起算是完了婚。那一天晚上,天空的月亮很圆,在朦胧的
期刊
目前,在人类6000多种口语中,有许多发音相近、意义类似的名词,特别是像“妈妈”“爸爸”这类指代亲属的词。一些语言学家推测,这些词汇从古人类语言开始形成并传承至今,至少已经被说了5万年。但是,由于这些专家没有确定上述词汇在关系疏远的语系中出现的频率,所以无法证实以上论断。     “爸爸”是古人类最早的词汇     法国语言学和史前人类学研究联合会的科学家对“爸爸”一词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在人类
期刊
我当过多年的医生,听到过外国同行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美丽的女人得了不治之症。治疗本身更加重她的痛苦,延长她受苦的时间,“我实在是受不了,”她对主治医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求您了,我的意志已经走到尽头。除了消耗别人的精力与财富以外,惟一的用处就是感受痛苦。经过郑重的考虑,我恳求您帮助我.结束生命。”  “您是说。要我助你自杀?”医生惊异地问。  “不需要您亲手来做这件事,我只请求您告诉我应当怎样
期刊